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成果!陝西這裡首次發現貴族專屬墓地

2023-12-10     陝西傳媒網

原標題:最新成果!陝西這裡首次發現貴族專屬墓地

12月9日

國家文物局舉辦新聞發布會

發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最新成果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介紹,2020年探源工程第五階段實施以來,進一步擴大了研究的時空範圍,圍繞遼寧建平牛河梁、山東章丘焦家遺址、浙江餘杭良渚、山西襄汾陶寺、陝西神木石峁、河南偃師二里頭、四川廣漢三星堆等二十九處核心遺址,在深化對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階段整體認識的同時,聚焦關鍵時間節點和重大事件,精心設計多學科綜合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進展。

陝西神木石峁遺址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深化了對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的認識。項目研究認為,大約從距今約5800年開始,中華大地上各個區域相繼出現較為明顯的社會分化,進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階段,可將從距今5800年至距今3500年劃分為古國時代和王朝時代兩個時代,其中古國時代可進一步細分為三個小階段。與探源工程第四階段相比,對古國時代的認識更加深化。

在古國時代的第一階段,大約為距今5800-5200年前後。以西遼河流域的牛河梁遺址為代表,考古發掘工作發現並確認該遺址第一地點是由9座台基構成的大型台基建築群。出土各類泥塑的著名的「女神廟」就坐落在其中一座台基上,這座台基規模宏大,目前的殘存高度4.6米以上。這一發現對了解牛河梁第一地點的建築關係和祭祀性質意義重大。

古國時代第二階段,大約為距今5200-4300年前後。黃河中下游地區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文明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社會分化進一步凸顯,社會資源的調動能力加強。

良渚古城遺址

焦家遺址新發現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城址,這是目前黃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新發現的高等級墓葬有多重棺槨和隨葬玉石陶禮器的制度化表現,是中華文明禮制物化表現形式的源頭之一。近3年來,良渚遺址的考古工作圍繞水利系統展開。塘山以北的良渚外圍新發現近20條水壩,在更遠的徑山、德清等地也發現了水壩的跡象,C14年代都是距今5000年左右,和原有的11條水壩屬於同一系統。

古國時代的第三階段,大約為距今4300-3800年前後。長江中下游地區社會發展陷入停滯,中原和北方地區後來居上,開始新一輪的文明化發展,進而形成了一個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奠定了中國歷史發展的基礎。

2022年,在石峁遺址皇城台發現的轉角浮雕,為石峁皇城台大台基石雕的年代、建築性質的判斷提供了關鍵性證據。在大台基西側200餘米處,首次發現以石牆框界、成排分布的貴族專屬墓地。陶寺遺址確認了一處迄今所知最大的史前時期夯土建築基址,面積達6500平方米,主殿總面積540餘平方米,是目前考古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最大的單體夯土建築。

石峁遺址皇城台的轉角浮雕

距今3800年以後,進入王朝時代。以二里頭遺址和三星堆遺址為代表的考古工作取得重要進展。二里頭遺址中心區新發現多條道路和道路兩側的牆垣。這些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顯示當時的社會結構層次明顯、等級有序,暗示當時有成熟發達的統治制度和模式,是二里頭進入王朝國家的最重要標誌。

二里頭都邑中心區西南路口的新發現航拍示意圖

三星堆遺址的突破性工作,是初步摸清了祭祀區的分布範圍和內部結構,新發掘清理了6座「祭祀坑」等大量重要遺蹟,出土文物12000餘件(完整器2300件)。研究表明,8座祭祀坑的埋藏年代集中在商末周初(即距今約3100-3000年)。

此外,多學科協同的理念在各核心遺址得以貫徹,系列年代樣品的獲取,古環境復原、遙感測繪、動植物遺存篩選(浮選)等,已成為田野考古工作的新常態。實驗室分析技術與田野考古工作不斷融合,信息獲取水平大幅提升。同時,考古方艙和考古現場文物保護移動實驗室的應用,促進了田野考古與文物保護的緊密結合,也為未來的田野考古工作提供了可行的發展方向。

其中,年代學研究重點解決了石峁皇城台、內城、外城空間布局的年代,初步確定皇城台的始建時間不應早於2200BC,最後廢棄的時間可以晚至1600BC。針對山西碧村遺址的白灰地面開展了測年方法研究,填補了國內白灰面遺蹟測年方法的空白。

動物考古、植物考古、環境考古以及穩定同位素分析、古DNA分析的協同研究,探討了重點區域穀物種類與種植業發展狀況、家畜馴養與動物資源開發利用方式、先民飲食與家畜飼養策略等。研究表明,距今7000年以來,生業經濟反映出明顯的區域差異,並在文明化進程中有不同的演進模式。

中原及北方地區顯示出明顯以粟為主,黍、大豆、水稻為補充的混合型農業生產體系。以黃河上游為主的西北地區,由於氣候偏干,畜牧業有一定的比重。新石器時代晚期,甘青地區在全新世氣候波動性冷干化的背景下,牧業比重逐漸增加。

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發現的重要水田遺蹟表明,稻作農業發展是推動長江中下游地區複雜社會進程並造成區域差異的主要原因。長江流域的山地丘陵坡地不適合穀物種植,但可以提供相當數量的天然動植物食物資源,狩獵採集經濟在新石器文化發展過程中一直占有一定比重。

在家畜飼養方面,家豬和狗仍然是各地區主要飼養種類,龍山文化晚期,牛羊在各地區普遍出現,與本地豬狗共同飼養,尤其是黃牛的飼養越來越依賴粟作農業,形成新型的共生資源開發模式。

古代人群食性分析研究顯示,新石器晚期各區域文明中,尚未出現較為明顯的不同社會等級的取食結構差異。

此外,手工業生產的研究結果也可圈可點。研究發現,大約在距今3800年前後,中原地區手工業生產技術發生了質變。玉器方面,二里頭文化中心區域突然集中出現璋、鉞、刀等大型玉兵器以及優質閃石玉製成的柄形飾等禮器,同時延續數千年的綠松石工藝突變,與青銅組合出現新型禮器。

1

往期回顧

氣溫驟降,雨雪將至!陝西最新天氣情況

冬季去哪兒玩?陝西這18條精品景點線路來了!

來源:央視新聞、人民日報客戶端、文博中國

責編 | 王 皓

編輯 | 李 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0eac7be0edc5f8dfbbed54d50ef30dd.html










今日冬至

2023-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