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東市地處遼寧省東南部,由於地處祖國邊陲,歷朝都是重要的軍事要塞,據史料記載,秦代時,丹東屬遼東郡,一直延續到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時期,丹東是前燕,前秦、後燕的勢力範圍,除東部地區曾被高句麗割據外,仍屬遼東郡管治,東晉安帝義熙五年(公元409年),丹東地區全部被高句麗割據。唐總章元年(公元608年),收復遼東,設置安東都護府,丹東地區屬安東都護府,唐開元八年(公元720年),靺鞨(mohe)族所建立的渤海國,曾以今丹東市區一半為鴨綠府。
北丹東是全國最大的滿族聚居區,飲食有濃重的滿族風味,另外,由於與朝鮮一江之隔,各式朝鮮料理、韓國燒烤在這裡也非常風靡。此外,襟江臨海的丹東,還盛產大黃魚、麵條魚、公魚(秋生魚)、鯧魚、對蝦、文蛤等。
東港大黃蜆
黃蜆子在烹飪中適宜於熗拌,白煮,清炒等多種方法.最好的吃法還是炭火燒烤為妙。將加工好的無沙黃蜆放於炭火之上。紅彤彤的炭火,黃燦燦的蜆殼,熱騰騰的水汽,讓人垂涎欲滴,片刻,當黃蜆子被烤張了殼就要從炭火上小心地取出,用筷子搛起熱乎乎的蜆肉往嘴裡一放,飽滿的肉汁鮮得過癮,比吃了燕窩魚翅還滿足。黃蜆子最鮮美的並非是肉,而是體內的汁水,古人認為這才是人間美味。
炒叉子
叉子最早是滿族人的食品,它以玉米為原料,發酵後磨成水面,經沉澱,用手工或模具製成筷頭粗細的光滑圓條狀,猶如麵條一樣。丹東炒叉子是當地最受歡迎的美食之一。
做法:先將叉子煮至七八分熟撈出,然後配以黃蜆子肉、韭黃、胡蘿蔔、圓蔥等輔料,再加上蒜末,生抽,香油等調料,大火猛炒而成。通過快速的翻炒,黃蜆子肉,色澤金黃,味美鮮香,叉子被油和韭黃,胡蘿蔔的包裹顯得格外的金黃,口感勁道,回味無窮。夾一筷金黃的叉子再帶上一兩個蜆子肉,入口鮮香四溢,一碗下肚,大汗淋漓,十分痛快。
金蟬戲牡丹
金蟬戲牡丹,為丹東名菜,是以黃海對蝦和小人鮮為主料,以香菇、魷魚泥、青紅椒絲為輔料,以高檔鮑汁為主調味品精心烹制而成。將鮮大海蝦去皮和頭,將蝦肉拍成片,再用水氽熟,成花瓣形。
吊爐餅豆腐湯
吊爐餅+豆腐湯一起吃在丹東很普遍。吊爐餅,用溫水和面,水的溫度和用鹽量隨著季節變化而增減。餅片擀好後,上炭爐烤制,上烤下烙,全透出爐。成品形圓面平,呈虎皮色,層次分明,外焦里嫩,清香可口。
燜子
涼粉已有近百年的歷史,食法頗多。丹東人在眾多食法的基礎上,創出獨特的吃法——燜子。將涼粉切成小塊,用鐵鍋加少油煎至黃疙裝盤,倒入調好的麻醬、蝦油、蒜泥、白醋拌勻即可食用。
粘火勺
粘火勺是滿族食品,稱粘火燒、粘乾糧。是以糯米、粘高梁米、大黃米或小黃米為主要原料,經過浸泡發酵和水洗之後,帶水磨成粘面子,淋干後分成小團,按壓成麵餅,中間夾以煮熟的小豆加糖的豆沙餡。
波羅葉餑餑
丹東的滿族人,對這種滿族食品是情有獨鐘的,其做法也頗為講究:一般在農曆四、五月間,上山採集嫩而大的波羅葉子,回家洗凈待用。
將糯米或黃米以水浸泡數日,磨成面,擀成薄餅煮熟,再以小豆煮爛搗成豆泥包於其中,把波羅億面塗一層油裹於其外,蒸熟後去葉食用。另一種做法是:將高粱米或苞米碴子浸泡磨面,浸干成麵糊狀,再把麵糊抹在波羅葉的正面,包韭菜、豆角、豇豆之類時令鮮菜切成的餡,蒸熟後去葉食用。
丹東除了美食,也如同國內其他中等城市一樣,喧譁中帶有一絲躁動,蔓延著現代娛樂的浮華。K歌、保齡球、泡吧、蹦迪等等娛樂場所多集中在商業繁華地段,比如新柳商業城。不過,偶爾逃離那水泥的森林,作別江邊的清風,亦不失為一件樂事。江水沁涼,滌盪人心,尤其在夏天,看著垂釣的老人,游泳的孩子,與最要好的朋友嘗著海鮮,就著啤酒......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