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始記日記#1946 墨泉鋒味:重新認識湖南菜的好地方

2022-06-03     董克平飲饌筆記

原標題:#開始記日記#1946 墨泉鋒味:重新認識湖南菜的好地方

#開始記日記#1946 墨泉鋒味:重新認識湖南菜的好地方

2022/05/29 星期天 長沙

王墨泉大師(圖片來自網絡)

王墨泉大師有「湘菜泰斗」的美譽,1961年入行學徒,到今天已經一個甲子。認識王墨泉大師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上一次見到王墨泉大師是在北京新長福新大都店,大師和夫人來北京,邀請了屈浩老師一起吃飯。這次來長沙,大師的女弟子靈芝安排的行程中有一餐在「墨泉鋒味」,這家餐廳用了大師的名號,由大師的公子王焰鋒和師兄弟主理,做的是王墨泉大師傳承的經典湘菜。我喜歡這樣的餐廳,聽大師講菜,吃大師的經典菜,結合起來可以學到很多東西。這樣的機會太難得了,無論如何不能錯過。

11:30到了餐廳,大師已經在房間裡等我們了。閒聊時問大師從業經歷,1961年剛剛入行時,學的多是素菜,丸子也是豆腐渣丸子,很少見到肉,也沒學什麼肉菜。那時正是「三年困難時期」,很多人吃不飽肚子,更別提吃肉了,沒想到餐飲業也沒有肉。到了1964年,中國度過了饑荒,生產、生活慢慢恢復正常,大師才開始接觸肉類菜式,然後就是雞鴨魚肉不斷,當然還有各種乾貨。湖南是內陸省份,沒有海鮮,高檔菜肴中乾貨類食材就顯得非常重要。大師說,就是從那個時候對乾貨菜肴有了興趣,對鮑參翅肚下過不少功夫。今天這餐飯有幾道菜用的就是發制的乾貨,讓大家了解一下傳統湖南菜的一個重要內容。

這一餐不太辣,大師解釋說,傳統湖南菜有80%是不辣的,辣椒菜是後來逐漸進入的,尤其是1949年以後,以前長沙高檔酒樓中辣椒菜很少。這一點與傳統川菜有些類似,也是不辣的居多。辣椒畢竟是舶來品,而且是窮苦人家的吃食,中國士大夫階層的文化觀念和飲食習慣都是不接受辣椒,後來勞動人民當家做主,辣椒登堂入室,先是成為日常生活的常備品,爾後慢慢進入到餐廳酒樓,改革開放以後,吃辣逐漸蔓延開來,到現在已經成為全民飲食的一種時尚。湖南菜中不辣的不那麼辣的菜倒是很少見到了。

傳承關西參。酸辣口,這道菜真是絕了,入口酸香誘人,有欲罷不能之感,海參柔糯有嚼勁,入味深厚,慢慢酸辣合體,越嚼越香,不忍下咽。香味醇厚持久,綿綿不絕,味道豐富,酸辣香鮮和諧共處,配合妙在毫顛,幾近完美。十足的功夫菜,美妙難以言表。真是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湖南菜。

髮絲牛百葉。我吃過最好吃最美味的髮絲牛百葉,沒有之一。酸辣咸鮮爽脆,好吃,過癮。

有機辣椒炒鮮鮑。妖哥又因為這道菜吃了三碗飯,原因無他,好吃。

雲板魚唇。這是一道乾貨發制食材製作的,口感不差花膠,還比花膠入味。這樣的菜也是第一次在湖南菜中見到,美味。

松茸湯

芙蓉蝦排。

香煎大白刁。

寧鄉花豬肉蒸老水鴨。

菌香花油渣。油渣貧賤物,這道菜讓油渣登堂入室,香口,脆爽。

非遺酸辣墨魚片。傳統湘菜中的乾貨菜肴,這道菜讓我想起四十年前我在北京馬凱餐廳吃的酸辣魷魚,四十年前的味道不記得了,今天這一道卻是比拍攝《京之軸》時在馬凱餐廳吃到的要好上太多,天壤之別不為過。

炒蘋果絲瓜。湖南的絲瓜,有水果般的清甜。

虎皮果飯。這是一道甜菜,大師特意強調這是菜,甜口的菜。中國烹飪傳統中有甜菜沒有甜品,甜口的或是菜或是點心,沒有甜品的概念。這些年才逐漸從國際飲食中吸收借鑑,有了甜品。

酒釀慕斯。

墨泉炒飯。用大師名字命名炒飯。

這些都是湖南菜,和以往吃過見過的那些湖南菜不太一樣,沒有那麼辣,更不會讓你覺得刺激。味道雋正深邃,耐咀嚼琢磨,味感明確清晰,卻也相處和諧,領略五味調和之韻。這在我吃過湖南菜中很少見到,不是那種過癮、大呼痛快的湖南菜,要細嚼慢咽細細品才得真滋味。吃這樣的菜,可以從浮躁走向安靜,可以體會菜肴之美的內涵,可以重新認識理解湖南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cf2fb064d34ccffa0e7358b53236e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