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龍脈嗎?是真有其事還是封建迷信,看了這些例子你就知道了

2020-10-10     小懶貓yen

原標題:中國有龍脈嗎?是真有其事還是封建迷信,看了這些例子你就知道了

在一些風水書里,就常常提到一種說法,認為風水環境的選擇主要有四大要素,包括龍、砂、穴、水。其中『龍』是最重要的。

你看到連綿不絕的山,高高矮矮造成的彎彎曲曲的視覺,像一條龍在行走,這就是龍脈了。而這條龍的停歇之處,就會有塊小平地,這個就是穴了,找陰宅就是點穴。為什麼要葬在這裡呢?因為這是龍休息的地方,而龍延伸的盡頭,就會打開,形成一個平原,再加上江河匯聚,一個聚集群落就產生啦,大龍形成城市,小龍形成村落。

風水把最高的山當成眾山之祖,稱為「太祖山」,認為其餘眾山皆「發脈」於此,由高向低,依次稱之為「列祖山」、「少祖山」。古人以為中國範圍內的地域就是天下,而按神話傳說的說法,則是崑崙山最高,便以為一切山脈都是從崑崙山「發脈」的,並分出三條幹龍,每條幹龍上又分有各種等級的支龍、小龍……

不過眾所周知,江河的形成是水往低處流,源頭總是位於流域的最高處。山脈是地球岩石圈中板塊運動造成地殼一些部位受到擠壓隆起而成,不同構造體系的山脈,各有其自身的歷史,並無什麼共同的祖宗。也不能根據它現在的高低來確定誰的資格更老,因為一般情況下,恰恰是山的形成時間越早越低。因為一座山受到風化剝蝕的時間越長,失去的高度越多,最後可以被夷平。喜馬拉雅山現在的高度是泰山的5倍多,卻比泰山要年輕十幾億年,泰山崛起時喜馬拉雅山還是一片汪洋。

按說,假如龍脈等同於山脈,在沒有山的地方應該也就無龍脈可言。但風水先生照樣有一套說辭:「莫道高山龍易識,行到平洋失蹤跡……龍到平洋莫問蹤,只觀水繞是真龍。」

城市中的龍脈,按照風水的說法就在鱗次櫛比的屋脊上:「萬瓦鱗鱗市井中,高連屋脊是來龍,雖曰旱龍天上至,還須滴水界真蹤。」「一層街衙為一層水,一層牆屋為一層砂,門前街道即是明堂,對面房宇即為案山。」大有龍脈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意思。

實事求是地說,風水師找龍脈,考慮的並非環境是否適合人居住,而是小至一個家族,大至一個王朝的吉凶興衰問題。他們渲染明朝將亡之時,曾不遺餘力地找尋李自成祖墓和清人龍脈,以求扭轉乾坤,後來雖然成功破壞了闖王的祖墓,卻沒能找到清人的祖山,最終為清所滅,並據此說明保護龍脈如何如何之重要。此一說法繼續為清王朝所信奉,據說,鞍山鐵礦在清王朝時被禁止開採,就是為了保護皇陵的風水。

按中國天人合一的觀念,能當上皇帝的人,是天命所歸。特別是朱元璋出身寒微卻當了皇帝,皆因他的父親葬在了風水寶地,這樣的說法容易得到人們的認同。在歷代帝王中,有關朱元璋的風水傳說也特別多。

但是,風水同時也是皇帝權貴的一塊心病。因為,如果風水真有那樣大的作用,能夠出皇帝的風水寶地就不會只有一塊,要是別人也把父母葬在這樣的風水寶地里,豈不是就該別人來當皇帝?

再者,按風水師的說法,風水是可以破壞的,譬如挖個坑道把「龍脈」切斷,還有簡單到在墳墓周圍釘上桃木釘之類的辦法。如果居心叵測的人把皇家的風水破壞了怎麼辦?因此當風水師說某處發現了能產生皇帝的風水寶地,就要把那裡的風水破壞掉。而對皇家陵墓及其附近地區,砍柴動土是不行的,更不允許開礦。皇帝如此,下面的權勢者也同樣,不許動他家的風水寶地。因此風水曾經成為中國興建鐵路,開發礦藏,建立近代工業時的一大障礙。

第三,風水師說你家的祖墳是風水寶地,因此你當上了皇帝,但如果承認他講的話就是天機,改天他說你這裡的氣數已盡怎麼辦?事實上也確有風水師慨嘆,就看個住宅的風水,是大材小用,「風水是天地之學、王者之術」。因此皇帝是不能讓風水師由著性子說的。

第四,風水長期被居於正統地位的儒家視為妖妄之術。皇帝如果是靠風水上的台,那叫得天下不正,事實上也沒有。因此儘管信風水的皇帝可能不少,但公開表示自己信風水的並不多。

那麼風水真的有用嗎?

話說古代信風水最有名的皇帝要屬宋朝的宋徽宗了。因好久沒有生養兒子,風水師說,把汴梁城西北角的地勢加高數倍,就可以有兒子了。照辦後,果然得子。於是宋徽宗更加迷信風水,按風水的要求大興土木,迷戀修道成仙,結果成為亡國之君,連同兒子宋欽宗一塊兒被金兵俘虜走了。

此外,明清兩代帝王多重視風水,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最下功夫,從萬曆十二年建到十八年,花了八百萬兩銀子,而明朝也是在他手裡開始走下坡路。明十三陵據說是風水大師推薦給明成祖的,說這裡風水最好,但明朝的皇帝沒幾個像樣的,最後一位弔死在景山。

因此,所謂「風水寶地」「龍脈」之說大都虛無縹緲,小編也只是擺事實講道理,並非要給這些風水玄學下什麼定論,只是希望迷信者勿要執迷,順其自然是最好的。若是要付出大代價去買什麼「風水寶地」,那恐怕多半是得不償失。所以對我們最好的法子,還是「敬而遠之」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e_iEnUBURTf-Dn5snw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