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孩子有出息:千萬別把勁兒全部使在孩子身上

2024-05-21     富書

作者:桃子媽媽(富書專欄作者)

有一位全職寶媽,照顧孩子盡心盡力,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做早餐,盡心盡力輔導孩子每一項作業,陪讀,陪練舞蹈,抱著睡覺,談心,周末還帶孩子出去玩……

最讓她糟心的就是晚上輔導作業,經常磨蹭到深夜12點,媽媽什麼都不做,滿身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

但是到頭來,孩子成績不理想,性格剛硬叛逆,最後甚至和爺爺吵架離家出走。

媽媽半夜崩潰流淚,我付出全部了,為什麼他還是這樣?

這究竟是哪裡出了問題呢?

主持人楊瀾說:「別把勁兒都使在孩子身上,如果你自己充實快樂、有責任感、有情緒管理能力,孩子會模仿你的。」

深以為然。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和孩子各自發力,而不是父母逼著孩子發力。

將所有重心放在孩子身上,會適得其反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有個著名理論:「做媽媽足夠好就行了。」

這個觀點被我國心理學家曾奇峰翻譯為「60分媽媽」。

60分媽媽不像100分媽媽那樣時時刻刻圍在孩子身邊,回應孩子需求,而是讓孩子做自己,只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才會及時出現。

經常有父母不理解,為什麼我一心撲在孩子身上,孩子反而不領情,動不動就叛逆,離家出走。

其實當勁都用在孩子身上時,會造成過度管教。孩子感覺透不過氣,被逼急了,不知道如何消解負面情緒,往往會把情緒反噬到父母身上。

教育學家陶行知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抱著一隻雞來到武漢大學講堂,然後摁著雞腦袋讓它去吃地上的米。雞一直在抗爭,死活不吃。

可當陶行知把手鬆開以後,那隻雞自覺地就去吃米了。

教育就像喂雞一樣,你越是狠命要求,玩命催促,孩子越是反抗,強行把知識塞給孩子,他們是不情願接受的。

有一位媽媽,竭盡所能為女兒付出,她怕孩子營養不良,每天翻看營養食譜,對每一種食材嚴格把關。

聽說3歲舞蹈啟蒙,刷信用卡給女兒報最貴的私教班,聽說5歲是學鋼琴最佳入門期,便托關係找名師上門指導。

每天抱著一堆育兒書劃重點,怎麼和孩子溝通,怎麼引導孩子睡覺,全照書上來。

結果生活過度死板僵硬,女兒覺得每天被媽媽整得緊張兮兮的,得不到一點自由空間,就想離開媽媽的視線,躲得遠遠的。

每天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但凡爸媽多問幾句,摔門就走,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不出來。

媽媽掏心掏肺地付出,結果卻換來女兒叛逆不聽話,好像前世的仇人。

媽媽越使勁,試圖把孩子的一切事情安排得妥妥噹噹,生怕有什麼岔子,但這樣很容易引起孩子內心的壓抑,迫使孩子惡狠狠反擊自己,最後母子成仇,兩敗俱傷。

在《你好,小孩》這本書中說道:「父母坐副駕駛,把駕駛座的位置還給孩子。」

如果父母站在駕駛座的位置,那孩子的人生樂趣在哪裡?

父母應該回到副駕駛,同時管好自己的嘴巴,因為如果你一路不斷指揮,不但幫不到孩子,還容易讓孩子分神。

孩子自己有力量,過多壓力影響孩子一生

樊登老師說:「當把孩子控制過緊時,我們不自覺地淪為解決問題的標準機器,奪走了本屬於孩子們自己的,變得堅強自信、勇敢成長的機會。」

鄰居家有個孩子小陸,他活潑開朗,討人喜歡。他個頭小,喜歡游泳,剛開始只是小打小鬧,跟著院子裡的一群孩子隨便游。

但是後來大家都發現這個孩子游泳速度特別快,甚至超過了比他年紀大的孩子,鄰居們閒聊時都在說,這孩子長大沒準能當世界冠軍。

這話小陸媽媽當真了,她暗暗下決心,一定要讓孩子出人頭地。

於是媽媽把小陸送到專業游泳隊學習,接著取消了他所有的課外活動,除了上課、吃飯睡覺外,小陸全部時間都用於訓練。

在媽媽嚴格要求下,小陸確實進步很快,這讓媽媽更確定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她辭掉工作全心全意雞娃。

每天早早叫醒孩子晨練,並且花大價錢去知名游泳俱樂部。

高強度的訓練讓小陸苦不堪言,心理壓力越來越大,最後只要一走到泳池旁,就緊張得出汗無法動彈。

最後孩子被診斷為有焦慮症狀,這也導致孩子再也無法自如地游泳。

教育最大的不幸,就是打著「一切為孩子好」的旗號,對孩子下猛藥,最後壓垮了孩子,同時自己也傷心。

現實生活中,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讓眾多父母慌了神,投入過多時間和精力在孩子身上。最後用力過猛,產生悲劇。

小美從小到大都是學習特別好的孩子,每次考試名列前茅,哪怕是在競爭激烈的高中,她的成績仍然很好,父母老師都對她寄予厚望。

在多重壓力下小美高考成績不理想,但是上一個不錯的一本還是綽綽有餘。

他父母堅持認為小美可以上更好的學校,所以在沒有聽孩子的意見之前,直接給她報名復讀。

在復讀的一年中,小美的媽媽辭掉工作,在學校旁邊租了一間房子陪讀。

在媽媽的高壓下,小美的心理壓力更大,每次模擬考試都考砸,最後小美只留下一句「別救我,我太累了」的遺言離開。

教育孩子不容易,是個「技術活」,很多父母崇尚把活做精做細,以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出類拔萃,這樣的父母才算是一個稱職的父母。

但是太精細會出現一連串副作用,與其這樣,不如把眼光收回來,放在自己身上,把力氣用在自己身上。

最好的教育,是各自用力

過度使勁的媽媽,就算付出100分的愛,也未必能養出100分的孩子。

真正覺醒的家庭,是父母不停止和放棄成長,孩子也跟著一起優秀。

1、父母學會把勁頭使在自己身上

中國台灣《商業周刊》創始人金惟純先生曾談過他關於育兒的感悟。

他說:「教育孩子,你自己先活好,如果你自己活好了,孩子想要和你在一起,想要成為你的樣子。」

你不用說打罵了,連教都不用,他在旁邊看,就跟著你學,這才是教育最好的狀態。

父母做人的行為和態度,孩子全看在眼裡,形成自己的認知和思維。

所以與其過分關注孩子不如把心思多花在自己身上。不斷提升自己,讓自己影響孩子更多。

2、適當放手讓孩子嘗試「自然結果」

父母習慣對孩子用力,很大程度是怕孩子犯錯誤,但是,孩子只有犯過錯誤才會成長。

適當放手,大膽讓孩子試錯,只有承擔過才會長大。

他賴床,不用一直喊,定好鬧鐘起不來讓他承擔遲到的後果。

他寫作業拖拉,提醒幾次後,那就先不管,讓他自己意識到拖拉會喪失很多娛樂活動的機會。

3、降低對孩子的期待

對任何人期待太高,都是一場災難,教育孩子也是一樣。期待過高就會用力過大,用力過大就會適得其反。所以通透的父母都懂得降低期待,不問結果。

我們需要做的是傾聽孩子內心,把生活還給孩子,無論孩子上名校還是普通學校,我們都應該無條件接受孩子,愛他、支持他。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最好的教育,就是無所作為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永不放棄自我成長,執著栽培自己。

父母可以為自己選擇幾本好書,讓自己再認真學習一門技能,每天為自己設立明確目標,慢慢地你可能會發現:

孩子在你努力的過程中,也在督促自己進步,遠比使勁糾正孩子強得多。

父母認真努力的樣子,會成為孩子心中難忘的一幕,這些將成為他一生的底色。

願父母都能坐回副駕駛的位置,把駕駛座的位置還給孩子,讓孩子找到自己人生的樂趣。

作者簡介:桃子媽媽,富書專欄作者,一個人‬要想成功,不被阻撓,不被誘惑,這就是屏蔽力,文章:爸媽進化論,富書重磅推出新書《屏蔽力》,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註:本文章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24e29df3be6f1bf5e9fcc1d86d564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