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說「媽媽,我累」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2024-01-05     富書

原標題:當孩子說「媽媽,我累」時,你的回答很重要

作者:琦子(富書專欄作者)

孩子放學後,媽媽張口的第一句話,居然對孩子如此重要。

接兒子放學,孩子們個個像脫離牢籠的野獸,衝出學校大門,有一個孩子,拖拖拉拉,走在隊伍最後面。

看到媽媽,孩子沒精打采地喊了句:「媽媽,我累。」

媽媽摟過孩子的肩膀,說:

「寶貝累了呀!辛苦了,辛苦了,今晚咱們不學了,好好休息。走,媽媽帶你去吃好吃的。」

孩子聽完,像是瞬間被注滿能量,立馬來了精神,拉著媽媽的手,蹦蹦跳跳地走起來。

站在一旁的我,那一刻,內心五味雜陳。

仔細想想,每當孩子喊累,我們總會覺得,小孩子無憂無慮的,也沒什麼負擔;喊累,多半是無病呻吟。

於是,回答孩子的方式,難免敷衍或充滿不耐煩。

鮮有人懷疑,父母對孩子的愛。可惜的是,很多孩子很難在父母的言語中感受到被愛。

孩子喊累,多半是處在了低能量區,他最想要的是感受到父母無條件的愛。

孩子喊累,是能量低的表現

美國心理學教授大衛·霍金斯曾提出一個「能量層級論」。

所謂的「能量層級」,就是一個人做事的精力值,類似於手機電量。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所處的能力層級,孩子也不例外。

當一個孩子處於高能量層級,縱使勁風暴雨,也能砥礪前行。

反之,當一個孩子處於低能量層級,即便一粒塵埃,也是壓在他心頭的一座大山。

上海有位媽媽,曾在網上分享過孩子處在低能量區的表現。

孩子有段時間看起來就像一個「小老頭」,回到家中,要麼趴著,要麼躺著,作業寫不到兩分鐘就喊累。

老師也反映,在學校里,孩子上課總打瞌睡,作業質量差,下課也是無精打采的。

她以為孩子病了,去醫院檢查什麼毛病都沒有。

於是,她打心底認定孩子就是想偷懶。可是罵也罵了,吼也吼了,道理講到嘴皮都要磨破了,就是無濟於事。

有人建議她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她才發現,孩子已經被低能量拖垮了。

心理醫生解釋道:

當一個人從事一些單調繁瑣、沉重或者機械性的工作時,大腦中樞局部精神細胞便會過於緊張,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又得不到有效放鬆,就會感到疲憊不堪。

而現在的孩子,基本學校家庭兩點一線,生活單調,升學壓力大,身體又得不到鍛鍊,結果就是大腦宕機,身體乏力。

這類現象,在心理學上有個專屬判定詞—能量層級低

最後,心理醫院建議:孩子辛苦一天,能量早已消耗殆盡。父母愛的語言,是孩子提高能量最迅速的方式。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說:

「每個人都是一個能量球,如果你定時充能,它會逐漸變大,呈現出明亮色彩;

相反,若不注意維護,則會日漸萎縮,直至坍塌,變得黯淡無光。」

父母的語言,自帶能量。

任何一句不含關愛的言語,對低能量區的孩子,都是一種摧殘。

孩子喊累,是對高能量的呼救。

如果得不到及時充電,孩子就會一直待在低能量區,做著低效率的努力,產生嚴重的情緒內耗,最終磨滅自信,懷疑自身價值,到最後拖垮的是整個人生。

能量不足的孩子,最容易出問題

知乎曾有一個熱門話題:「一個長期處在低能量區的孩子會怎樣?」

@李平講了自家孩子的故事:

女兒從小嘴巴甜,腦子快,學習成績也名列前茅 。可升入六年級,一切都變了,孩子回家動不動就喊累。

李平對此很不耐煩:

你能不能快點。

做事總是那麼墨跡,拖拖拉拉像什麼樣子。

你現在不努力,長大以後還想怎樣。

漸漸地,孩子也懶得跟她說,大部分時間,她說一串,孩子只回一個字「嗯」「好」。

看著孩子敷衍的樣子,她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免不了又是一頓說教。

後來,孩子回到家,乾脆一個字不寫,一頁書不看。她怒吼:「看看你那懶樣,你看人家誰誰誰……」

再後來,孩子像是被抽乾了一樣,對任何事都提不起興趣,也不出去玩,每天在家裡把自己關起來。

此時,她才發現孩子早已重度抑鬱。

美國醫學博士戴維·霍金斯長達30年的研究發現:

一個長期處在低能量層級的人,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孩子絕非學習機器,也有睏了,累了的時候。

孩子能量層級低,父母的每一次忽視、責備、說教,都像注入孩子體內的慢性毒藥,日積月累侵蝕孩子的生命力。

孩子喊累,普通的父母只想快速解決孩子的累,真正厲害的父母,都把孩子養成了「高能量體質」。

育兒博主暖爸大白,講述了一段自己的育兒經歷。

初一時有段時間,孩子一直喊累。起初他也沒在意,並堅持送孩子上學。

不久後,孩子不僅精神狀態差,而且頻繁喊頭疼、肚子疼。

他帶孩子去看病,結果身體很健康。這時醫生提醒大白:「現在不少孩子都這樣,檢查都很健康,但就是頭疼、胃疼,孩子很有可能是心理問題。」

緊接著,他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診斷結果顯示「心理問題軀體化」。

簡單來說,就是心理的睏乏,最終造就了軀體的病態。

暖爸大白瞬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那之後,每當孩子喊累,他便主動詢問孩子需不需要請假,想不想出去轉轉,有沒有想吃的,甚至請假帶孩子看電影。

令他感到意外的是,當他開始主動關心孩子,幫孩子放鬆,孩子再也沒有喊過身體不舒服,學習上也變得積極主動。

作家馮唐說:「能量高的人,才能持續成事。」

孩子的人生,無須時刻被價值化,意義化。溫暖的關懷加適當地留白,孩子才更有動力前行。

當父母把責備的語言換成關心的問候,孩子自然會從「低能量」體質轉化成為「高能量」體質。

父母,要做好孩子的能量充電站

父母的語言,是有能量的。

詩人安琪洛說過這樣一句話:

「語言雖然看不見,卻充滿在房間、家庭、環境和我們心裡。

同時它就像小小的能量子彈,射入肉眼所不能見的生命領域。」

成長過程中,孩子難免會喊累、躺平、擺爛。那些智慧高深的父母,往往以言語間最直白的愛,引導孩子度過低能量區。

1、共情擁抱,激活心理能量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

愛有多種語言,其中最有力量的語言,就是「親密接觸」。

當孩子放學回家喊累時,作為父母,首先不是否定和指責,而是接納和擁抱,承認孩子的困境:

「上了一天的學,身體是不是吃不消,辛苦了。」

「我知道你已經很努力了。」

「寶貝,我們先休息一下吧!」

讓孩子意識到,他只是暫時累了,需要短暫的休息。

讓孩子感受到,無論發生什麼,父母都跟他站在一起,給他支持,許他力量。

如此一來,孩子內心便少了一份逃避現實的理由,多了一個面對疲憊的方法和勇氣。

2、耐心聆聽,增加情緒能量

知乎上曾有個問題,「被父母忽視是什麼感覺?」

一個回答很扎心:「明明父母雙全,卻感覺自己活得像個孤兒,無人理解。」

很多時候,孩子喊累,最需要解決的不是身體的疲乏,而是情緒上的理解。

他背後的潛台詞其實是:我感到很累,我需要關愛。

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媽媽用心回應。媽媽這時一定要跟孩子面對面,直視孩子的眼睛,詢問他:

我家寶貝感到很累,想要好好休息一下,對不對?

接著安慰孩子:

沒關係的,媽媽知道你的辛苦,媽媽也會這樣,有時候也感覺特別累,我們一起處理這個問題好嗎?

很多時候,媽媽只需說出孩子的情緒,孩子內心的疲憊感,便已經消失了一大半。

孩子便會自己做出正確的思考,並及時修正自己,努力去改變,去進步。

3、增強運動,拉動身體能量

運動,是緩解壓力最有效的武器。

《運動醫學》曾做過一項科學研究,資料顯示:人在運動的過程中,體內會產生大量的生理反應。

比如釋放多巴胺,刺激大腦產生快感;比如加速血壓循環,促進新的神經元增長,改善記性力和學習力。

所以,當孩子疲憊時,父母可以問問孩子:

「要不要去戶外放鬆一下?

我們一起玩一會羽毛球/籃球/舞蹈……怎麼樣?」

4、談論興趣,提高做事能量

每年高考結束,我們會發現,很多學霸從來都不是只會刷題的「書呆子」。

山東孟令昊,高考成績711分,他酷愛大提琴,每當學習累的時候,音樂會幫他迅速恢復能量。

陝西盧奕菲,總分721,迷戀物理競賽,每次沉浸在物理空間的她,大腦都能得到極致的放鬆。

《小小少年》的導演孫超曾說:

「你去支持孩子的一個興趣,它不一定能讓孩子成功,但是它有可能讓孩子獲得一個不一樣的力量,去面對時而無聊又困難重重的人生。」

我家小子特別喜歡做小甜點,每次他喊累的時候,我都會問他:

「做個壽司補充一下能量?或者做個糖葫蘆,給腦子加點糖……」

每每這個時候,孩子疲憊的雙眼都會瞬間放光。

很認同一句話:

父母的嘴,孩子的路。

孩子喊累,沒有偏方,溫暖、耐心、正面地和孩子好好溝通,用綿綿細語,給予孩子力量,去喚醒孩子應對生活的勇氣。

第斯多惠說得好:「教育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和鼓勵。」

養育孩子,父母絕非持鞭者,而應是「賦能者」。

父母小貼心,孩子大能量。一個大大的擁抱,一份理解的關懷,一場帶動的激活,一次心流的體驗,都會為孩子注滿能量。

既然深愛,當孩子喊累,請好好表達,語言的關愛,最有能量。

願父母都能給予孩子語言上的關愛,讓孩子成長有力量。

作者簡介:琦子,富書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文章:爸媽進化論,富書重磅推出新書《屏蔽力》,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b7b8802d9203a02d5e8625a1cfc73e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