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香菇是香菇種植的其中一種種植模式,這樣的種植模式會大大增加香菇的產量,大幅度提升香菇的質量,從而使我們的經濟效益得到一個很好的提升。那麼大棚香菇如何管理呢?下面就給大家詳細介紹下大棚香菇管理方法。
(1)發菌期的管理:
菌絲體生長發育階段的管理,主要是調溫、保濕和防止雜菌污染。為了防止雜菌污染,播種後 10天之內,室溫要控制在15℃以下。播後兩天,菌種開始萌發並逐漸向四周生長,此時每天都要多次檢查培養料內的 溫度變化,注意將料溫控制在30℃以下。
若料溫過高,應掀開薄膜,通風降溫,待溫度下降後,再蓋上薄膜。料溫穩 定後,就不必掀動薄膜。10天後菌絲長滿料面,並向料層內生長,此時可將室溫提高到20—25 ℃。發現雜菌污染,可 將石灰粉撒在雜菌生長處,或用0.3%多菌靈揩擦。此期間將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65%左右。在正常情況下,播種後, 20—30天菌絲就長滿整個培養料。
(2)出菇期的管理:
菌絲長滿培養料後,每天在氣溫最低時打開菇房門窗和塑料膜1小時,然後蓋好,這樣可加大料面溫差,促使子實體形成。溫差刺激要適度,防失控。每采完一潮菇使菌絲復壯後,白天蓋嚴保溫被,夜間掀起保溫被,形成10℃溫差,促使菇蕾發生,連續3-4天。若溫差刺激不當,將影響出菇。
還要根據濕度進行噴水,使室內空氣相對濕度調至80%以上。達到生理成熟的菌絲體,遇到 適宜的溫度、濕度、空氣和光線,就扭結成很多灰白色小米粒狀的菌蕾堆。這時可向空間噴霧,將室內空氣相對濕度 保持在85%左右,切勿向料面上噴水,以免影響菌蕾發育,造成幼菇死亡。同時要支起塑料薄膜,這樣既通風又保濕, 室內溫度可保持在15—18℃。
菌蕾堆形成後生長迅速,2—3天菌柄延伸,頂端有灰黑色或褐色扁圓形的原始菌蓋形成時,把覆蓋的薄膜掀掉,可向料面 噴少量水,保持室內空氣相對濕度在90%左右。一般每天噴2—3次500倍菌菇生態寶,溫度保持在15℃左右。
噴水管理要看菌棒表面水分,防黴菌。菌棒表皮稍干時噴水,濕度不可過高,以免造成黴菌爛棒。一般在上午采完菇後,進行噴水,噴水後要適時通風。注意陰雨天不噴,采前不噴,菌棒濕潤不噴。
菇棚通風要靈活,防缺氧。每天結合採菇打風口增加新鮮空氣。氣溫高於20℃時揭開棚膜、後牆風口進行通風,悶熱天、陰雨天全揭開。氣溫高於25℃時每天揭棚膜通風2-3次,每次約30分鐘。
黴菌清理要及時,防污染。每采完一批菇後,用小刀把菌棒上長有黴菌的部位剔除,集中處理,防止污染。在菇床上排好處理後的菌棒,讓其通風,稍干後增濕。菌棒注水不可過量,以免造成黴菌爛菇。注水或噴水加入0.1-0.5%的益富源菌菇生態寶菌液,可以有些促進菌絲生長,抵抗有害微生物,提前出菇,延長保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