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橫空彈出了一部即將上映的戰爭電影《解放·終局營救》,廣受好評!
這個具有戰爭屬性的片名,難免會讓人想到英雄。在很多戰爭主題的作品中,英雄情結被觀眾喜愛,因為他們在獨特任務時所體現出的勇於獻身的精神讓人感受到激盪。
在本周五上映的《解放·終局營救》別出心意的把視線投注到了大時代的小人物身上,沒有艱巨的任務,沒有超人的膽量,他的平凡深沉卻感動了觀眾。
電影《解放·終局營救》講述了1949年解放軍發起總攻前指派四個戰士喬裝潛入天津城,為總攻發起前掃平道路。
在潛入天津城的過程中,四個隊員與負責轉移守軍家屬的軍需官撞見,一方想摸清戰況,一方想逃跑, 由此挖出了一個驚天陰謀。
《解放·終局營救》中有兩條主要線索。一是鬥爭線 (解放軍向天津發起總攻及北平方面的和談)。二是情感線(戰爭中的兩段父子情、解放軍之間的兄弟情)。
從結構上講,這兩條線是並行的;從比重上講,情感線要略重要一些;而從劇情發展上講,這兩條線又是相輔相成的。
以平凡的父女想要逃離炮火區的坎坷來映襯戰爭的殘酷,同時又以戰爭的殘酷來映襯父女情的溫暖。這兩線索牽動著整個故事發展走向,讓觀眾最為感動的莫過於親情的交集。
明面上,軍需官姚哲為了逃避戰爭,想盡一切辦法離開天津。電影以這樣的情景開頭,向觀眾傳達了兩個重要的信息。一是姚哲是自私懦弱的人;二是,姚哲認為只有逃到了天津才是正事。隨著劇情地發展,姚哲經歷了國民黨的追殺、全城通緝,他著急逃亡的秘密也逐漸浮上水面。
這個人一開始就設定為只為自己小家的小人物,不是007式的人物,不英勇,不高大,沒有什麼遠大的志向與追求,他很普通,藏在一群跑得慌的人群很難被發現。
他渴望的不過是和女兒兩個人安穩的活下去,在他身上我們看不出有絲毫英雄的影子。
隨著劇情的深入,尤其是蔡興福對姚哲的緊追不捨,引出了姚哲與國民黨的「舊帳」。姚哲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他第二次被蔡興福抓到對面炮樓後,所有的人都幫姚哲從國民黨手裡救回女兒小蘭,他終於開始把偵察兵當朋友。
姚哲的人性是一點點被拉開的,對女兒的父子情是最先呈現的,接著是兄弟情,到他救下了手無寸鐵的家屬。
如果僅從故事情節來講,《解放·終局營救》展現的是平津戰役總攻前的艱難,但這並不是創作者的全部意圖。
電影是以人物為中心的,它探討了小人物在時代下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特徵,以及討論了他們特殊的命運。
相比姚哲而言,蔡興福兒子失散 時,他很難過;妻子被壓在炮火炸過的樓下時,他非常愧疚自責,但他只有一小會悲傷的時間,因為活著的人還要和他馬上去戰鬥。
姚哲身上體現了更多隱形的平民英雄形象。在國民黨舉槍對著女人的時候,姚哲本來可以逃跑或是閃躲,但他迎上去擋住了這一致命的一槍。因為這個時候,他不再以個人的感情作為出發點,而是以所有弱者的安全為重。
他不是殺敵的英雄,卻最終還是選擇了成為一名英雄。倒下去臨危那刻,他對他說:「小蘭怕黑,晚上睡覺要開燈」......。
有過脆弱、有過矛盾、有過猶豫,有過彷徨,最膽小的男人做了最偉大的事情,讓人淚目。
《解放·終局營救》契合了當下觀眾的價值觀,我們有焦慮,我們有憂愁,我們有自己的壓力,我們也有自己的愛恨情仇。身處和平的年代,我們依然時時有信仰,時時有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