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懷明:冷板凳上寫好書——從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一書說起(書香品鑑錄之二十五)

2023-11-18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苗懷明:冷板凳上寫好書——從江慶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一書說起(書香品鑑錄之二十五)

在一個以量化標準衡量學術成就的年代裡,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古訓無疑會顯得不合適宜。以中國之大,學人數量之多,願意坐冷板凳的人還是會有一些的,但是,當下的學術評估制度實際上是不允許一位學人長期埋頭做學問的。

《清代人物生卒年表》

按這種冷酷且機械的評價機制,一位學者必須持續不間斷地在各種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才行,數量越多就越優秀。至於學術質量,因無法量化,不便操作,實際上已不再作為評估的標準。

制度、標準如此,也就難怪會出現浮躁之風盛行、抄襲現象猖獗的亂象。只要看看媒體上公布的那些種種學術不端行為,不難想像中國學界已經墮落到何等程度。

但就在這樣不利的環境中,還是有一些學者能不為風尚所動,保持操守,默默耕耘,在冷板凳上做自己的學問。他們的存在讓人們看到了一線希望,畢竟學界還沒有完全沉淪。

《清朝進士題名錄》

筆者近來閱讀江慶柏先生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一書,感慨頗多。於是寫了上面一些雖顯羅嗦,但又不得不說的題外話。

這是一部必須坐冷板凳才能寫出來的書,解決兩萬五千多個清代人物的生卒時間,僅叢這個數字便不難想像需要多少時間、精力的投入。且不說這些清代人物生活的年代前後相差幾百年,生平經歷千差萬別,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材料。

它需要編著者逐一尋找材料,核對辨析,一點都含糊不得,沒有什麼可以發揮的空間。對時下那些有幾條材料就可以大加發揮,寫成一篇宏文或一部專著的學人才說,做這樣的工作是不划算的。因為投入和產出是不成正比的,需要有相當的奉獻精神。

《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

但這個冷板凳還是值得坐的,看起來解決的不過是一個個歷史人物的生卒年問題,但對學術研究來說,其意義是重大的。

從小的方面來講,對一個為中國文化做出過貢獻的歷史人物,竟然連其生卒年都弄不清楚,這總是一件讓人感到不舒服的事情。

從大的方面來說,讀一個人的書,研究一個歷史人物,不弄清人物的生卒年,會影響到研究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弄清人物的生卒年,可以說是一個最為基礎的工作,它是研究的前提。

將眾多歷史人物的生卒年一一查找、考訂出來,供其他研究者參考使用,這無疑是一件公德無量的好事,中國古代就有這種優良的傳統,前人曾編有《疑年錄》之類的著作,為他人提供了很多便利。

《中國歷代譜錄文獻集成》

江慶柏先生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擴大範圍,收錄更全,其著作具有集大成的性質,對讀者的幫助更大。

人物的生卒年問題看起來簡單,但解決起來並不輕鬆,它對研究者的學養有較高的要求,因為它涉及到陰陽曆換算等問題。

該書編排體例允當,為讀者著想。這表現為每位人物生卒年都標明材料出處,提供線索,以便讀者做更深入的研究。對那些生卒時間比較具體者,都一一注出。

《稿本》

編著者所表現出來的良好學風也是很值得欽佩的,這不僅表現為勤勉敬業,還表現為對他人勞動成果的尊重。歷史人物的生卒年問題前人也有涉及,並解決了不少問題。

作為一部帶有工具書性質的著作,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把前人做過的、十分可信的研究再重複一遍,而是要在前人研究基礎上進行,有新的拓展和突破。

這也符合學術研究後出轉精的一般規律。充分吸收他人的研究成果固然有其必要,但要在尊重的前提下進行,否則,在版權意識增強的今天,還會引起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江蘇地方文獻書目》

事實上,已經有研究者在打這方面的官司。在這方面,江慶柏先生可以說樹立了一個很好榜樣。該書對其他學人研究成果的吸收大多徵得了人家的同意,並在參考文獻和後記中體現出來,將工作做在了前面。

苗懷明:讀孫楷第《小說旁證》札記(書香品鑑錄之一)

苗懷明:人奇才奇文更奇——讀《「蘇州奇人」黃摩西評傳》(書香品鑑錄之二)

苗懷明:買書買盡宋元版 讀書窮探滄瀛奇——周越然和他的言言齋藏書(書香品鑑錄之三)

苗懷明:紛紛千古事 歷歷眼中過——從《胡適日記全編》說起(書香品鑑錄之四)

苗懷明:王雲五的意義(書香品鑑錄之五)

苗懷明:胡適對海內學人的酷評(書香品鑑錄之六)

苗懷明:喜讀《錢南揚文集》(書香品鑑錄之七)

苗懷明:王國維、吳梅短長論(書香品鑑錄之八)

苗懷明:讀《中國近世戲曲史》(書香品鑑錄之九)

苗懷明:大器晚成——沈家本平凡而不平淡的人生(書香品鑑錄之十)

苗懷明:一個寂寞而高尚的靈魂——孫楷第先生小記(書香品鑑錄之十一)

苗懷明:在茶與壺之間——從《宜興紫砂壺與品茗藝術》一書說起(《書香品鑑錄》之十二)

苗懷明:民間的力量——從《鄉村戲曲表演與中國現代民眾》說起(書香品鑑錄之十三)

苗懷明:構建完整嚴密的中國戲劇史體系——重讀周貽白《中國戲劇史長編》(書香品鑑錄之十四)

苗懷明:帝國末日的浮世繪——吳趼人和他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書香品鑑錄之十五)

苗懷明:在人性與獸性之間——讀石鐘揚《末世的狂歡:金瓶梅與晚明中國》所感(書香品鑑錄之十六)

苗懷明:體制內的革命——讀《晚清學部研究》(書香品鑑錄之十七)

苗懷明:引領學術風尚的先行者——重讀孫遜《紅樓夢脂評初探》(書香品鑑錄之十八)

苗懷明:後出轉精 集其大成——《明清戲曲序跋纂箋》簡評(書香品鑑錄之十九)

苗懷明:辛勤耕耘 垂範後學——讀蕭相愷《中國古代小說考論編》所感(《書香品鑑錄》之二十)

苗懷明:文學史的尷尬與重寫——從吳承學《中國古代文體形態研究》一書談起(《書香品鑑錄》之二十一)

苗懷明:深耕細作 嘉惠後學——孫崇濤《戲曲文獻學》讀後(書香品鑑錄之二十二)

苗懷明:尋找戲曲的原點——懷念兩種停刊的戲曲同仁刊物(書香品鑑錄之二十三)

苗懷明:開闢戲曲研究的新天地——從馮俊傑先生兩部戲曲文物學著作談起(書香品鑑錄之二十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f5889d4aad42c0d0251814bdf3f17f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