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北京民航總醫院急診科的楊文大夫,遭到病人家屬的持刀襲擊,經過一天的搶救,不幸死亡。持刀襲擊的視頻太過血腥殘暴,楊大夫的脖子幾乎被割斷,連頸椎骨都斷了,這樣的視頻會引起很多人的不適,我這裡就不放了。
這件事在讓我們重新重視起醫患矛盾,和惋惜這位醫生的同時,不少人也因此再次關注起了急診科醫生的生活狀態。在醫院的眾多科室中,急診科由於處在接診最前端,又直接面對危重病人及家屬,工作本身的各類風險就很高,他們的個人生活狀態也非常需要我們的關心。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致天底下所有白衣天使!
01 我,36歲,月入兩萬,不敢結婚,也沒有朋友
前幾個月,我老婆的表弟高考,成績不錯,考了600多分,家人問他打算報考什麼專業。他想了一會兒說,自己很崇拜醫生,想報醫學專業。
沒想到,她表弟的小姨,也是一家市區三甲醫院的醫生,知道這件事後,就給他打電話說,最好不要報這個專業,醫生的苦你們是不了解的,還列舉了他們醫院一個36歲男醫生的例子。
這位醫生是北京某醫科大學的研究生,小任,28歲碩士畢業後分到了小姨所在醫院的急診科,到現在為止,已經工作了8年,雖然工資很高,差不多稅後有3萬左右,但是真的不是大家想像中的那種人人羨慕的生活。
小任每天的生活兩點一線,基本上就是醫院和家,幾乎沒有社交,36歲的他連個女朋友也沒有。
記得有一次,辦公室的同事給他介紹了一個對象,本來約好了周末見面。結果到了周末,小任也確實趕到了約好的地點,結果,剛剛點完餐,他就接到了醫院的電話,說急診科有突發情況,要他立刻返回。
沒辦法,他只好跟女孩抱歉,提前付帳後離開,當然,這個女孩也沒有成為他的女朋友。這樣的例子都數不清有多少次了,甚至有一個特別崇拜醫生的女人,跟他交往了一段時間,但幾乎也是因為一個月也見不到幾次面,最後也不了了之了。
小任自己說,工作8年了,雖然行業是很多人羨慕的職業,但自己的苦衷只能自己強行咽下去,工作8年來,自己專業知識學了很多,錢也確實是掙了不少,但是自己幾乎沒有任何的社交圈子,因為平時工作就像打仗一樣,沒有任何個人時間,以前的很多老朋友也都斷了聯繫。
用他自己的話說,即使現在有一個彼此相愛的女朋友,他也不敢輕易結婚,因為他怕沒時間維繫這段感情,怕照顧不了家庭,怕對不起人家。
小姨說完這個例子,本來表弟家裡很支持孩子報考這個專業的,但是最後還是決定學了其他專業。
其實,跳出這個案例本身,我們來看看這個醫生這個職業,在光鮮的外表下,真的有很多說不清道不完的辛酸:有與患者關係緊張的苦,有職業生涯陷入困境的迷茫,有生活的艱辛,當然,還有對職業的堅守。
02 醫生的不安全感,也來自於醫患關係的緊張
不少醫院都出過醫患矛盾的事情,有些急診科的醫生被病人打傷,原因僅僅是因為醫生讓他按挂號單的號碼等待,而病人等不及了就要馬上看。更多醫患關係的緊張,則是來源於醫生和患者對醫療技術的認知差異!這裡包括患者的兩個誤區:
第一,我花了錢來看醫生,醫生就應該把我看好,如果看不好,大機率是這個醫生水平不行。
這是最典型的誤區之一,你要知道,目前的醫學發展水平非常有限,看不好的病是大多數,能看的好的病是少數。很多病症醫生只能緩解症狀,真正能根治的病少之又少。
比如,80歲以上的老人,醫生基本不會給你動手術。因為對這個年齡的人來說,動手術之後你的預期壽命可能反而還會縮短,還不如保守治療,能活幾年是幾年。
現代醫學的作用被高度誇大了,在普通患者眼裡,醫生就是無所不能的神。其實世界上的疾病有千萬種,能被醫生完全治癒的卻屈指可數,醫生只是壓制病情,輔助病人自愈而已。
哪怕是發達的西醫賴以成名的抗生素,都不能徹底治癒炎症,更別提其他更難的疾病了。真正治癒你體內疾病的,是你的免疫系統,抗生素不過是把病菌的數量壓制到了你自愈的臨界點之下而已,給了你自愈的機會。
在和疾病的對抗中,醫生只是輔助,你的免疫系統,才是主力。三分靠治,七分靠養,醫學的價值在於重建人體免疫平衡,而不是重造生命。
醫生治不好的病,不僅有,而且太多了,生老病死乃是自然循環,醫生並不是無所不能的神。醫院能做的,是按照人類目前已知的醫學技術和手頭能動用的醫藥資源,盡最大的努力輔助你對抗病魔。可惜,很多人不理解這一點。
第二,我掛了號,等了很久,終於輪到我了,醫生兩句話就把我打發了。
挂號等待確實是一件讓人及其煩躁的事情,尤其是很多大醫院人滿為患,那個環境讓人不煩躁都難。但是換位想一想,給你看病的醫生每天在這個環境里,他應該更煩躁啊。
但是,沒有醫生會為了打發病人而打發病人。很多時候病人的問題確實兩句話就能解決,醫生肯定是想儘快解決掉,不然後面的病人等待的時間更長。一個醫生有的時候一個上午能有幾十個號,主任經常上午看完門診就到下午1點了,不吃午飯直接去手術室趕下午的手術,手術做完了3、4點鐘才吃上午飯。這些醫生將來都會有胃病,因為吃飯沒個點。
說到底這是一個醫療資源不足的問題。為什麼一個醫生一上午有幾十個號?為什麼不能一上午只看10個病人,跟每個病人都好好聊聊?做不到。
03 國內的醫生,是我所見過醫德最好的醫生
第一,外國醫院的水平和醫德真的比國內好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開始不相信中國醫生,信奉外國的和尚會念經,將國外醫院奉上神壇,覺得國外醫生水平更高,看病效率更高,治療環境更好,而且國外全民免費醫療等等。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以前有個朋友分享了她在國外看病的經歷,或許對崇洋媚外的你有點啟發:
她在美國讀書時膽囊結石發作,先是去一家社區私人診所打了B超,但至少要等2天才能拿到結果,她只能先配點止疼藥控制。隨著疼痛加劇,3天後的晚上,她又去附近的醫療機構看急診,卻被告之至少要等7個小時才會有醫生接診。
5天後,她的B超結果還沒拿到,忍不了的她到了另一家診所花費100美金加急做了B超,結果是需要手術治療,於是她到醫院預約手術,卻再一次被告知預約專科醫生至少要等3個月,手術費在5萬-8萬人民幣之間,而且醫保不能報銷。
已經疼到崩潰的她無法再等3個月,決定買高價航班回國治療。很快,她坐飛機回國,並掛上了一家醫院的門診,第二天就被送進手術室,半個小時的手術圓滿結束,術後醫生又實施了快速康復,6個小時候就可以下床活動。手術後第3天,姑娘順利出院。出院結帳單費用不到1萬元。
「相差太遠了!」這位姑娘感嘆道:「國內醫生給做的微創手術,技術不比美國差,醫生、護士的診療、照顧也很專業周到。」
第二,明星也有這樣的經歷
演員「李冰冰」在其微博上就講述過她在澳大利亞工作時發燒就醫的經歷。
在澳大利亞的某天,她高燒38.9度,中午趕到澳洲醫院的急診科,當時沒有醫生,等了2個半小時後醫生才來,跟醫生溝通病況後,在她極力要求下才進行驗血,又等了3個半小時拿到驗血結果,此時體溫已是升至39度以上。
面對血檢結果,澳洲醫生根本不能確診誘發持續高燒的病因,反而是懷疑她得非典型性肺炎,於是又去拍片子,但還是無結果。一度拖了半個月了也沒搞清楚到底是什麼病後,她連夜趕回國!回國後,醫生當即確診是化膿性扁桃體炎,然後確定治療方案並讓其立即住院。不久後她就痊癒了。
事後她說,自己不會再羨慕國外的醫院和醫生,國內的就醫環境和醫護水平真的也非常不錯,他們相對更了解國人的體質,能迅速有效,靈活變通的因人而治!
04 其實,我們真的欠醫生一句「對不起」
生活中不止一次的聽到有人吐槽國內「看病貴、看病難」,埋怨指責醫生不負責、不盡責、只看錢等等誣衊之言。
但真的是這樣嗎?
你抱怨說,排隊3小時,看病3分鐘,還指責醫生不盡心。但你有沒有想過,在這2個小時的時間裡,你是在座位上等著醫院叫號,甚至還在玩著手機。而醫生呢,他們一刻不停地在迎接病人,苦口婆心的講解各種病情,尤其是很多等待的人並不會安心等待,總想找個機會鑽到醫生的診室裡面去,醫生一邊看病一邊還要維持秩序。
一個醫生一年要醫治那麼多病人,能夠給到每個病人的關注,跟病人家屬和病人自己的關注,根本不是一個量級的。很多我們感覺很嚴重的症狀,在他看來,就是沒事兒。
你也許會說,現在的醫生沒有醫德,偷偷收患者的紅包!
但是,你這是在拿一顆老鼠屎抹黑一群人,哪個行業裡面沒有幾個敗類?
菜市場有黑心小販,缺斤短兩;網絡運營商有黑心機構,給你網速降低帶寬;坐出租有無良司機,繞道收錢等等......我們有什麼資格要求,醫生群體裡面沒有黑心人呢?
而且我所見過的醫生,不論有沒有紅包,醫生都會好好看病好好做手術,因為手術做不好,還是醫生的責任,任何一個正常的醫生,都不會拿職業生涯和自己的名聲開玩笑。病人給紅包,其實主要是給自己一個心理安慰。所以通常醫生遇到這種事,會先收下來,讓病人放心,然後在手術結束之後,再當著護士的面把紅包退還回去,這樣皆大歡喜。
經濟學裡面有一個概念,「劣幣驅逐良幣」,如果社會大部分人認為醫生都是在收紅包在做不道德的事情,那麼真正治病救人的醫生會逐漸退出這個領域,因為即便真的是在治病救人也沒有人會相信,極端的結果就是,留下的更多的是那些不道德的醫生。所以,請不要一棍子打死一船人!優秀的人遠離醫生這個職業,對每個人都是傷害。
有人說,醫生冷血,沒有感情。但是,你想想,一個天天跟死神打交道的職業,他在看到你只是感冒的時候,還能像你的父母一樣對你大驚小怪的關心嗎?
也許,我們真的欠醫生一句對不起!
05 沒有歲月靜好,只是有人為你負重前行
其實,很多醫生在默默的守護著我們的生活,看看下面的例子:
有些醫生,一天完成了10多台手術,太累了,就直接在地上睡著了。有的醫生,曾經被查出胃癌,手術後化療一結束,在化療反應還沒完全消失的情況下,又重新站在了手術台上。因為他們不忍看到病人那一雙絕望而又渴望的眼睛。
有些醫生在手術過程中,胃痙攣突然發作。強忍著劇烈疼痛,堅持完成手術最關鍵步驟。走下手術台後,醫生直接倒在地上吸氧,差點休克。他們覺得,病人永遠是第一位的,就算再疼也要把手術完成,是自己應盡的職責。
我們對醫生的每一份冷漠,最終都在反噬自己。經濟學裡面有一個概念,「逆向選擇」,對醫生的惡意只會導致未來優秀的人更少的選擇做醫生。如果醫生的數量越來越少,那你花同樣價錢體驗到的醫療服務只會越來越差。這個道理,我相信大家不會不懂。
我們對醫生的每一份冷漠,最終都在反噬自己。如果醫生的數量越來越少,那你花同樣價錢體驗到的醫療服務只會越來越差。這個道理,我相信大家不會不懂。
拍個CT要等半年,割個闌尾要等一年,不然就要去收費貴幾十倍的私立醫院,這樣的日子,我不希望出現在中國。
每一次暴力傷醫事件發生後,總有人會說:「不要去傳播,不要去評論,容易造成模仿效應!」對於這句話,我非常的憤怒,如果總是這樣不給醫生群體正名的機會,那以後的暴力傷醫事件只會連綿不斷。如果將來醫生數量大幅減少,吃虧的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尤其是那些守規矩的普通人。
或許在十幾年後,很多現在束手無策的疾病,都可以治癒或者控制。我們自己,我們逐漸老去的父母,我們幼小的孩子,每一個可能生病的人,都會受益於此。前提是,更多優秀的人加入這個領域。希望楊文醫生這樣的事件,不不再發生。
親愛的讀者,如果您讀到這篇文章,請您對醫生這個職業多一點尊重,真的,她們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沒有浮誇,只有真誠的誇讚!
END
本文來源:公眾號@彪悍貓先生(ID:BHMaoXianSheng), 作者懸崖上的貓。
這裡是100萬職場人的逆襲驛站,運營者懸崖上的貓,資深媒體人、設計師,從思維到技能,只寫最接地氣的逆襲乾貨,讓你一路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