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聲丨「南京家長已瘋」減負=製造學渣?都是教育焦慮惹的禍

2019-10-31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

「來啊,一起做學渣啊」……

近日,一篇名為《南京家長已瘋》的網文,在朋友圈刷屏,也引髮網友熱議。文中主要提到的是南京正在進行素質教育減負工作。在文中,作者列舉南京相關學校「不許補課」「不許公布分數」「不許按成績分班」的做法,認為減負會把孩子變成「活潑靈動、熱愛生活、輕鬆愉悅、心智健康的學渣」。

就在這股風波未平時,28日,浙江省教育廳發布《浙江省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公布了33條減負方案,其中,備受爭議的一條為:小學生晚9點、初中生晚10點可經家長確認拒絕完成剩餘作業,教師不得對有此類行為的學生進行懲戒。

而《浙江省中小學生減負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目前正面向社會公眾公開徵求意見,可在28日起7個工作日內反饋意見建議

其實,兩則新聞之所以引發巨大輿論爭議,核心還是「減負」引來的教育政策與教育現實的矛盾。

一邊是心疼孩子作業多的父母


@忘憂草:


家有小學生,家庭作業一直是個令我無比頭疼的難題。如果哪天孩子能在晚上9點前寫完作業,我都會忍不住長舒一口氣,同時發自內心地替孩子感到高興——今天終於可以早點睡覺了。


@小滿天涯:


坐標廣西南寧。我女兒初一,8點開始做作業到12點還沒做完。困得不行了,雙眼充滿血絲。睡覺了。早上5:30爬起來繼續做,做到7點。然後吃早餐,上學。為娘的心疼啊。


@131992021:


哎,一年級家長感覺已經崩潰了。減負,到底減誰的負啊。我娃每天要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本作業,還得完成三本練習冊,老師讓買的練習冊,還不讓帶去學校,在家做,家長批改。關鍵上面還有一些知識拓展,這都得家長教。每天講的火冒三丈。娃背不到拓展的詩詞,急的哭,說老師又沒教,我為什麼要背。每天都在吼吼吼中度過,感覺到不了小學畢業我就要拜拜了。


一邊是減負後倍感焦慮的家長

@自在菲:

不讓士兵平日練習,他們一樣要去戰場,這樣減負後,孩子考上大學的幾率還有多大?

@阿梅:

什麼都不去爭,以後我們的國家拱手讓人? 哪有什麼工作不苦?讀書反而是最輕鬆的階段。 寒窗苦讀,懸樑刺股,鑿壁偷光。讀書苦,苦讀書,不苦哪來的甜?

@陽光朵朵兒:

我是一名老師,同時也是父母,但是我並不贊同文章中的觀點和規定。科技發展會越來越快,生活節奏也會越來越快,想不被社會淘汰,想過上所謂的好日子,這勢必要求掌握過硬的理論和實踐。也許我的孩子沒有天賦沒有高智商,所以他更得努力不能找理由偷懶,他想往上走,自己就得明確目標。

有人

將矛盾焦點指向課外補習機構

@用戶3103:

這樣的方案為學生減負,就是個偽命題。越減學生的負擔越重,家長的經濟壓力越大。學校減了,那必然要從課外補回來,犧牲的是學生更多課餘時間,造成更大的負擔。減負減得只是學校老師的負擔。應該取締一切中小學課外輔導機構。讓教育真正回歸學校。讓老師重視課堂,讓老師得到更多的尊重。

@華東小痞子:

矛盾的最主要焦點還是課外補習機構,如果把課外補習機構全部取締,相信所有家長都歡迎減負,也不會焦慮,要不上課外輔導班大家都不上。

也有人認為

是現行教育評價體系的「鍋」

@臉戀:

因為還是要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橋並沒有變寬。對於大多數的普通老百姓來說,讀書真的是最簡潔有效,高成功率的途徑。

@過客而已:

遙不可及的分數線,幾乎變態的出題範圍,讓無數家長孩子只能掏錢買累。減負,該結合實際,我女兒初中每天晚上11:30以前沒睡過覺,因為馬上的中考,普通高中錄取人數只是目前初中畢業人數的一半不到,我們能怎麼辦?

難道我們「減負」真減錯了?

具體落地到底該如何操作?

聽聽他們怎麼說

@新京報評論 熊丙奇(教育學者):

這是教育焦慮的產物。減負=製造學渣?這樣誇大負外部性進而對減負污名的說法,不過是拿應試教育的高壓學習標準來衡量當前減負,也是教育焦慮的產物。從邏輯上講,這根本就站不住腳。

從根本上說,「減負=製造學渣」的觀念背後,連著教育評價體系的偏差。在「每分必爭」的升學競爭中,家長很難不關注孩子的分數,也很難關注分數之外的其他素質發展。只有改革教育評價體系,破除升學評價中的唯分數論,才能引導家長走出育兒誤區,這也是我國當前給學生減負的關鍵所在。

@長城評論

在那篇充滿情緒化表達的網文中,不乏「減負=製造學渣」這樣偏激的觀點和認識,但也多多少少暴露出一種令人感到憂慮的現狀:網文之所以病毒式傳播,正是基於很多家長不信任甚至排斥減負的現實。

為學生減負,先為老師減負;為老師減負,先為學校減負;為學校減負,就必須糾正唯成績是舉的片面教育政績觀。

相比起具體的減負規定,深入教育評價體系內部的反思,才是浙江版「減負方案」的核心價值所在。只有遏制為學校下指標、定任務的衝動,才能真正減輕老師和學生的負擔;摒棄以分數和升學率為核心的應試教育評價體系之後,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惟其如此,才能讓學生開心、家長放心。


@紅星新聞簽約作者 默城:


直接把減負看成製造學渣,視其中的素質教育追求而不顧,這顯然是偏激不合理的,甚至有將減負「妖魔化」之嫌,本質上是拿著應試眼光來看減負,看素質教育,這不利於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現實磨合。當然,南京和浙江的減負規定和現實踐行,還得循序漸進,要得到家長方面的配合和理解。


最重要的一條是,學校方面得明確且保證,「減負」不是「減質」,「減負」的目的也是在為打破單一的評價體系做努力,減的是功利,增的是科學。減負之後要看到兩種效果,一個是學生的學習負擔合理化,另一個是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全面發展呈現積極向好態勢。而這一點,則需要更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教育機制的出台,需要相關部門、家長和社會的監督。


@人民日報:

作業多負擔重,作業少擔憂多。落實「減負令」,必須撫慰家長焦慮的心,才能走出「家長一邊反對負擔,一邊反對減負」的怪圈。

當務之急,是先要讓減負政策「接地氣」。減負本身並不是目的,學習也不是越輕鬆越好,必須有效實現「學生減負,家長減壓」。以小學生晚上9點後不寫作業為例,就需要做好「減量提質」的文章,減去那些機械性、重複性的僵化作業,精心選擇與學生基礎相適應的、重在遷移運用的作業。

長遠之策,當是深入改革教育評價體系,破除升學評價中的唯分數論。只有減掉「唯分數論」,才能讓校外補習班沒有「創富」市場,才能讓家長不必頻頻自我加壓、負重前行。

人人盼減負,

人人又怕減負,

對此,你怎麼看?

出品:民生周刊(ID:msweekly)新媒體事業部

編輯:王迪

責任編輯:劉燁燁

「人民旅遊」

分享你的遊記與攻略,展示你的美景與美食,代你體驗不一樣的風景與風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y_WIm4BMH2_cNUgTB_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