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茶、香氣、湯色,優質岩茶的10大標準,一次性跟你說清楚

2023-10-19   小陳茶事

原標題:干茶、香氣、湯色,優質岩茶的10大標準,一次性跟你說清楚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旗下岩茶課堂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李麻花

《1》

見過不少茶客評岩茶,喜好標準很主觀。

「我就喜歡喝苦一些的肉桂,夠刺激。」

「喝老叢水仙,帶腐木味、清涼苔蘚味的才是我的愛。」

蘿蔔青菜,各有所好,這本身沒什麼。

但是,當你出門在外,亮出這樣的選茶標準時。

那些專賣便宜外山肉桂,以及「傻瓜叢」的茶掌柜估計聽了心裡樂開花。

「真好,太好了,正愁不知道怎麼將劣茶推銷出去呢,結果生意就自動找上門。」

遇到這種買茶要求,先隨便開一個高價。

「我這肉桂山場、樹齡都不錯,湯感勁道,帶正岩好茶的清苦,200一盒不能再少了。」

再經過三、兩個回合的磨合,哪怕最終銷售價打上7折、8折,依舊利潤可觀。

畢竟,外山肉桂按「兩」來賣,能賣上三位數的價格定價已經夠虛了!

買茶選茶,美醜不分,好壞不辨,容易多花冤枉錢。

究竟,什麼樣的岩茶,才能稱之為好茶?

適合普通茶客選擇的評判標準,到底是什麼?

從這些年觀察總結的要素看,離不開這10點。

缺了任何一點,都不算一泡極致完美的好茶。

《2》

一、干茶條索緊結、顏色均勻、整體勻稱。

剪開泡袋,將袋子內的岩茶條索,倒入寬口瓷白蓋碗。

蓋碗的白,剛好能映襯深色的岩茶干茶。

青葉採摘標準,揉捻程度適中,焙火得當的岩茶,條索是緊結勻稱的。

按過去茶書上的評價,分三節色,蜻蜓頭。

不含老葉,沒有茶梗。

條索狀干茶,緊結、重實,不粗松。

要是整體鮮葉原料采老了,因葉片纖維粗老,葉張內的纖維束偏硬,揉捻過後難以成型。

即便揉成了條索狀,也是松垮的。

一起焙火之後,這些老葉揉成的條索,顏色偏淺,與整體不協調。

仔細看一圈下來,不難分辨。

二、干茶帶焙火香,無病火味、陳雜味。

聞岩茶干茶,短時間內要想分辨出品種香、山場香、樹齡叢香等,並不現實。

但聞干香時,有一個快速切入點——焙火香。

經過高溫焙火的茶,內部的植物蛋白早已發生美拉德反應,轉而出現系列溫暖的焙火香型。

包括焦糖香、烤堅果香、烤瓜子香等,盡在其中。

聞起來,焙茶形成的火功香,香得誘人。

不過在審視岩茶焙火香氣時,要注意,那些焙成「病火」的焦炭茶。

湊近聞,已經成了焦炭味、焦糊味、烤糊味。

與正常的焙火香,相去甚遠。

正常火功的岩茶,哪怕是新茶沒褪火,帶幾分偏燥的火氣,但也不至於出現嗆鼻的糊味!

另外,大家還要考慮一個極端情況。

當一款岩茶的干茶上,絲毫沒有焙火香,也不對勁。

沒焙火,只烘乾製成的走水茶,干茶乍一聞有幾分接近炒青茶的氣息,在沒有正式焙火前,茶香並不柔,帶有生澀感,不難區分。

如果是存了很多年,具體年份不明的老岩茶,拆開只能聞到陳味、悶味、酸味時,不必多言,這顯然是存壞了,早已沒有了岩茶的應有品質特徵。

三、沖泡開湯後,茶湯沒有過分暗紅,整體看過去清澈透亮。

岩茶是半發酵茶。

做青適中,發酵到位的岩茶,理論上茶葉內部不該存在過多的茶紅素,甚至是茶褐素。

沸水沖泡出湯的茶湯,湯色橙黃透亮才是標準。

哪怕是焙火足一些的茶,茶湯顏色偏深一分,也能理解。

出現深橙黃、深琥珀色,也還能接受。

但泡出「紅湯」就不對勁了。

當茶湯倒入玻璃公杯後,湯色深紅偏暗,這種情形是典型的做青過熟,發酵不當產物。

對這種工藝不當,出現「紅茶化」跡象的岩茶,當然不能隨便原諒。

四、茶香清醇、細幽、雅致。

正岩山場出身的優質岩茶,享受碧水丹水的小氣候滋養。

最終做出來的茶,香氣是很別致的。

輕則幽遠,銳的濃長。

對外展現出來的茶香,擁有天然高級香氛那般的質感。

尤其是正岩茶的花香,絕對不像外山品種茶那樣存在香味沖鼻的問題。

那股清幽花香,比起聞著香,大多數是沉入湯水裡,當你在啜茶吸湯時,感受更深切。

當然,一流岩茶的香氣,也有鮮明鮮銳的一面。

就像正岩肉桂的桂皮香,穿透力很強。

哪怕平時對香氣再不敏感的人,也能在喝茶時,聞到那股獨特辛銳的桂皮香味。

除了品種香氣的特徵分明外,連山場氣韻也能得到良好表達。

一喝,立馬就能聞出清涼、幽涼、深邃的正岩坑澗氣息。

五、揭蓋趁熱聞,香型層次豐富。

好岩茶的香氣,除了要香氣清晰,不含雜味。

還要求,香型層次豐富。

又香又好喝的岩茶,香氣普遍不止一面。

基礎標配的花香、果香、焦糖香等,層次要分明。

中調香氣里,能陸續浮現個性茶香賣點。

像蜜桃香、奶油香、木質叢香、清幽蘭香、梅花香等,主打這些特色品種香型的岩茶,如果在連泡3次後,還是沒有呈現自身的特色香型,著實不應該。

當一泡好茶喝到尾聲,仔細檢查掛杯香,以及葉底冷香。

越是好的茶,留香能力越持久。

哪怕是9沖、10沖階段的尾水,照常不乏木質香、粽葉香、微甜的草木香氣等。

要是某款茶,從頭到尾讓人分辨不出任何茶香,哪怕茶湯再醇,也進入不了第一梯隊的好岩茶。

六、茶湯入口順滑、甘潤、不煞口。

真正好喝的岩茶,喝著都是特別好入口的。

甘醇、順滑、綿柔、細膩、且香潤。

啜一口茶進入口腔,期間不會遇到任何阻力。

沒有任何苦澀、刺激、澀麻、酸澀等阻礙。

所以,新茶友在剛開始喝岩茶時,別抱著「畏難心態」。

喝岩茶,哪怕自己再不懂茶,也不妨礙你去欣賞一泡好岩茶的香清甘活。

茶圈小白光是憑著喝茶本能,就能將那些一眼假的難喝劣茶,剔除出局。

七、湯感飽滿、醇厚、有膠質感。

分辨岩茶的醇,重點在於細品。

喝茶時,別直接牛飲一大口。

分成小口,慢慢喝下。

先嘗入一小口茶湯,茶水進入口腔後,稍微停留。

心裡默數四秒、五秒,再吞咽入喉。

停留期間,感受茶湯是否醇、柔、滑。

醇厚感突出的好岩茶,會像精心慢熬出來的小米粥,膠質豐盈極了。

而茶味淡薄的茶,清湯寡水的,沒什麼滋味。

茶味豐沛的醇厚茶湯,還存在這樣的鮮明特徵。

湯水當中,濃縮著飽滿豐盈的滋味。

哪怕小小一口,細品起來,也是有滋有味的。

喝的時候,哪怕兌了水去喝,也不至於稀薄無味。

八、茶香落水,香水交融。

市面上的岩茶,有的「走香」,有的「走水」。

但更具高級感的,應該是茶香、茶味融為一體。

嘗入一口湯,只讓你感到香醇無比。

香氣停留在口腔內,特別舒服。

喝茶時,茶香與茶味沒有任何分離感。

隨便啜一口茶,都是又香又醇的。

喝下兩、三杯後,空杯以待,暫時停下來,欣賞喉嚨當中的留香與回味。

滿口甘香,生津潤澤,特別有魅力。

九、回甘生津良久,最好是能出現清涼感。

回甘與生津的含義,不必再多解釋,這是一泡好茶的標配。

不過,這類要重點描述一下清涼感。

前段在網上看到有人說,岩茶焙火之後火氣很重,不存在清涼喉韻……

但這純屬胡謅。

岩茶有沒有清涼感,和焙火與否,沒有任何牽扯。

山場極佳,做工極好的一流岩茶,喝下之後,伴隨著喉間的陣陣生津,清涼感自然能像海上生明月那樣,漸漸浮現。

十、湯色、茶香、茶味穩定。

換個角度看,好喝又耐泡的岩茶,更具性價比。

但對於耐泡二字,不應該隨便定義。

覺得只要比白開水略帶一點茶味,就算耐泡的話,說出去沒有任何說服力。

真正能檢驗岩茶耐泡程度的,是看風味穩定程度。

連泡多次後,茶香馥郁程度、落水香飽滿程度,沒有明顯下降。

泡到8沖左右,茶湯當中依舊能啜出醇柔質感,厚度沒有大幅度變薄。

這種滋味穩定的岩茶,才談得上真耐泡。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