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一幅名為《清明上河圖》的風俗畫成為了時代的縮影,由畫家張擇端創作。這長達5.28米的巨幅社會風俗畫生動展示了北宋社會的繁榮和衰落,成為中國國寶級古畫之一。曾經失落於民間的《清明上河圖》在歷經波折後,如今珍藏於故宮博物院。
這幅畫不僅記錄了北宋時期社會的方方面面,而且在細節描繪上極為精緻。張擇端沒有相機的輔助,卻通過對北宋社會的深入了解,將街道商業、人物生活等一一刻畫在腦海中。每個人物都仿佛有了生命,構成了這個畫卷的一部分,呈現出獨立而又緊密相連的社會圖景。
汴京城門處的描繪尤為生動,城內士兵懈怠工作,而城裡的居民似乎對此毫不在意。這似乎在暗示著北宋時期的社會已經面臨著衰敗的危機,而人們對這一切卻渾然不覺。
在畫中,一名店小二手裡拿著碗筷,背著「飯盒」從店裡走出來,引人注目。這個細節揭示了一個驚人的發現——古代竟然也有外賣配送。在當今社會,外賣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在北宋時期,古代的外賣員卻是靠走路送餐。這個畫面對比著古今,令人頗感驚奇。
然而,《清明上河圖》曾一度失落於歷史的長河中。末代皇帝溥儀曾將它帶至偽滿洲國政府,但在1945年,蘇聯紅軍擊潰日軍,溥儀被帶走,畫作失蹤。直至1948年,解放軍在長春收到消息,找回了偽滿洲國遺留的寶物,其中包括《清明上河圖》。隨後,它由東北博物館珍藏,後被轉移至故宮博物院。
與《清明上河圖》同時期失落的文物相比,它算得上是相對幸運的。許多文物被賣到國外,永遠失落在他鄉。《寒江獨釣圖》、《女史箴圖》、永樂寶劍等等,它們的流失是歷史的遺憾,也是一種恥辱。因此,我們要銘記歷史,以防止文物的繼續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