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陝西有座藏在古村落里的「天宮樓閣」!

2023-05-06     陝西傳媒網

原標題:你知道嗎?陝西有座藏在古村落里的「天宮樓閣」!

距離西安市鄠邑區城區北十公里左右,有一座看起來略顯破舊的房子,當地人稱之為「公輸堂」。

公輸堂坐北朝南,面闊三間,進深兩間,面積106平方米,屋頂為硬山灰陶瓦製成的磚混結構,是明清時期普通民居的樣子。據說,公輸堂原有木牌樓、照壁、山門、前殿、中殿、正殿等,現僅存一座正殿。

儘管公輸堂外觀看起來平淡無奇,但打開門來看則別有洞天——樓樓並列,閣閣相連,層層疊疊,構造精巧,雕刻精細,瀝粉貼金彩繪五彩輝煌。光束從斗拱、天宮樓閣和藻井掃過,從上到下所有繁複的構件、豐富的色彩、臻美的圖案,似乎都在向站在公輸堂內的人們傳達著當時工匠修建這座建築的精巧匠心。

「天宮樓閣」的精巧之作

4月21日,記者走進公輸堂,一抬頭,就見到令人震撼的「天宮樓閣」建築群。

公輸堂小木作建築是對宋代官方建築典籍《營造法式》中「天宮樓閣」圖樣的實物再現。明代能工巧匠在此基礎上採用宋代小木作傳統工藝技術進行創新,歷經十一年精心製作,把抽象的建築理論,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小木作天宮建築。

古建築學家單士元曾在考察公輸堂後表示:「公輸堂無論就其歷史價值還是工藝價值來講都算得上國寶。宋代書籍《營造法式》上只有關於天宮樓閣的文字介紹,而無實物模型。公輸堂的發現,讓我看到了夢寐以求的實物。」

建造者在僅有的方寸之地,盡其所能將龐大的建築群按實際大小的三十分之一濃縮於穿堂構架之上,形成高懸於空中的天宮樓閣,且巧妙利用有限的空間,將東西之間、南北兩地,分為西次間內外室、明間內外室、東次間內外室等六個穿堂,又沿山牆分布二十三間佛道帳。這樣的構思形成多重院落,以小寓大。

「自下而上又分布有四個層次,人們的活動區域為穿堂,再往上依次是斗拱層、天宮樓閣及藻井部分。」鄠邑區公輸堂小木作藝術博物館辦公室主任鄭麗麗介紹。

天宮建築群繁複精巧,變化多樣。各室頂部分別有斗四藻井和斗八藻井。藻井下為天宮樓閣。天宮高1.5米,距地面2.7米,有三重樓、重樓、角樓、單檐閣,每層樓閣均面闊三間。柱高最大為50厘米,最小為11厘米。樓與樓、閣與閣之間用飛廊連接。值得一提的是,每層樓閣又是一個獨立的整體。

樓閣的檐部安裝有各種形式的斗拱。在長3米、寬30厘米的平面內,有斗拱100餘朵,斗拱層層向外,交織出密集的幾何圖案,既嚴謹又華美,富於韻律感。

「這些精巧繁複的斗拱是由上萬件構件組成,它的結構相當于格板套合的箱體結構。採用這種方式製作的斗拱,既堅固又輕巧,整體性能好,不易變形,很難拆除。」鄭麗麗說。

當年建築工匠流傳下來一句話:勝我者添三件,敗我者減一半。「意思是技術比我高的工匠可以給這個建築添加三件木構件,技術不如我的工匠只能減掉一半木構件,否則根本恢復不了原樣。」鄭麗麗說。

公輸堂的建造技法可見一斑。這種結構方式,也正是天宮建築歷經600年滄桑歲月沒有倒塌的主要原因。

獨具匠心的彩繪與雕刻

除了精巧的構造,公輸堂也是一個雕刻精細的工藝品。

穿堂中隔扇門的格心雕花及枋楣掛落令人讚嘆叫絕。「現存八塊鏤空隔扇板門,鏤窗格心有四種不同紋樣。這些連環鎖紋並不是在一塊板上雕刻的,而是由許多小構件套刻而成。 扇門上巧奪天工的藝術形象風韻猶存,仍能激發現代建築師的無窮靈感。」鄭麗麗說。

我們可以看到樓閣的門楣、宮窗、欄板等也全是套刻。小小的宮窗,只有半厘米厚。門楣上的回紋、萬字紋等各類圖案,天宮下部的掛落、飛罩、門額、格扇等部位,分別運用了高浮雕、淺浮雕、影刻、鏤刻及剔底雕等手法,刀工洗鍊、線條流暢。

走到公輸堂東次間,記者看到內室門框上雕刻著一副瀝粉貼金的楹聯:法堂巍巍雕刻若得公輸巧,聖像翼翼彩繪似有道子能。鄭麗麗解釋:「上聯說的是公輸堂的雕刻精巧絕倫,像建築工匠祖師爺魯班的手藝,下聯說的是公輸堂彩畫像是有畫聖吳道子一樣才能的人所畫的。」

「不光雕工精細,公輸堂的彩繪也有非常高的價值。它的彩繪選用礦物顏料,大約600年不褪色。有的小瀝粉彩繪和工楷小字一樣,一筆一點,一絲不苟,非精工巧匠不行。」單士元曾這樣評價公輸堂。

據文獻記載,公輸堂的彩繪技法主要採用瀝粉貼金和減底漆畫的古老工藝,使用礦物顏料石藍、石青、石綠等加以描繪,所繪圖案色澤鮮艷。

鄭麗麗介紹,公輸堂內彩繪的作畫方式十分講究。古建的彩畫是分等級的,最高等級的是和璽彩畫,主要用在皇室;旋子彩畫次之,用於官式建築、寺廟等;蘇式彩畫又次之,主要用於民間建築。公輸堂以旋子彩畫為主。

根據古建築專家的考證,公輸堂彩畫中用到了「紫龍罩」和「臥金點翠」的獨特工藝。

「『紫龍罩』據說是一種在彩畫表層塗上類似於清漆的物質的工藝保護方式。但百年來的氧化作用,已使得現在公輸堂的彩畫顏色整體偏暗。」鄭麗麗說,「『臥金點翠』的工藝是在金底上彩繪的一種工藝。金底是將用黃金錘成很薄的金葉子磨成泥塗底,之後再作畫。最後,匠人再使用工具將金色剝開呈現出想要的圖案。這樣的油漆彩繪工藝,費錢也費精力,到清末已無人能做。公輸堂的彩繪能保存至今,十分珍貴。」

公輸堂彩繪底子厚度僅1毫米左右,不易起皮脫落,歷時近600年依舊完好。彩畫給人以清凈莊嚴的藝術感受,畫面人物或腳踏祥雲,或捧盤獻果,或旗幡飄揚,或飛龍舞動,與天宮樓閣渾然一體。

挖掘小木作更多價值

在建築學領域,大木作建構起上棟下宇的基本空間,小木作則將這個空間進一步柔化成適於人居住使用的空間。

小木作是指一切非結構性質的木作,即建築內或建築上裝修的木作。門窗、格扇、壁藏、佛龕,以及木質模型和裝修藝術品等,通稱小木作。小木作通常構件設計尺度較小,加工精細且具有裝飾性,加工精度遠大於大木作,需要不同工種的配合,分工更加細化。小木作具備人文內涵的同時,也包含了豐富的技術要素。清工部《工程做法》將小木作歸為裝修作。

公輸堂正是反映小木作特點的典範。公輸堂小木作完整保存了明代建築的精華,代表了我國傳統木建築在明代的工藝水平,反映了我國明代的精湛的建築技藝與審美情趣,是體現《營造法式》中關於「天宮樓閣」形制的典範之作。

公輸堂小木作全部由榫卯結構相連接,樓樓並列,層層相接,其中「天宮樓閣」的檐部由上萬件斗拱構件組合而成。採用這種方式的建築斗拱,既堅固又輕巧,整體性好,不易變形。

公輸堂的文物保護事業,既需要長遠的規劃與目標,也需要順民心、接地氣的文創產品與項目規劃。這些具體文博工作,延伸了公輸堂文物的宣傳推廣價值,也為公輸堂文博事業開創了嶄新的天地。

「我們正在謀劃公輸堂小木作藝術博物館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文物保護工作水平,挖掘小木作藝術價值,打造以『公輸堂小木作·中國樂高』為IP形象的文化產業基地。」鄠邑區公輸堂小木作藝術博物館負責人沈兵望說。

如今,公輸堂在加強保護工作的同時,再度挖掘公輸堂的歷史文化價值,讓它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芒。

沈兵望介紹,未來,當地將完善公輸堂展覽展示功能,將文物的陳列和展示以數字化的方式呈現,突破參觀時間、地點以及有限的展出等限制,讓用戶通過網絡即可免費瀏覽公輸堂小木作博物館的各種展覽信息。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增強大視覺衝擊,給觀眾帶來新鮮感與震撼體驗,提取人物形象、服飾元素等,對彩繪空間環境進行復原展示。豐富社教功能,創建小木作研修基地。開展小木作結構專題研究,發揮教學功能,依照《營造法式》八大作分解展示古建結構,分板塊設置體驗學習區,並設計相關研學活動、親子活動項目。開發文創產品,研發遊戲、益智玩具,提取公輸堂文化元素,打造公輸堂IP製作聯名產品包裝。

「目前,公輸堂維修工程正在有序推進。下一步,我們將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以中法合作公輸堂彩繪木作保護研究項目為契機,推動公輸堂的保護與利用。積極謀劃公輸堂博物館建設是打造『詩畫鄠邑 品質新區』,推進文化旅遊高質量融合發展,展現文化遺產魅力,助力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載體。」鄠邑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副局長盧朝陽說。(記者 李靜茹 文/圖)

往期回顧

陝西這座依山就勢的博物館,值得期待!

西安重要通知:今起全面實行

「祝融號」有重大發現!

來源: 群眾新聞

責編 | 韋世鈺

編輯 | 魏佳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588fb1fc5208ae0384aa8d113420611.html










今日冬至

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