請君多採擷,味甜足人嘗——你不清楚的蜂蜜史

2019-12-21     考古軍中馬前卒

1983年,一件罕見的蜜蜂化石在山東省萊陽市北泊子村面世,經考古學家鑑定,這塊化石至少有著2300萬年的歷史。看來,從那時起,直到近2000萬年後原始人類誕生,蜜蜂都只是孤獨地守著它們甜甜的秘密。


蜜蜂化石


一、從大自然的禮物到人的智慧

祖先們與蜂蜜的相遇完全是場意外。我們可以想像,可能是在野外採集或者爬樹時有人不小心捅了蜂窩,手中沾了些黏黏的並散發香氣的東西。好奇心驅使著先民嘗了一口,甘甜的滋味瞬間征服了人們,連隨即到來的蜜蜂的攻擊也不在乎了。於是人們開始有意識地尋找,搜索這種無需加工的可口天然糖。

我國幅員遼闊,到處都有蜜蜂釀蜜的身影,正如明朝宋應星所言,「凡釀蜜蜂普天皆有。」宋代羅願在《爾雅翼》中寫道「北方地燥,多在土中,故多土蜜;南方地濕,多在木中,故多木蜜。


其實除了在地中作房,釀出的蜂蜜「色青白,味鹼」的北方土蜂;在山林中「懸樹枝作之」的南方木蜂;在竹林里結巢釀出比普通蜂蜜甜一倍(「甘倍常蜜」)的四川竹蜂;我們還有不畏高峻在山岩處釀蜜於石頭上(故稱石蜜或岩蜜)的嶺南蜜蜂

但不論想要取得哪種蜜都很困難,不但要攀爬,還得會防蟄。宋代程大昌在《演繁露》中記載了用長杆系木桶,用長杆戳破蜂巢,使蜂蜜順著杆流入木桶的強攻法(「用長杵系木桶,度可相及,則以杵刺窠,窠破蜜注桶中」);《嶺表錄異》里則寫下了人們全身穿上草衣,用煙火熏散蜜蜂再下手的智取法(「土人采時,著草衣蔽身,以捍其毒蜇。復以煙火熏散蜂母,乃敢攀緣崖木斷其蒂」)。


傳統的野外采蜜


既然天然蜜割取如此艱辛,能不能像養豬養家禽一樣養蜜蜂啊?答案自然是肯定的,東漢年間,蜜蜂飼養業誕生了。據晉《高士傳》載,東漢延熹年間(公元158~167年),我國第一個養蜂者姜岐橫空出世,他不但自己探索出一整套養蜂的方法,還傳授給大家,振興了養蜂業(「以畜蜂豕為業,教授者滿於天下,營業者三百餘人」)。家養蜂業的興起,改變了從前蜜由天賜的狀況,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和里程碑。

二、作點心,作藥品,作禮物,樣樣皆可

不論是直接使用,還是製作糕點果品,亦或者在烹飪時作為添加劑,蜂蜜的表現都讓人驚艷。公元3世紀的《禮記·內則》中有」子事父母,棗、栗、飴、蜜以甘之」的記載,意思是蜂蜜這種甜甜的美食適合孝敬父母;春秋時期的童謠歌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可見蜂蜜已經是家喻戶曉,幼童皆知的美食;屈原《楚辭》里有「粔籹蜜餌,瑤漿蜜勺」之句,其中粔籹(一種由蜂蜜和米熬煮而成的點心)、蜜餌(蜂蜜餅)、舀酒蜜勺就是蜂蜜廣泛出現於宮廷貴族生活的寫照。


如果想要簡單一點,那就直接食用或者沖水飲用。東漢末年,袁術竊號稱帝,一度風光無限,卻引來眾諸侯的一致討伐,窮途末路時,正值盛夏,「欲得蜜漿,又無蜜」。曾經錦衣玉食的天子,淪落到連口蜜水都喝不到,不由得悲憤感慨「袁術至於此乎!」而後吐血身亡。

到了宋朝,人們開始大量用蜂蜜浸漬水果生產蜜餞涼果,不僅味道好,還可以防止變質,方便遠程運輸,保存更長時間。

五十二病方


作為藥品,蜂蜜的表現也是極為出色的。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里,記載著我國最早以蜜為藥的證據。之後從名醫張仲景(漢),陶弘景(南梁),到陳藏器和孟詵(唐)再至李時珍(明),無一不肯定蜂蜜的營養價值和醫用價值。比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道:「蜂蜜生涼熟溫,不冷不燥,得中和之氣,故十二臟腑之病,罔不宜之。

從古至今,人們都看重和喜愛蜂蜜,以蜜為禮表達情誼的事情自然就不少見。《吳越春秋》中寫道:「越以甘密丸糖報吳增封之禮」,這是直接把蜜製品當成郭利饋贈;西漢初年,南越王獻漢高帝諸禮中就有「石蜜五斛」,使得「高帝大悅,厚報遣其使」(《西京雜記》);東漢光武帝劉秀一直記得未發達前與故交朱祐在長安一起買蜜的場景,登位後便送了朱祐一石蜂蜜,並言「何如在長安共買蜜乎?」 想來收到蜂蜜的人,都感受到了愉悅和甜蜜。



「咀嚼華滋,釀以為蜜,凝如割肪。冰鮮王潤,髓滑蘭香。窮味之美,極甜之長。百藥須之以諧和,扁鵲得之而術良,靈娥御之以艷顏。」蜂蜜味道美,藥效好,作用廣,千萬年來,人們從未停止對它的讚賞和喜歡。作為人類食用時間最長的糖,蜂蜜也早已成為了一種雋永的美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gPb4PW8BMH2_cNUg_-a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