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濕地」江蘇鹽城的美食之旅

2019-12-27     大羅言酒

東臨黃海,南與南通接壤的鹽城,地處江蘇省中東部,境內河渠縱橫,物產富饒,素有「魚米之鄉」的美稱。



鹽城,周以前為淮夷地;周時屬青州,春秋時屬吳,後屬越。戰國時屬楚。秦代屬東海郡;漢武帝元狩四年建鹽瀆縣,這也是鹽城置縣的開端。另外,鹽城西部因為地勢低平、河流縱橫、湖泊眾多,又被人們譽為 「濕地之都」,「東方濕地」。


鹽城的奇花異樹獨樹一幟。便倉枯枝牡丹花艷,以奇、特、怪、靈著稱於世,與瓊花、並蒂蓮一道被譽為江蘇三絕;建湖五穀樹,結五穀、預天災,兆豐年,同樣令人叫絕。除此以外,這裡的美食特產也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阜寧大糕

阜寧大糕,又名玉帶糕、一品玉帶糕,已有400多年歷史,糕片白如雪,薄如紙(單片可點燃),甜如蜜,柔如雲,上口香甜、滋潤。主要以糯米粉精製而成。另外,阜寧,射陽及周邊一帶在新年以及婚慶佳節都要借阜寧大糕祈福,含有步步高升之意。且在大年初一有不吃大糕不能說話這一習俗。


醉螺

鹽城的醉螺始於明代,產於黃海灘涂的泥螺個大肉肥,肉質鮮美細嫩,做成醉螺很是美味。醉螺是用曲酒腌制而成,腌制好的泥螺酒香濃郁,味道又咸又鮮,清脆可口。



伍佑糖麻花

伍佑風味名點因坯形如繩,俗稱油繩,據考,伍佑的糖麻花已有近三百年歷史,其中,以古伍佑"翠雲齋"百年老茶食店經營糖麻花的歷史最為悠久,相傳清乾隆皇帝下江南路過淮安府時,鹽城縣令曾以此進貢,大獲讚許。


建湖藕粉圓子

建湖藕粉圓子已有百年歷史。以上等藕粉為原料,用白糖、棗泥、芝麻粉拌以葷素油脂及桂花為餡丸,在開水中多次氽制而成。形如彈丸,呈淡紫色,甜而不膩,桂香滿口。



擦酥餅

擦酥餅歷史悠久,是出了名的好吃難做,難在酥難擦,火候難掌握。主要原料是上等小麥面、熟豬油,佐以蔥、姜、鹽、味精等。特點是酥、脆、軟、香,吃在嘴裡透酥,但不粘嘴。購者如覺得時間一長餅回軟,只要用油再烤一下,仍然還原如新。


燴素魚皮

燴素魚皮相傳為清初鹽城兜率寺廚師首創。將山芋粉放入沸水鍋中凝成粉皮,切成長方塊,呈魚皮狀,輔以雞湯、火腿、雞脯肉等下鍋燒沸,味道鮮美,清爽可口。



東台陳皮酒

東台陳皮酒是江蘇東台的地方傳統名酒,相傳宋朝天聖元年(1023年 ),范仲淹在東台西溪任鹽倉監官。時值范母體弱多病,但生性怪癖厭服湯藥。侍母至孝的范公一籌莫展,憂心忡忡。為尋求不服湯藥而能治病的良方,他八方求醫。


一日,當地一名醫給范公一良方:用糯米配以中藥,製成藥酒飲用,可治老太太的病。范母飲用後果見奇效。天聖二年冬,雨雪連旬,修堤民夫多病不起,范公也令人配製此酒給民夫服用,民夫飲用不久均病癒。當時東台民間甚是缺醫少藥,范仲淹見此,便請名醫和酒師研製醫治病民之藥酒。其酒選用麻筋糯米為原料,配以陳皮、黃芪、黨參、當歸肉桂、丹參、紅花、木瓜等16種滋補藥物,採用淋飯法釀成,釀成後用瓮貯藏,因此取名"陳醅酒",後因諧音且又含陳皮,稱之為"陳皮酒",從此便流傳民間。



鹽城歷史上鹽、漁、農業較為發達,尤以產淮鹽著名。先秦時期開始零星煮鹽,從西漢至清代中葉,淮鹽一直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財源之一。在唐代,鹽城還是我國主要出活海口之一,據新、舊《唐書》記載,高麗僧人封大聖、新羅國王了金士信、日本國使者粟田真人、小野石根以及阿倍仲麻呂,都是經鹽城登陸轉赴長安或出海的。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為了恢復沿海經濟,從蘇州、松江等地大規模遷民來鹽城屯墾,鹽城人口大增。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xzjUG8BMH2_cNUguLs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