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的話
「六一」到了。帶孩子去哪兒玩,運動體驗是不少家庭的選項。回憶起兒時,「70後」滾鐵環、「80後」丟沙包、「90後」打籃球……運動帶來的快樂,成為童年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2歲之前,兒童不僅擁有多項身體素質發展的「窗口期」,更是運動促進智力發育的「黃金期」。
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體育是送給孩子最好的成長禮物。青少年時期打下的體育基礎,終將化為陪伴一生的財富。近年來,兒童體育越來越受關注,如何進一步打通發展路徑,讓孩子們在運動中擁有快樂健康的童年,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道課題。
剛剛落幕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女排隊長朱婷講起一件小事:在出國打球期間,她發現俱樂部隊友們都是年紀很小就和家庭成員、社區里的小夥伴一起參加運動,從玩排球到產生興趣,最終選擇職業體育這條路。為此她建議,應該將體育教育的「關口」前移到學齡前階段。
「早早在小朋友心裡種下體育的種子,讓運動成為伴隨一生的習慣。」朱婷的感受,道出了兒童體育教育的核心目標。研究表明,12歲之前,兒童不僅擁有多項身體素質發展的「窗口期」,更是運動促進智力發育的「黃金期」。能否抓住這個機遇,讓體育從「調劑品」變為童年的「必需品」,關乎孩子未來的成長。
想與怕
發揮體育育人功能,「放開手」越早越好
5月31日,在四川省達州市渠縣臨巴鎮大峽村的臨巴第四學校,學生進行跳繩比賽。(人民視覺)
疫情防控期間,居家健身成為很多家庭的「必修課」。上海市民李先生每天都要花上兩個小時,和兒子一起跟著教學視頻做親子操。收穫健康的同時也加深了親情。
對大多數家長來說,「練體育就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偏見已不復存在,他們希望孩子通過參與體育得到全面發展。但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家長們的心裡往往藏著一桿秤:這端的學業壓力一旦加碼,那端的體育就變得輕飄飄。
其實,「起跑線上」什麼最重要?健康第一。孩子成長中如果沒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如何面對人生這一場漫長的馬拉松。而體育的價值,還不僅僅在於身體強健。
「開展體育教育確實會遇到一些阻力,比如家長擔心,搞這麼多體育活動會影響孩子的文化課學習。」清華大學附屬小學體育教師任海江認為,這其實窄化了體育在教育中的價值,「體育二字,過去偏重增強體質,現在則強調育德樹人功能。」
一本名為《運動改造大腦》的書中揭示了這樣一個發現:運動不僅能健身,更能健腦,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學習好和體育好並不衝突,比如開設晨練微課堂,孩子們早上哪怕只是走一走、跳跳繩,神清氣爽,會對一天的學習產生促進作用。」任海江說。
「想與怕」的矛盾心理,不止出現在家長身上。儘管國家多次出台促進青少年體育的相關政策,但一些學校受限於運動安全、學業壓力等問題,在開展體育活動時有所顧慮。「教育部門應該給予學校、老師足夠的保護和支撐。如果沒有學校與家長相互配合,兒童體育無從談起。」北京體育大學教授羅冬梅強調,越是低年齡段越需要體育啟蒙,家長和學校「放開手」越早越好。
認識到體育在成長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擺正體育在教育中的位置,很多「結」便迎刃而解。在清華附小,每年舉辦的各項體育賽事、趣味運動會都會邀請家長參與,當親眼看到孩子通過運動在創造力、專注度、團隊精神等方面的成長,不理解也逐漸變成了認同。
內與外
體教融合搭建平台,滿足多元化需求
5月22日,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實驗小學北區校足球隊的學生在進行足球比賽。(人民視覺)
從3月開始,從事行政工作的曲哲每天傍晚慢跑5公里,「體育鍛鍊能增強身體抵抗力。別的運動我也不會,只有跑步門檻最低。」而他7歲的女兒卻是個「小體育迷」,網球、輪滑、羽毛球都練得有模有樣。
在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看來,很多「70後」「80後」家長接受了十幾年的體育教育,但依然缺乏足夠的體育技能儲備,也沒有一個堅持下來的運動項目。目前,大多數學校雖然能達到每天一小時的「陽光體育時間」,但一些無難度、無強度、無對抗的體育教學,並不能給孩子提供足夠的體育養分。
「學校的體育課要照顧到所有學生,體育社團各個學校開展得也參差不齊。」曲哲坦言,如果想讓孩子進一步提高,寧願選擇專業一點的社會培訓機構,從基礎學起,因材施教。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參加各類體育培訓的青少年已超過1億人次,在大中城市該比例甚至超過75%。
一面是校內體育的供需落差,一面是校外培訓的如火如荼,從中折射齣兒童體育發展的巨大潛力,也為各方探索新路徑提供了空間。由中國籃協創辦的「小籃球」活動開展兩年多,累計舉辦8萬餘場比賽,參與人次達30萬。該活動負責人透露:「我們正嘗試搭建體育和教育部門合作平台,通過小籃球的推廣,對家庭、學校、社會形成引導機制。」
當前,兒童體育教育在不同地區、學校之間存在著「峰」和「谷」的差異。一些「步子邁得大些」的學校已取得可喜的進展。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提出「體育是第一學科」的理念,讓體育在孩子的身心成長中發揮多元價值。家長和老師普遍感到,學生的身體素質、時間管理能力、積極情緒體驗等方面都得到提升。
「重視體育教育並不意味給孩子增加額外負擔,而是將校園環境、學業壓力、家長心態等因素綜合考慮,一起尋找最佳解決方案。」中國籃協主席姚明說。
玩與學
不必過早專項化訓練,分年齡段按需施教
5月31日,在海南省三亞市南山文化旅遊區,家長帶孩子參加「旱地龍舟賽」趣味活動。(新華社)
兩歲學游泳、5歲打冰球、上小學又報了棒球班……北京西城區家長楊麟給兒子排了滿噹噹的課外運動訓練表。「幾個項目同時學,進度比較慢,但孩子學會了就很有興趣。」楊麟表示,如果孩子有天賦,可以進一步培養,更重要的是讓他養成終身鍛鍊的習慣。
過早專項化訓練,被視為兒童體育教育的誤區。大多數家長並沒強求孩子將來走專業運動員道路。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科學健身與健康促進研究中心主任徐建方指出,孩子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天賦也可能未能發覺。應該多嘗試不同的運動項目。小學六年級後,重點培養一兩個最有興趣,最得心應手的項目,才能真正養成終身體育鍛鍊的習慣。
孩子有其生長發育規律,如何平衡玩與學,直接影響體育教育的成效。「小朋友耐力比較差,興奮度高,一個項目如果長時間、大運動量訓練,很容易產生厭倦和牴觸,要通過穿插遊戲、變換形式來調動他們的興趣。」徐建方說。
青少年體育基礎打不牢,成年後再去「補課」就會打不少折扣。羅冬梅表示,體育教育應一體化建設,要根據不同年齡段的身心發育特點、適應不同孩子的需要,科學設計從幼兒到大學的體育課程體系。「現在一些學校和培訓機構主要看孩子完成多少運動任務,過於量化是不合理的。」
徐建方也贊同分年齡段體育施教的理念。「幼兒園階段以遊戲為主,小學開始培養基本運動技能,小朋友逐漸形成協調、柔韌、平衡、速度、力量等綜合運動素質,為以後練習具體項目打下底子。家長最好陪伴孩子一起練,家庭有體育氛圍,更有助於孩子堅持。」
如何評價用體育考試的槓桿「倒逼」學校和家長?「考試只是手段,全社會對體育重視起來,最終目的是讓體育真正融入孩子們的生活。」王宗平說,我們應該讓孩子感受到,體育好和學習好一樣值得驕傲。
「如果把成長比作一串珍珠項鍊,體育一定會閃耀獨特的光芒。」北京市民范先生小時候接受過桌球訓練,至今獲益匪淺,「現在的孩子接觸的事物更豐富,但體育始終應當是成長的必選項。」
記者:孫龍飛、鄭軼、李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E9FcHIBd4Bm1__Ydid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