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拓藝術,是中國民間拓印技藝和傳統書畫藝術相結合,以魚為主要表現題材,兼具記錄性和觀賞性的民間美術形式。最初是將魚的形態拓印下來,留作紀念或參加比賽。真實記錄魚的形態,是古老的「存真術」。因工藝流程傳承了我國的碑拓技藝,故稱「魚拓」。相傳魚拓起源於我國宋代,元代因戰亂曾失傳多年,後來在沿海地區再度流傳,並輾轉傳播到日本、朝鮮、韓國。清末時期歷經幾代人的傳承與創新,活態傳承至今。安徽界首魚拓代表性傳承人胡繼江老師在承襲傳統墨拓的基礎上,借鑑運用現代繪畫顏料,融合了中國傳統繪畫元素和審美理念,所創作的作品豐富和拓展了墨色與彩色相融合的魚拓文化內涵。
在胡老師的工作室,他正利用暑期帶領孩子們習字,他告訴我,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他最初是習練書法,對於非遺文化魚拓十分喜歡,非遺更是文化之明粹,尤其是魚拓藝術倍受歷代文人雅士之青睞。魚拓藝術發端於我國古代碑拓和全形拓技藝,成熟並盛行於宋代,當朝的皇上宋徽宗、文學巨匠蘇東坡都是魚拓高手,當時的魚拓畫皆為墨拓,畫面集詩、書、畫、印於一體,極具中國畫的特色。後來由於戰亂,我國的魚拓藝術流傳到東南亞國家。直到19世紀80年代,魚拓藝術再次迎來了春天,在技藝上注重精細製作。2012年,在有關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界首魚拓代表性傳承人胡繼江牽頭成立「界首市書畫及魚拓藝術交流研究協會」,倡導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依託,注入東方藝術語言之特色,融合書法繪畫之特長,打造非遺文化之精粹!2019年5月,胡繼江入選魚拓 「非遺」傳承人。
作為界首市魚拓協會主席、非遺傳承人胡繼江老師,對於魚拓在傳統技法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厚道熱情的他,一邊製作魚拓畫,一邊演繹流程與方法。只見他用橡皮泥將一條長約15厘米的鱖魚固定,根據魚身的色澤調配顏料。「顏料的調配,關係到魚拓畫的成型是否逼真。」他告訴我,最大限度地貼近魚的原色,是魚拓畫寫實的基本要求。他將顏色調出牙白、米黃等幾種色彩,然後用細軟的毛刷在鱖魚身上暈色,最後用噴濕的生宣紙覆蓋魚身進行拓印,並輕按魚身與宣紙完全接觸,然後緩緩揭開,還要用工筆畫的手法畫魚眼,加上題跋等,創作一副魚拓作品大約用一個小時左右。胡繼江的魚拓作品,通過拓印和描繪,還原魚本身渾然天成的體型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胡老師的魚拓作品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之詩、書、畫、印的元素及構圖方法,可分為黑白拓和彩色拓,具有觀賞性和文化內涵,更具有東方藝術的獨有韻味。
細讀他的作品,像是回到了大宋。一幅幅魚拓作品,集輪廓、鱗片、色彩、簡約、留白、生動的 「魚拓」作品躍然紙上,栩栩如生。他特別注重青少年書畫家的培養,希望通過「非遺進校園」活動這種形式,讓界首魚拓藝術走近青少年、走進生活、走進尋常百姓家,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項非遺藝術,讓它得到更好地推廣。
近年來,界首市重視魚拓藝術的保護傳承工作,給予資金支持,推進「魚拓藝術進校園」「魚拓藝術交流展」等非遺集中展演活動,在非遺傳習所和一些學校,設立傳承基地和興趣班,為傳承人搭建交流、展示平台,為界首魚拓藝術培養新一代傳承人。
對於魚拓非遺文化藝術的價值,胡老師這樣總結說: 一是魚拓作為魚文化體系的藝術,它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魚是中國傳統民俗文化中的吉祥物,它寓意吉祥美好, 深受老百姓喜歡。比如常見的年畫「連年有餘」、「童子抱鯉 魚」、「魚躍龍門」等都是取材於魚,所以魚拓畫作為以魚為題材的藝術,更受老百姓青睞。 二是魚拓相比之魚畫,更具科研價值。魚拓不僅僅是一 種藝術形式,通過 1:1 的拓印還原,魚的紋理結構全都印拓 在紙上,是一種對魚最真實的記錄。比如創作的一幅長二十餘米的魚拓長卷,共拓錄了沙潁河流域二十多種、近百 條淡水魚,並附有長篇的題款記錄著沙潁河淡水魚的種類、 習性、魚形等知識,而且體現沙潁河水資源治理的成效和成 果。可謂該河流域魚知識的「科普全書」。 三是形成文化產業,帶動脫貧,引導致富。傳統魚拓作品由於技術的限制和藝術構思的不足,往往失之於呆板。而界首魚拓利用現代『技術』研製的新顏料和新紙張,加之魚拓藝術家不斷摸索,精湛的拓印工藝與書畫藝術的完美融 合,拓出的魚活靈活現,生動傳神,實現了從真實性向傳神 性的轉化,體現了新時代藝術創作的新風貌,使作品更具有 欣賞價值和收藏價值,使界首魚拓藝術走向文化產業化道路。
「界首市書畫及魚拓藝術交流研究協會"的創立,旨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依託,注入魚拓藝術以東方藝術語言之特色,回歸光復我國古老而又傳統的,具有中國藝術特色的魚拓畫。
現在胡繼江的魚拓藝術正在藉助自身書法繪畫之特長邁進傳統,打造非遺文化之精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x8Qt3MBLq-Ct6CZ8M4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