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末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藩鎮割據、自立。在此情況下,屹立近三百年的大唐王朝很快便步入歷史,隨之而來的是「五代十國」時期。
「五代十國」,意思是五個朝代,十個國家。「五代」指的是:朱溫建立的後梁,李存勖建立的後唐,石敬瑭建立的後晉,劉知遠建立的後漢,郭威建立的後周。
五個朝代都是推翻前朝、或通過禪位建立的,在同一條時間主線上。雖說是五個朝代,其實一共也才五十多年的時間。十個國家,時間關係上比較亂,大致是穿插在「五代」時期的十個周邊小政權。
「十國」即:南吳、南唐、吳越、南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閩國,北漢。小編前幾天的一篇文章寫的便是十國之一的「前蜀」國。本文繼續說十國,「南唐」,是十國中地域最大的國家,影響力也是十國之最。南唐是一位叫李昪的孤兒建立的。
公元889年,李昪出生在江蘇彭城,小名叫「彭奴」。因為當時社會動盪不安,戰亂不止,彭奴自小便和父母流浪在外,在濠州(安徽鳳陽)一帶討生活。
在彭奴6歲時,父親李榮死於亂軍之中,之後不久母親也病死,他成為了一名孤兒。彭奴的伯父李球無力撫養他,便把他送到濠州開元寺當了小和尚,算是保住了一條小命。
公元895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攻占濠州,掠走了彭奴。楊行密發現這名孤兒長得濃眉大眼的,很是英俊,想到他小時候也是一個孤兒,受過很多苦難,便動了惻隱之心,收彭奴當了他的乾兒子。
但是楊行密的幾個親兒子卻容不下長得太好看的彭奴,一直排擠他。楊行密無法,才把彭奴送給他手下大將徐溫,讓徐溫好生撫養。徐溫的妻子也姓李,她非常喜歡小彭奴,給彭奴取名「徐知誥」,自此,彭奴的命運完全改變了。
楊行密是一位不錯的雄才,他在江淮一帶經略多年。「自淮以南、江以東諸州皆下之」。楊吳政權的地盤已具雛形,在公元902年,進封為「吳王」,算是從蕃鎮轉變為國的標誌,「南吳」,也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
三年後,楊行密病逝,徐溫支持楊行密的大兒子楊渥繼承吳王位。而此時的彭奴,應該叫徐知誥,已經是一名16歲的少年。雖少了些俊俏,但四方臉,聲如洪鐘,不怒而威。徐知誥被徐家培養得文武雙全,他開始在南吳國嶄露頭角。
吳王楊渥繼位後毫無作為,荒淫放縱,徐溫看不慣,便發動政變,另立楊行密的二兒子楊隆演為吳王。自此,南吳大權被徐溫把持。
公元912年,23歲的徐知誥,靠軍功升任「昇州刺史」。在昇州(江蘇南京)為官期間,徐知誥和別的武將不同,他較為勤儉,重視文人,寬仁為政,得到了當地民眾的讚譽。
(李昪 畫像)
公元927年,徐知誥的義父徐溫病逝。兒子和義子爭權中義子獲勝。此後,南吳大權由徐知誥把握。同年十一月,徐知誥擁護吳王楊溥稱帝,傀儡皇帝任命徐知誥為太尉、中書令。
之後幾年,皇帝又加封徐知誥為尚父、太師、大丞相、大元帥、齊王。公元937年,徐知誥接受了南吳皇帝楊溥的禪讓,登基稱帝,改國號「大齊」,定都建康(南京)。
兩年後,徐知誥恢復了李姓,取名李昪,溯源其系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故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其為南唐烈祖。
皇帝徐知誥改回李姓後,並沒有忘記徐家,他對徐氏子弟大加封賞,徐溫的兩個親兒子都被封王。對於朝臣,李昪也沒有進行清洗,沿用南吳班底,平穩地從「南吳」過渡到「南唐」。
李昪在位期間,安流民、重農桑、整吏治、建書院、設太學、興科舉。南唐疆域在當時算是較大的,土地本就肥沃,沒幾年就被治理得民富國強。
更可貴的是,富強起來的南唐是有逐鹿天下的資本的,但是皇帝李昪不肯對外發動戰爭。他常說:「百姓都是父母所生,怎能為了爭城擴地,讓他們肝腦塗地,血流遍野呢?仗一定要少打。」
李昪是成功的,他建立的「南唐」不僅僅富庶,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國中也是不逞多讓的,成為亂世里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棲身之所。只可惜,李昇晚年迷上了煉製的長生丹,嗑丹太多,中毒而亡,享年54歲。
(南唐二陵)
參考文獻:《十國春秋》《新五代史》《資治通鑑》
關注作者「劍宗臣」,看更多精彩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