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重回職場那把辛酸淚,經歷過的才懂……

2022-05-25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產後重回職場那把辛酸淚,經歷過的才懂……

最近,《上班啦!媽媽》第二季熱播。

在最新一期節目裡,馬麗、papi醬坐鎮媽媽助力團,當主持人談及分離焦慮話題時,兩人大吐苦水。

馬麗說,曾經為了備戰春晚,自己有快一個月沒見到孩子,焦慮的心情已經開始影響工作了,當時一心想著孩子,春晚都不想上了。

最後終於熬了過來,看到孩子的一瞬間又是一頓失落,孩子像不認識自己一樣,對她特別冷漠。

對此papi醬也有同感:

「我去年有一段時間,一直在外地(工作),我回家之後,我孩子跟我就很不親,我心裏面就很難受,我很不爽。」

跟節目中8位重新求職的全職媽媽不同,馬麗和papi醬屬於產假後回歸職場,然而即便她們能輕而易舉贏得工作,在職場中因為媽媽的身份,還是會處於兩難的境地。

產後重返職場,對於每一位媽媽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邊要拚命努力換來職場成就,儘量不讓「媽媽」的身份影響工作,一邊還要小心翼翼處理夫妻關係、婆媳關係、親子關係……

期間,不免還會受到各種精神PUA。

雖然打心眼裡佩服那些把工作和家庭安排得妥妥噹噹的寶媽,但我想說,即便沒有做到這些,我們也不需要有太多愧疚,因為每個媽媽都很了不起。

重返職場的寶媽

需要多大勇氣

生完孩子重返職場的那把辛酸淚,誰經歷過誰懂。

當然,還是不免會有人認為:哇!多幸福啊!不用整天帶娃,解脫了!

呵呵,對於這種人,只想狠狠地給他一萬個白眼。

無論是產假後重返公司,還是從全職寶媽再就業,重返職場前,相信任何一個媽媽都不會說:我準備好了!

漲奶、脫髮、漏尿、乳腺炎、子宮脫垂……還有,那個連明星媽媽都逃脫不了的「媽媽手」——腱鞘炎,相信不少妞們都深知其痛。

如果,這個時候剛好孩子還沒斷奶,休息就沒什麼保證了,白天辛苦一天,晚上還得反覆起夜喂奶、換尿不濕。

母乳喂養的寶媽,多數還會走上辛苦的「背奶之路」。每天上班路上,背上背著電腦,左手拿著飯包,右手挎著背奶箱,坐地鐵還要接受陌生人投來的異樣眼光。

然而,你以為堅持一下到公司就沒事了?並不!

如果辦公室沒有母嬰室或閒置的小房間,意味著,你要拿著擠奶器、儲奶袋、背奶箱各種「打游擊」,上午去衛生間,下午去儲物間,明天去某個隱秘角落……有時候,還得麻煩同事幫忙放哨。

曾經在熱播劇《山海情》里有出色表現的演員熱扎伊,由於拍攝時正處於哺乳期,她乾脆把孩子帶進劇組,一邊背奶,一邊拍戲。

片場風沙大,生怕奶瓶進沙子,熱扎伊總是把奶瓶用好幾層紗布包起來。

嚴重堵奶的時候,她讓醫生用長針頭抽出膿液,為了不影響孩子吃奶,她忍痛不用麻藥,聽著都疼。

然而,這還不算完,還可能會遭受身邊人的各種定義、貼標籤。

曾經有朋友向我大吐苦水,休完產假回公司,她感覺自己被邊緣化了,重要工作、出差,甚至多數會議,自己全部被排除在外。

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無論能力如何,個別職場環境似乎總是或多或少地用有色眼鏡看待寶媽。

當然,跟以上這些情況相比,最折磨人的是分離焦慮。

孩子在家怎麼樣?鬧人了沒有?奶喝了多少?睡了多長時間?屁股紅了嗎?流鼻涕了嗎?腦門熱嗎……」各種擔心等不及回家問,上廁所間隙、吃午飯路上恨不得能甩一百個電話,發一千個視頻。

更讓人崩潰的是,當你打電話回家得時候,一直沒人接,這時候就完全坐不住了。再玻璃心一點的,還會腦補各種不好的事情。

終於,當你累了一天,還受了滿腹委屈,吞下了各種苦水,下班回家,一打開門面對的,可能是老公、婆婆的不理解。

「在公司沒事就趕緊回來!孩子等著吃奶呢~」

「沒必要別加班,反正領導也知道你有孩子。」

「你下班回來太晚,孩子也得跟著你晚睡。」

……

家人的不理解,無疑是壓倒重返職場寶媽的最後一根稻草,無數寶媽深夜崩潰痛哭,相信都是拜它所賜。

別問一個寶媽

怎麼平衡工作和家庭

請別問一個寶媽能不能平衡工作和家庭!問就是不能!

正是迫於這樣的輿論壓力,很多寶媽在剛剛重返職場的那些日子裡,或多或少會有些手忙腳亂。

一方面,工作上要不停地惡補功課,努力表現保住現有職位。

擔心遭受職場冷眼和歧視,很多人會避免在公司提孩子,甚至請假都避免以孩子為由。結果還是因為這類原因,導致升職加薪都與自己無關。

另一方面,由於分離焦慮的支配,還有不定時的加班、出差,對孩子心存有各種愧疚。

韓劇《未生》有這樣一句台詞:

「職場媽媽成為了罪人,在公司對老闆是罪人,在家裡對老人孩子是罪人。」

馬伊琍曾說,對於女性來說,家庭和事業根本沒法平衡好,它就是個顧此失彼的事情。

記得2019年的時候,有一個關於張泉靈的視頻特別火。

視頻中有人問她:

作為一名女企業家,你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

張泉靈直接懟了回去:

「我要明確告訴你,我很討厭這個問題。因為這個問題背後,本身就是對女性的偏見!」

後來她又補充說,這個問題其實是給女企業家加了另外一層要求,就是你不僅要管公司,還要管好孩子,如果你不管孩子的話,你就不是一個好媽媽。

她認為這是一個非常不公平的評論。

犀利的回答,真的好解氣。

我們普通職業女性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張泉靈又接著反問,「你們會問男性企業家這個問題嗎?他們是怎麼回答的?」

記者回答,他們反映母親承擔平衡家庭和工作的角色居多。

瞧!一個看似風平浪靜、四平八穩的家庭,必定有一個人默默在背後付出了更多,而付出更多的那個人,普遍是媽媽。

美國知名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的《職場媽媽不下班》這本書里,提出一個新概念叫「第二輪班」,用來描述寶媽的付出再合適不過了。

指的就是寶媽白天工作一天,下班之後還要料理家務,洗衣服、做飯、照顧孩子。兩班倒的寶媽,奔波在事業和家庭的雙重壓力之下。

《上班啦!媽媽》第一季中,有位叫陳瀟雨的媽媽就是個典型的例子。

當被問如何平衡家庭和工作的時候,她表示「只要自己活成一個高效的人就可以。」

然而如何達到高效呢?

她的方式是犧牲休息時間。下班以後帶娃到9點,等娃睡了,拿著電腦加班到凌晨四點。

相信很多試圖平衡家庭和工作的寶媽都有過類似經歷。

明明是兩個人共同組建起的家庭,過著過著就變成妻子、媽媽一個人的家;

明明是兩個人的孩子,到最後卻由媽媽一個人負累……

我們國家的婦女就業率達到4成,有三分之二的家務都是女性承擔,職場媽媽睡眠嚴重不足容易過勞。

而大多數要女性平衡家庭和工作的潛台詞是:你兩樣都要顧好。這意味著對女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說到底,哪有什麼為母則剛,其實都是媽媽在硬撐而已。

平衡家庭和工作,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爸爸也應該參與進來,一起分擔,而不是把所有的壓力都給到媽媽。

拒絕標籤定義

勇敢做自己

產後重回職場,寶媽經常會被各種定義、各種貼標籤。

最近有一個熱詞叫「母職懲罰」,指的是女性由於生育導致的職業中斷以及收入的降低。

僱傭者會默認職場媽媽能力更弱,把更大精力投入於家庭而非工作。使得女性晉升機會更少,職業發展更艱難。

這種刻板印象,讓很多重返職場的寶媽在婚姻和職場中舉步維艱。

可我們的身份不止是「媽媽」,我們還是一個妻子、一個女兒、一個努力上進的員工,我們最重要的身份,是我們自己。

熱播韓劇《產後調理院》,對現實進行了犀利的諷刺。

女主所在的產後調理院,爸爸大規模缺席。

女性以「哪個孩子的媽媽」稱呼,所有人都以母性的標準來批評女性,媽媽們在這裡主要充當奶牛的角色,吃喝拉撒全部圍繞著產奶轉。

仿佛母性才是女人最大的榮耀,女人這輩子就必須為孩子犧牲一切。

那個外表光鮮靚麗、受人追捧,卻因為連生三胎導致漏尿的小愛媽媽對女主說:

在你看到的平和、舒適背後,我們每個年輕媽媽夜裡都哭。

哭完了熬到天亮,又要梳洗乾淨,換上得體的微笑,接受「你當媽媽了,多幸福」的集體定義。

作為媽媽,我們一定要接受別人給我們的定義和標籤嗎?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說:

成為一個好媽媽的過程,可能是從「完美媽媽」轉變為「剛剛好媽媽」的過程。

媽媽不一定非得是超人,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渾身散發著愛的媽媽。

一個連自己都不愛的人,怎麼能更好地去愛別人呢?

善待自己,才能以更好的狀態勝任「母親」這個角色。

《產後調理院》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

媽媽不是神,媽媽也是人。

只有媽媽幸福,孩子才會幸福。

妞們,我們一起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bd02bf52ed3caa31c45bf76b0b14ff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