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歷史上的名醫,我們自然會想到扁鵲、華佗、李時珍等,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華佗了,後來人們形容誰的醫術高超,都有華佗在世來表達,足見華佗在醫學界歷史上的崇高地位,華佗是三國時代的人,最終被曹操所殺,不過三國時代還有一位著名一生,他雖然沒華佗那麼有名,可醫術與華佗是不相上下的,此人就是張仲景。
說到張仲景相比大家還是聽說過的,他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稱為「醫聖」,他在醫學界的著作是《傷寒雜病論》,不過他為了給人們治病,竟然無意中發明了一種食物,這種食物一直流傳下來,至今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相信你肯定吃過,這種食物最開始,是張仲景發明給人們禦寒的。
據說張仲景在長沙做官時,有一天冬天特別冷,他看到許多老百姓耳朵都被凍爛了,作為一方父母官,張仲景自然十分心痛,於是他利用自己的醫術,研製配出一種禦寒的食療方子,並把這個方子叫做「祛寒嬌耳湯」,也就是抵禦嚴寒,讓耳朵不被凍爛的湯。
張仲景這個方子其實很簡單,就是用一些祛寒的藥物,配上羊絨放在鍋里煮,煮熟後再撈出來切碎,然後用麵皮包起來,因為是治療耳朵的,所以張仲景把它包成耳朵的形狀,包好後再放到原湯里煮,煮熟後免費分發給窮人喝,窮人喝後渾身發熱,耳朵也發燙起來,於是寒冬里就不用擔心耳朵被凍壞了。
因為這種東西看起來想耳朵,所以張仲景稱之為「嬌耳」,後來漸漸的又被叫做「嬌子」,再到後來慢慢的被人們叫成「餃子」,也就是我們現在熟悉的餃子了,這其實是三國時代的張仲景發明的。
張仲景給窮人分發「餃子」的那天,恰好是冬至,所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張仲景,便在冬至這一天煮餃子吃,這個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而餃子是一種非常受廣大人們喜愛的食物,相信每個人都吃過吧,不過如今大家吃著餃子的時候,或許沒幾個人能想起張仲景吧。
在這裡順便還要提一下,如今吃餃子、饅頭等麵食,好像是北方人的習慣,但其實餃子是張仲景在長沙發明的,長沙位於南方,只不過後來流傳到北方,北方人更愛吃餃子,所以如今餃子在北方更加盛行而已。
同樣的饅頭的盛行程度,也是北方比南方流行,其實饅頭跟餃子一樣,也是在南方發明的,而且饅頭跟餃子一樣,也是三國時代一位著名的人物發明出來的,一說出他的名字,只要是中國人,絕對知道他的大名,這人是誰呢?
下篇文章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饅頭的來歷,順便告訴您這個名人是誰,在這裡先賣個關子,歡迎大家繼續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kYLM3IBd4Bm1__YFjh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