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淄齊文化十大名著,你看過幾本?

2020-07-17   掌上臨淄

原標題:臨淄齊文化十大名著,你看過幾本?

《管子》

《管子》為戰國時期稷下學宮編著,是管仲學派代代積累的論文總集,是我國最早、最大的行政百科全書。《管子》乃齊文化的重要代表作,集中反映了齊文化務實、變革、開放、兼容的特色和精神風貌。內容博大精深,涉及經濟、政治、軍事、哲理、哲學、自然科學的諸多方面,其思想在歷史上曾產生過重要影響。

《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短篇小說集和傳記文學集,記載了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嬰的事跡和言論。全書共215篇,有188個小故事,塑造了崇禮愛民、廉潔勤政、能言善辯等鮮明性格特徵的藝術形象——晏嬰,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為春秋末期齊國著名軍事家孫武所作,共十三篇,前六篇主要論述戰略問題,後七篇側重於具體的戰術,約6000字,宋代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孫子兵法》是現存中國和世界最古老的一部兵書,在中國軍事學術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對歷代的軍事實踐有明顯的指導作用,也是軍事理論史上最早形成戰略戰術體系的一部兵學專著。作為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孫子兵法》的內容博大精深,涉及到戰爭規律、哲理、謀略、政治、經濟、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內容,在國內外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六韜》

姜太公豐富的軍事思想,被後人集錄在《六韜》一書中。《六韜》或稱《太公六韜》,全書都是以太公答周文王、周武王之問的形式寫作,其中包括《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六部分,共計六十篇。《六韜》闡述了以愛民為基礎的戰爭觀;提出了以文伐為核心、「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戰略思想;對優秀將帥應具備的五種素質即勇、智、仁、信、忠做了界定;強調戰前準確了解敵情,把握好戰機;高度重視軍事後勤工作。《六韜》作為我國古代兵學名著,在宋代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作為武學教本,成為武將們必讀的兵書。

《司馬法》

《司馬法》是我國古代著名兵書,宋代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作者為春秋時期齊國軍事家田穰苴。原155篇,今存5篇。前兩篇以記述西周軍禮內容為主,後三篇則主要是穰苴的闡發之辭和後世的發揮。其「相為輕重」的樸素辯證法軍事思想、「以戰止戰」的戰爭觀、「仁義」為本的治軍思想,對後世影響很大。另外,《司馬法》中含有大量的軍禮內容,對研究古代軍禮價值極高。

《孫臏兵法》

孫臏是孫武的後裔,戰國中期齊國傑出的軍事家。他與其弟子所著的《孫臏兵法》(亦稱《齊孫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兵書。《孫臏兵法》原著89篇,圖4卷。後來失傳。1972年4月,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一批孫臏論兵的竹簡。經專家整理、編纂為《孫臏兵法》,分上、下編,各15篇,共收364簡,1.1萬餘字。1975年版《孫臏兵法》定為16篇,共收222簡,近5000字。《孫臏兵法》繼承了孫武的軍事思想,總結了戰國中期以前的戰爭經驗,在戰爭觀、軍隊建設和作戰指導諸方面都提出了若干有價值的觀點和原則,受到中外學者的讚賞和重視。

《考工記》

《考工記》是一部具有「齊國官書」性質的手工業技術著作,約成書於春秋末、戰國初。全書分上下兩卷。上卷可分五章:總論、攻木之工、攻金之工、攻皮之工、設色之工;下卷可分三章:刮摩之工、搏埴之工、攻木之工。《考工記》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手工業科技巨著,對研究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為北魏賈思勰所撰,是我國第一部農業百科全書,在我國乃至世界農業科學技術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這本書在前代農學的基礎上,全面、系統地總結了6世紀以前近400年間我國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業,尤其是以臨淄為中心的齊地農業的科學技術。共10卷,92篇,11萬多字。

《甘石星經》

《甘石星經》是戰國時期出現的一部天文學著作。作者為當時的齊國人甘德和魏國人石申。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著有《天文》八卷,兩書合稱《甘石星經》。書中精確記錄了水、木、金、火、土五大行星的運行情況和它們的出沒規律,以及八百個恆星的名字、一百二十顆恆星的赤道坐標。他們測定的恆星記錄,是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恆星表。

《診籍》

《診籍》的作者為西漢時臨淄名醫淳于意。該書是淳于意在從醫過程中,記載病人診療情況的病案輯錄。內容詳盡全面,包括了患者姓名、年齡、性別、職業、籍貫、病狀、病名、診斷、病因、治療、療效、預後等等,是醫學研究中頗有參考價值的珍貴資料。《診籍》開了中國醫學臨床病案記錄之先河,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的醫案典範,對研究古代醫術、探討醫史、啟迪後世等方面都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淳于意墓,位於臨淄區辛店街道東夏莊西南。

來源:臨淄文旅

編輯: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