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自稱是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縣)人,他是隋朝的第一位皇帝。隋朝類似於秦朝,結束紛爭,統一中國,二世而亡。所不同的是,隋朝年代長於秦朝,隋朝為37年,秦朝為14年,隋朝最後時刻的掙扎,也比秦朝稍久一些。
其實,歷史的發展有它的偶然,也有其必然,其中起決定性因素的雖是人,但人也在順應歷史發展的形勢,這個形勢在古代通常被稱作「天命」。當然,有些「天命」是忽悠人的把戲,最終會出笑話的,比如王莽折騰了好幾十年,下場淒悽慘慘,被當作「亂臣賊子」罵了兩千多年。但是大多數朝代的確立,都在遵循著歷史車輪的軌跡,隋朝的建立同樣如此。
武川鎮是北魏時期六個軍鎮的其中之一,這些軍鎮的功能類似於後來的燕雲十六州。孝文帝改革,朝廷中樞南遷,被邊緣化的六鎮於北魏末年發動起義。起義失敗後,柔然趁機進入六鎮轄地,楊楨流落到河北後,被當地人民起義頭領鮮於修禮殺掉。
西魏時期,宇文泰以武川鎮軍官為骨幹組織府兵,成立府兵統帥部,獨孤信以軍功成為府兵統帥部八柱國之一,楊忠以軍功成為府兵統帥部十二大將軍之一。這個軍事集團就是關隴貴族的雛形,楊忠在日後也就成為了關隴貴族地主統治集團中重要人物之一。
楊堅家族崛起的另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與獨孤氏的聯姻,楊堅娶了獨孤信第七女兒為妻。獨孤信的大女兒嫁給了宇文泰的長子宇文毓。宇文毓成為北周皇帝後,獨孤氏便成為皇后。獨孤信的四女兒嫁給了同為八柱國之一李虎的兒子李昺為妻,後生唐高祖李淵。楊忠死後,楊堅承襲了隨國公爵位,到此,其家族勢力在關隴集團占據重要的位置。
宇文贇在位二年病逝,兒子宇文闡繼位,是為周靜帝,楊堅成為周公、霍光一樣的輔政大臣。但這個結果不是周宣帝的遺願,他對楊堅存在猜忌,一直提防著楊堅,所以這是楊堅聯合他人私自運作的結果。
楊堅此舉很快遭到宇文泰親信的反對,宇文泰外甥上柱國相州總管蜀國公尉遲迥、上柱國益州總管庸國公王謙、靜帝宇文闡的妻父鄖州總管滎陽公司馬消難等相繼起兵。楊堅手裡握著宇文泰一手創立起的關中府兵,自然沒什麼害怕,於是很派兵快將他們滅掉,順勢還把宇文家族有實力的成員全部殺掉,由此穩定了全國局勢。
公元581年二月,楊堅取代北周稱帝,年號開皇,建都長安。第二年,楊堅又在長安東南二十餘里處另建大興城,面積規模遠超長安舊城。
宇文泰栽樹,楊堅乘涼,楊堅代周建隋,在道義上受一定的詬病,但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
其次,宇文泰最大的成就是將中原世家大族與武川勛貴們結合到了一起,形成一個盤根錯節的利益共同體。楊堅的父親楊忠是這個集團的骨幹成員,楊堅本人又是後起之秀,而且比父親楊忠更接近朝廷中樞,更有政治資本,所以近水樓台的楊堅,是新王朝建立的最佳人選。
再則,至北周武帝擴大府兵員額以後,越來越多的漢人注入其中,致使鮮卑人的比例越來越少,府兵統帥部也是這種情況,所以漢人漸漸取得主導地位是不可逆的現實。而楊堅既受祖上蔭庇,又被周宣帝重用,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因此取代北周水到渠成。
縱觀歷史,北周、隋及唐,雖是前後三個王朝,但這三個王朝的創建者,都出自關隴貴族地主統治集團這個階層,都源自於府兵統帥部成立前期的最高層。北周是鮮卑勛貴而處於漢化過程中,隋唐是鮮卑化了的漢族地主分子,他們又都是錯綜複雜互為裙帶的姻親,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所以,隋代周與唐代周有著相同的必然性,其現實意義不能被道德倫理束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