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3個月,房價是「春季躁動」還是「連陰雨」?央媒報道透深意

2019-12-30     藍白觀樓市

2019年終於結束了。

有人說,2019年的樓市太難熬。

比如北京、廣州的業主們,與2017年4月最高點相比,2019年11月北京房價約下跌了18.5%。

還有今年9月、10月買房不滿降價的業主們,從濟南到膠州,從太原到合肥,從二線到三四線,降價促銷此起彼伏,一夜首付縮水近半,也不算什麼稀奇事了。

有人說,2019年房地產依然很強。

比如恆大、碧桂園等龍頭房企,下半年屢屢斬獲單月最佳歷史業績,根據克而瑞的預測,今年房地產銷售額會突破16萬億,已經沒有任何懸念,銷售面積也會維持在17億平米左右。

還有洛陽、唐山、臨沂、深圳的有房族,這一年也深刻感受到了房產增值帶來的財富躍升,漲價、毀約也是常事。

這就是今年的樓市,冷熱不均,冰火兩重天。

2020年說來就來,未來一年的形勢,大部分人都很難看的清楚,短期來看,未來3個月,樓市會迎來「春暖花開」還是「連陰雨」?

我們從兩個角度來探討這個問題。

第一,分化還會不會持續?哪些城市會脫穎而出,哪些城市會繼續滑落?

我覺得,分化,依然是2020年的關鍵詞。

今年有個現象,即便在調控環境最嚴格的6-8月份,也依然有洛陽、唐山、紹興等城市崛起,即便房價高如深圳,僅僅因為一個豪宅稅,就能產生動輒10%以上的漲幅,最後連住建局都出手了。

這說明了一點:因城施策的框架下,一切皆有可能,關鍵看當地城市對房價的態度。

具體來說,類似長沙、蘇州這樣的城市,要麼是因為調控態度堅定,要麼是因為各類政策補丁非常完善,3個月後,很難出現春季躁動。

而參考今年房價躥升的城市,要麼是非省會的三線強市,要麼是大都市圈周邊的地市,2020年同樣還會有類似的城市冒出來,但數量必然有限。

前段時間舉行的經濟會議,還有住建部對於明年樓市的表態,是未來3個月房地產市場運行的核心,需要深刻理解。

住建部的會議中,提及了20次穩字,經濟會議里,連續三年提及房住不炒,這就是最明顯的信號。

也就是說,今年已經漲過的城市,3個月之後,是很難再創出較大漲幅的,包括人口流出、棚改翹尾效應消失、庫存高企的小城市,房價進入「連陰雨」狀態很正常,即房價不會突然大起大落,會以「穩中有降」的趨勢逐步滑落。

第二,重中之重:要看房企融資、5年期LPR、房貸加基點情況。

房價出現「春季躁動」的前提是什麼?不是限購鬆動,也不是取消限售,更不是人才優惠購房的政策,而是信貸。

參考今年的小陽春,以及2018年的3-5月份,為什麼會出現短暫幾個月的房價反彈?關鍵就在於房企融資放開了。

今年初本來一片蕭條氣氛,3月份的時候,房企融資突然回升至千億水平,開發商手裡有錢了,又開始開動馬力高周轉拿地,由此引發了房價上漲。

還有5年期LPR,自從今年10月8日房貸利率換錨一樣,只在11月份的時候降了一次5BP,未來3個月,降準是有可能的,降息還在未知之數,即便再降,也是微乎其微的幅度。

關鍵看終端銀行房貸這一塊,加基點的水平有多高,根據最近兩個月的表現,即便11月份LPR下降了,各大銀行、各個城市的房貸利率依然動輒加近百個基點,與以前基準利率上浮20%的情況沒什麼區別。

這樣的趨勢下,即便各地紛紛放開限購,房企的融資、5年期LPR的變動、個人房貸利率的加點,依然是從緊的,很難驅動房價出現「春季躁動」,當然,分化的格局下,也不會出現「連陰雨」的情況。

總之,未來3個月,短期房地產格局與現在沒有什麼大的差別。

城市之間的分化依然存在,大行情是不可能出現的,各個城市可能會動動「小算盤」,略微出現一定寬鬆,但核心的信貸領域,依然不會向房地產傾斜,這是制約房價走強的重要因素。

經參頭版最近就釋放出了一個重要信號。

經濟參考報頭版近日刊文稱:「兩條腿」並行,住房供應體系漸成型,2019各地堅持「房住不炒」,我國住房供應體系也發生了明顯變化,從重市場端轉為市場、保障並重,租購併舉清晰穩定的住房供應體系逐漸成型。

經濟參考報是備受關注的央媒,而在年末時分頭版的評論,更透露了很深的意味和風向在裡面。

市場、保障並重,「兩條腿走路」,就是未來房地產市場最大的風向。

還在糾結於未來3個月房價漲跌的人,應該先搞清楚調控的意圖,只有現在的商品房市場保持穩定,未來的租賃房、保障房建設才能有序,這是兩條腿走路的內在含義。

個別城市的微漲是可以的,個別城市下跌也沒問題,但是,從宏觀上來看,未來的房價已經不再具備2015-2017年那樣的「普漲」基礎,接受房價的分化,改變投機式的置業理念,才是我們應該遵循的原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TmDYm8BMH2_cNUgqrQ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