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裕 曾海亮
水是生命之源,風水之法,得水為上。人是萬物之靈,學會了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環境的生存智慧。古有:大禹治水工程,今有羅定引水工程。它們都是人類積極主動改造不利生存環境,優化處理外環境為我服務的成功案例。
我在廣東雲浮羅定勘察風水過程中,在福主曾志光陪同下專程參觀了羅定長崗坡渡槽,它蜿延伸展5200多米,如靈動巨龍在大地上空騰躍。
它是人工風水的傑作,打了一場蓄水引水,改變生態環境的人民戰爭。
羅定長崗坡渡槽的建設者為當地四個人民公社的骨幹民兵義務投工,在沒有機械的情況下,用鋼釺和鐵錘、人力車等土辦法建成的世界一流人造工程。
整個長崗坡渡槽包括槽前引渠、前後穿山涵洞和砌石渠,總長10.5公里,合計完成土方45.7萬立方米,石方22.81萬立方米,漿砌石4.36萬立方米,總工程費僅用820.8萬元,該工程創造了人造水利歷史上的奇蹟,被譽為「南國紅旗渠」。
它是中國工匠精神的代表作,渡槽共有161條伸縮縫,每處理一條都經過很多次工序才能完成,由於嚴格把關,每條都精雕細琢,貼接得密密實實,通水以來沒有發現一處漏水。
同行的曾志光對我嘖嘖嘖稱讚:渡槽建成29年多來沒有出現過一次滲漏,從未大修,工程質量過硬。
渡槽歷經風雨滄桑磨鍊,不下沉不變形不滲水,如此施工質量真了不起!
我佇立在長崗坡渡槽下,久久凝視這長虹般的建築,心情激動,為時任羅定縣的縣領導真抓實幹民生工程的精神而敬佩不已,為當年參加引水工程不計報酬,日夜奮戰在施工戰場上的羅定人民,黙默奉獻精神而讚嘆不已!人心齊,泰山移,什麼人間奇蹟都能創造出來!
先人栽種後人乘涼,現在羅定人民再不用擔憂旱情,飲水無憂,灌溉無憂。被譽為「廣東紅旗渠」的長崗坡渡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廣東水利工程的大手筆,它以巨龍般的身軀,把上游的瀧江河、太平河水引入金銀河水庫,滋潤著下游20多萬畝農田,羅定盆地從此變成了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羅定因此也連續摘取「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稱號。
隨著金銀湖飲水工程的竣工,長崗坡渡槽還源源不斷地為城區居民提供乾淨的「放心水」,當地30多萬群眾一直受惠。
不僅如此,它成了讓羅定人驕傲的國寶。
據了解,位於廣東省羅定市羅平鎮鏡內的長崗波渡槽,是目前世界最長的引水渡槽。國家有關部門發布的「2009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中,廣東有10處入選;地處粵西邊界的羅定市近現代重要史跡代表性建築長崗坡渡槽名列其中。
長崗坡渡槽於1976年動工興建,1981年建成,歷時四年多,南北走向,橫跨羅平小盆地,是金銀河水利樞紐工程的核心部分,通過長崗坡渡槽,將瀧江上游羅鏡、太平兩河道的水引入金銀河水庫。
長崗坡渡槽堪稱世界之冠,是中國水利史上的偉大工程之一。它比曾稱為亞洲第一渡槽的三湘渡槽還長1400米,多23個墩,過水量為其10倍;它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羅馬古渡槽少32孔,但古羅馬渡槽現僅保留728米,而長崗坡渡槽正值青春期,無可比擬。
我參觀完長崗坡渡槽後,思潮翻滾,想想當年在施工技術條件如此落後情況下,能托起這條巨龍;想想當年奮戰在第一線的農民全力以赴,不計報酬,不怕吃苦不怕累,肩挑手扛,輕傷不下火線,憑的是報效國家的認真嚴謹的科學態度、工匠姿態和艱苦奮鬥的奉獻精神!
現在中國年輕人最缺乏的就是這種奉獻精神,怕吃苦,怕受累,成了不少獨生子女的通病。中國要振興,教育要先行,培養吃苦耐勞,意志堅強的接班人至關重要!
中華民族要走上復興大道,呼喚認真務實的理性以及嚴謹精緻的工匠姿態和艱苦奮鬥仰奉獻精神重歸神州大地,重塑當代中國人的精神品質!
相關連結:曾祥裕是著名贛州楊公風水傳承人,在學術上頗有造詣,經驗豐富,其學術團隊人才濟濟。
曾祥裕德才兼備,在風水界享有美譽。近年來曾祥裕還被馬來西亞東方管理學院、澳大利亞風水學院、北京上古傳承國 學院聘請為講課嘉賓。他還 曾在北京、山東、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廣東、雲南等地開講《楊公 風水和養生》以及《人居環境以及建築風水》,著有《正宗楊公風水叢書》、《楊公古法風水研究與應用》、《楊公造命課擇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