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遺憾,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2023-03-02     當代公益

原標題:很遺憾,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2023年2月19日,雞蛋姬的好友表示「她的生命永遠地停在了2023年1月23日。」又一個年輕的生命,成為了網絡暴力的犧牲品。

一個個陌生人在光潔的螢幕上動動手指,用詆毀、謾罵的言語,捏造的事實,就可以隔空摧毀一個未曾謀面的人。

01

只是因為她染了粉色頭髮

很遺憾,以這種方式認識你

女孩在網上的名字叫「雞蛋姬」,她用社交軟體分享自己的生活及成長經歷, 分享自律、學習的方法,看上去是個積極正面的女孩,像一朵向日葵,溫暖而向陽。

(小紅書主頁部分截圖)

2022年7月13日,在被保研到華東師範大學後,她拿著錄取通知書到醫院,與病床上的爺爺分享這個喜訊,並拍下了照片和視頻發到社交平台留作紀念。

(筆記部分截圖)

單親家庭成長的她,對爺爺有著深厚的感情。她寫道,是爺爺教會了她什麼是愛以及如何去愛別人,他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會無條件愛她的人······考研的動力之一,就是要讓爺爺為她驕傲。

筆記部分截圖)

她本想記錄這一個難得的瞬間,但 沒想到,自己的粉色中長發卻帶來了一場悲劇。

有的人嗅到了商機,利用她逆襲的故事、她和爺爺的照片,打造了一批營銷帳號,通過發布虛假宣傳,借免費材料吸引學生添加微信,然後引導報課交學費,賺取利潤。

侵權行為部分截圖)

最為可怕的是,有網友不停指責她的粉色頭髮,對她進行人格侮辱,造黃謠,詛咒她最愛的爺爺,甚至造她和爺爺的黃謠,言語不堪入目。

侵權行為部分截圖,點擊圖片可放大查看)

造黃謠,真的很卑劣

她開始了漫長的維權之旅,並得到了正規律所提供免費法律援助服務。

(律師聲明

她曾說:自殺是沒有用的

一開始她很堅強,她說:當事人選擇自殺是沒有用的。她堅定選擇與造謠者鬥爭到底,為了公義,更為了親愛的爺爺。

筆記截圖)

不得不說她很冷靜,第一時間選擇了報警,向平台舉報、投訴了利用她照片牟利的帳號,並在公證處依法取證,對他們侵犯其名譽權的行為,要求刪除內容、評論並賠禮道歉,否則將以控訴方式對其侵權行為申請賠償

對於惡意評論,用侮辱、誹謗的方式侵害其合法權益的行為,也在第一時間做了取證,要求對其立刻停止侵權行為、刪除相關不實信息,並賠禮道歉, 否則將以控訴方式對其侵權行為申請賠償如情節嚴重,涉嫌構成侮辱、誹謗罪的,將承擔三年以下有其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的刑事責任。

一個個嘴硬的匿名者,在收到律師函、起訴信息後,開始道歉。

侵權行為部分截圖)

左右滑動查看圖篇

但是造謠並沒有因為她的維權而停止,讓她更加崩潰的是,網絡的謠言蔓延到了現實中。

她不理解,為什麼有的人可以堅持從每天早上9點一直騷擾她到凌晨1點,被禁言了就申請小號再繼續。

「他們辱罵我的人格,搜索我的聯繫方式、家庭住址,電話簡訊騷擾,還威脅要找學校乃至家人等。他們好像不需要做別的事,除了網暴我。」

這件事受到多家媒體的報道,媒體的輿論站在她這邊,但是如潮水一般的惡意並未停止,它從四面八方而來,不曾中斷。

侵權行為部分截圖)

來自四面八方的惡意

無骨,亦能傷人,文不能言,字字誅心。

這些文字的殺傷力,就如同一把軟刀子,刀刀不見血,但卻刀刀致命。要有多麼強大的內心,才能面對這些鋪天蓋地的惡意?維權的過程,就如同對她的第二次傷害。

她把頭髮染回了黑色。

她開始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嚴重失眠,吃不下飯,她一度想到自殺。

2022年11月24日,她因抑鬱症復發住院接受治療。

2023年2月19日,她的好友表示「她的生命永遠停在了2023年1月23日。」

鄭靈華,出生於1999年女孩,最終還是成為了網絡暴力的犧牲品。

02

網絡施暴者的真面目

評論是自由的,但 事實是神聖的,在網絡評論中對他人的惡意攻擊、捏造事實、侮辱、誹謗這些侵權行為,是犯罪。

人格病變

他們依據一張照片,她的發色,探望爺爺的行為,以及不充分的網絡信息對其產生錯誤及片面的看法,這種行為本身就是既不合邏輯也不合情理的偏見。

偏見往往來自於自己的無知與狹隘, 越是知識貧乏的人,所相信的東西就越絕對。 它與認知過程有關,更取決於認知程度。

心理動力理論用個體的內部因素解釋偏見,把偏見視為一種人格反常,是一種人格病變。

反社會性行為的 「社會傳染」

對他人進行言語辱罵、侮辱,傳播言、誹謗,操縱人際關係來傷害他人,是反社會行為中的典型的關係侵犯行為。

網際網路的發展,讓這種行為越來越普遍。

在平台算法的加持下,互動率越高,平台給予的流量曝光就會越高,加入討論的人群隨著曝光的增加也越來越多。

你可以發現:當一個惡意留言出來以後,第二個、第三個······惡意留言便如潮水般洶湧而出,引發「社會傳染」。這些參與其中的個體,逐漸形成一個日益壯大的群體。

在群體的環境中失去了對自己行為的責任感,使自我控制系統的作用減弱甚至喪失,做出平時不敢做出的反社會行為,講出平時不敢講出的言語。

就如同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引發一場根本停下來的浪潮。

匿名的「罪犯」

「網絡暴力」行為本身,是去個體化的一種體現,產生這種現象的關鍵,是網絡的匿名性。

在群體中隱匿掉姓名的人們,開始覺得不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同類的行為多了,他們開始降低了自己道德的判斷標準,而肆無忌憚。

人內心中所有的幽暗,都在這個匿名隱身的網絡世界得到釋放。

2010年1月14日,美國麻薩諸塞州15 歲少女菲比·普林斯在與學校一名頗受歡迎的男孩簡單交往後,遭到學校兩伙女生團體的欺負。在其Facebook主頁上,有同學留下大量污穢的不實留言,稱她為「蕩婦」和「婊子」等。在經歷了長達4個月的誹謗和騷擾後,普林斯在家中上吊,結束了生命。

這是世界上第一起被公布的網絡暴力的案例。事件發生以後,Facebook開始大力推動實名制。

2017年,國家網信辦出台《網際網路跟帖評論服務管理規定》和《網際網路論壇社區服務管理規定》,要求網際網路跟帖評論服務提供者不得向未認證真實身份信息的用戶提供跟帖評論服務,網際網路論壇社區服務提供者對版塊發起者和管理者實施真實身份信息備案、定期核驗等。

此項規定出台,標誌著我國網絡實名制塵埃落定,網絡匿名犯罪者,將不再隱身。

但是網暴事件,卻並未因此而停止。

03

網暴為何如此猖獗

行為主義認為,懲罰能夠減少一個人的侵犯衝動,但是懲罰是一件很複雜的事,尤其是對網絡施暴者的侵權懲罰,那麼它難在哪裡?

歸因一:對方「天真」、愚蠢且 人數龐大 。

他們不覺得你可以找到他,天真地以為拉黑、銷號就沒事了,甚至他還不知道自己已經在違法了,需要承擔 法律責任。

要命的是,存在這種存在僥倖心理、且法律意識淡薄的人,是個龐大的群體。而平台算法與規則的加持,讓這群人得以 聚集在一起。

在匿名外衣的保護下,他們肆無忌憚,愚蠢地認為網絡是「法外之地」。

歸因二:維權時間長,懲罰來的太慢

在對侵犯行為的實驗研究中發現,懲罰實際上只能起到一種威懾作用,且這種作用只有在以下兩個理想條件下才會成立:

一懲罰是迅速的,它必須在侵犯發生之後馬上發揮作用;

二是懲罰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司法起訴需要6個月,所以 在網絡暴力事件的維權中, 對案件做出迅速的反 應 幾乎是不可能

歸因三:受害者的忍氣吞聲

在現實中,大部分受害者會選擇拉黑對方,自己默默承受,很少有受害者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在以往的網暴事件中,只有極少數的施暴者為此 付出代價受到法律的懲罰

所以,「網暴」的犯罪成本一直很低,這類事件層出不窮, 而網暴者逍遙法外 。

網絡維權方式參考

第一步:保留對方的犯罪證據。

對所有的侮辱、誹謗行為截屏固定證據。

第二步:讓隱身的網暴者現身 (來自羅翔老師)。

去法院立案,需要知道網暴者的真實信息,比如姓名、電話、聯繫方式,可以嘗試以下四種途徑:

途徑一:向法院申請調查令,持調查令去各大網絡平台調查出網暴者的個人信息。

不過,在司法實踐中,有部分法院曾以還沒有立案為理由,拒絕調查令的申請,所以調查令有申請失敗的可能。

途徑二:給網絡平台發律師函,要求網絡平台提供網暴者的個人信息。然而,有可能失敗,網絡平台有保護個人信息不被泄露的責任。

途徑三:到法院起訴網絡平台,把網絡平台作為被告,同時把網暴者作為共同侵權人,要求網絡平台提供網暴者的個人信息。

途徑四:向公安機關告狀,公然侮辱、誹謗,屬於行政不法行為,保留證據,可以要求公安機關直接依照職權,查詢違法行為實施者的個人信息。

第三步:去法院對網暴者提起訴訟,主張法律責任。

每個公民享有名譽權不受侵犯,當你因網絡上的不實揣測受到傷害,面對他人言語侮辱時,可以選擇拿起法律武器維護你的合法權益。

思考

我們永遠無法阻擋這些陌生人的惡意,就像我們不可能清除人類內心的幽暗,所以 我們建立秩序,將惡意關進法律與道德的籠子。

但個人,如何能與基數龐大的網暴者對抗?

「雞蛋姬」的事件證明,這是不可能的。

網暴事件本身,是具有公眾利益屬性的事件。網絡維權的本質,是在拉著網民、平台、法律體系與社會文明一起進步。

而這,不應該是某個人的戰鬥。

這15個故事治好了我的焦慮

一場關於改變的「眾籌」

這份年輪問卷,我想送給未來的自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f57976011a3f0c94f3925621a7fdd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