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人體第二心臟,常按三個穴位讓你告別手冷腳冷

2019-11-08   固生堂中醫

11月8日,太陽位於黃經225° ,立冬。

《逸周書·時訓》所言:「立冬之日,水始冰;又五日,地始凍;又五日,雉入大水為蜃」。

至此,告別了「燥」動的深秋,冬季邁著讓人冰冷的腳步,緩緩向你走來。

你發現,雖然正午依舊艷陽高照,然早晚卻已有絲絲寒意。空調關了、風扇關了、冰飲棄了、長衣長褲乖乖穿起,換上保溫杯溫水泡枸杞,對著杯口吹口氣,抿一口,瞬間溫暖全身。

保暖,是入冬後眾生的共識。人體哪些地方要保暖,你又知多少?

保護人體第二心臟

頭、肩頸、背部、口鼻、前胸、腰腹、腿部這幾個部位最容易被寒邪入侵,特別是頭和腳最容易受寒,而腳卻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部位。

很多人天天使喚自己的腳,卻很少想過要給它保養保養,相信不少女性朋友想起要犒勞它的時候,是帶著它去做了個美美的足部美甲。

殊不知,腳素有「人體第二心臟」的美稱,不僅因為它同人體的心臟一樣,對血液循環起著至關重要的動力作用,而且還因為雙足上聚集了人體大量的穴位。

在雙足上,共集中了人體約10%的穴位,人體五臟六腑的功能在雙足上都有相應的穴位。而且,足三陰經的起於此,足三陽經的終於此,這6條經脈之根都分別在腳6個穴位,雙腳穴位達66個。

俗語云:「腳部受寒,病從腳生」。冷的是腳,病的是五臟六腑。更直觀地說,腳部受寒,不僅會引起呼吸道疾病,而且會影響心血管和內臟,增加高血壓、中風的幾率。因此,護腳等於護健康。

入冬後,除了穿戴鞋襪來保暖,還可以通過加強腳部運動如健走、上下樓梯、泡腳、足底按摩等來避免足部受涼。


三個穴位,溫暖入冬

入冬伊始,手腳冰涼。就算穿上厚厚的衣物,還是救不了自己的「寒冰掌」和「冰棍腿」。在此,強勢安利三個黃金穴位,經常揉按,能活血通經絡、驅寒養生,讓全身都暖暖的。

氣海穴

《靈樞·九針十二原》記載:「肓之原,出於脖胦,脖胦一」。氣海穴又名脖胦,素有「氣海一穴暖全身」的說法。

採用仰臥的姿勢取穴。氣海穴位於人體的下腹部正中線臍下1.5寸,直線連結肚臍與恥骨上方,將其分為十等分,從肚臍3/10的位置,即為此穴。

氣海穴處在人體的中央地帶,是生氣之源。是感受人體陽氣最為敏感的部位,所以當陽氣不足、生氣匱乏時容易導致身體受「寒邪」侵襲。

日常保健時,可用右手手掌心,先貼在氣海穴上,順時針方向按摩,當掌心發熱時最佳。

百會穴

《針灸甲乙經》記載: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穴居顛頂,聯繫腦部。可見,百會穴與腦密切聯繫,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

採取坐位取穴。

百脈之穴,貫達全身。是身體諸陽之會,百脈之宗,按摩這個穴位能提昇陽氣,減輕低血壓的症狀,改善睡眠,對於調節機體保暖全身非常有幫助。

日常保健有三種手法:

(1)用手掌心按摩順時針方向按摩50圈,按摩三次,每日2-3次。

(2)右空心掌輕輕叩擊百會穴,每次10下。

(3)用中指或食指附於百會穴上,先由輕漸重地按3-5下,然後再向左、向右各旋轉揉動30-50次。

(4)每天早晚輕輕梳頭,選用牛角梳或者天然材質製作的梳子由慢到快約莫100次。

提醒:體質較差的病人不宜給予較強的刺激,孕婦以及空腹飢餓時一般不要按壓此穴。

湧泉穴

《黃帝內經》記載:「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也」。湧泉穴是腎經首穴,是全身俞穴的最下部。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來源於足下,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臥、蹺足的姿勢。該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日常保健有兩種方法:

1、可以是泡腳的時候揉按、摩擦湧泉穴。

2、睡前拍打它。坐在床上,雙腳自然分開,用手輕緩地按摩、拍打湧泉穴直到腳底發熱。

按摩湧泉穴能溫通經脈、溫補腎陽,對於足寒症有非常好的療效。特別適合怕冷、腳心冰涼的人群保健使用。如果按壓湧泉穴時候凹陷不起,建議在專業中醫師指導下艾灸湧泉穴。

三個穴位,「簡單粗暴」,你都學會了嗎?

以上三個穴位,除了日常的保健方法,還可搭配其他穴位採用針灸、艾灸、拔罐的理療方式來達到治療疾病和強生健體的作用(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操作)。

醫生

何秀平

主治醫師

簡介

畢業於中山大學,從事康復工作十餘年,對中醫傳統針灸、推拿有較高造詣。熟練應用針灸推拿、正骨手法、小針刀、套管針、刃針、埋線和中藥調理等各種傳統療法。運用中醫理論辨證診治失眠、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等多種運動、創傷、勞損疾患有獨到的療效。

擅長

對失眠、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肩周炎、網球肘、腱鞘炎、膝關節炎、足跟痛、痛風、面癱、埋線減肥、中風後遺症及各種運動創傷均有豐富的臨床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