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搶救」經典,老片修復的意義不止在電影節里

2023-04-25     毒眸

原標題:AI「搶救」經典,老片修復的意義不止在電影節里

「今天現場有多少人是第一次看這部電影?」

在北影節《香魂女》4K修復版放映結束後,主持人對全場觀眾如是提問。一雙雙手緩緩舉起,顯示出全場超九成的觀眾是第一次觀看這部經典影片,當中多為年輕的面龐。

《香魂女》由著名導演謝飛執導,在1993年與李安的《喜宴》共同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今年正好是《香魂女》誕生30周年,出品方天津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與愛奇藝一拍即合,決定用4K修復技術讓這部經典影片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大眾面前。

謝飛導演也在現場一同觀看了自己這部30年前的作品,在映後交流時,他感慨道:「這部影片之前有一個1K修復版本,今天這個4K修復版本更加乾淨、漂亮了。」

老片修復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上個世紀70年代,國外已經開始陸續開展老片修復運動。近年來,國內外電影節愈發普遍地設置經典影片修復單元,但誠如謝飛導演所言,「電影節上能看到的,大部分是外國大師的名作,可是我們中國很多大師的作品至今都沒有被修復。」

早期的老片修復工程漫長而複雜,在2019年前後伴隨著AI的加入,修復效率大大提升。四年以來,越來越多的經典作品以最清晰、明亮的版本與觀眾見面,這背後是無數技術人員與藝術家們的精誠合作,才讓藝術瑰寶不再蒙塵。

老片修復為何難?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老片修復無異於一項「搶救」工作。

膠片時代的影片拷貝,對保存環境的要求很高,在高溫或潮濕環境下很容易燃燒或者變質。這需要保存機構經年累月的持續性投入,這個過程一旦中斷,影響便是毀滅性的。根據全球130餘間電影資料或收藏保護機構的數據統計,自電影誕生以來,目前保存下來的拷貝僅為總數的10%左右。尤其是1914年前生產的影片,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的數據顯示,約75%將永久消失。

消失得快,但修復得慢,又給「搶救」工作再添難題。老片修復是一項非常精細和龐大的工程,一部電影膠片大概有12到15萬幀。在AI技術介入之前,十餘人的修復團隊,有時一天可能只能修4-5秒。加之修復儀器的成本投入之昂貴——一台膠片掃描儀成本上千萬,各種修復軟體、聲音設備也價值幾十萬到上百萬不等,更讓老片修復的參與門檻被進一步拔高。在中國,除了中國電影資料館等國資主力軍之外,社會力量的參與並不多。

直到AI加入之後,屬於老片修復的齒輪才真正開始了高速轉動。2018年,愛奇藝成功自研了ZoomAI視頻修復技術,將經典老片修復效率提升了約500倍,截至目前已經幫助150餘部經典電影完成修復與增強。

四年以來,《穆桂英挂帥》《地道戰》 《小兵張嘎》等經典影片,都在ZoomAI的幫助下重新以嶄新的面貌與觀眾見面。從2019年起,愛奇藝也和新派系文化傳媒共同發起「全球經典拷貝修復計劃」,意圖以每年修復三到四部拷貝的速度,對中國經典老電影拷貝進行搶救和修復,並將修復版影片帶至全球知名電影節進行展映。

另外,ZoomAI的應用範圍也早已不僅僅局限於老片修復領域,還拓展到了劇集、UGC等其他內容領域。

在劇集領域,2019年愛奇藝推出「經典電視劇數字化修復工程」,對包括《神探狄仁傑》《康熙王朝》《宰相劉羅鍋》《激情燃燒的歲月》等經典熱門國產電視劇進行數字化修復。

截至目前,愛奇藝已經對2萬多部熱門劇集和動漫完成了智能插幀生產,給用戶的網絡視聽體驗帶來了全方位的、高效的升級。

這些升級有時是潛移默化的,在AIGC作為今年最火熱的話題吸引大眾眼球之前,AI技術及其背後的工作者實際上早就已經在默默助力提升每一位觀眾的生活娛樂體驗。

是技術也是藝術

自我進化,是AI最突出的特徵。自2019年落地至今,老片修復領域的AI技術也在不斷疊代升級。據愛奇藝ZoomAI團隊技術負責人介紹,ZoomAI的算法在2020年左右有過一次整體性的升級,其具體工作原理髮生了巨大的變化。

2018年,愛奇藝老片修復團隊起步時,更多的工作是幫助錄像帶電影完成解析度的強化。2019年,引入AI技術之後,對於膠片電影普遍存在的劃痕、污漬等問題開發出了針對性算法,但這一算法仍有時代的局限性,「當時的技術會一定程度上破壞膠片的『顆粒感』,就是雖然把劃痕去掉了,但有點像照片『磨皮』的感覺。」愛奇藝研發經理蔣紫東表示。

到2020年,在ZoomAI完成升級之後,屬於膠片電影的「顆粒感」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到2021年,愛奇藝還研發了人臉修復和黑白上色等功能,但目前這些功能更多還在實驗室中,只有在一些特殊的紀錄片片段中才會嘗試使用。

技術疊代是AI的題中應有之義,但也往往帶來AI消滅工作機會的懷疑。但在老片修復領域,AI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並沒有對老片修復師的工作形成替代,反倒是促成了一種合作。

在AI普及之前,老片修復領域的專業人才本就處於極度緊缺的狀態,2019年的相關從業者還不足千人,遠遠無法滿足海量老片修復工作的需要。而在AI出現之後,它能替代人工完成大量的基本工作,而修復師只需負責核查與精修的工作,「在AI修復完成之後,它大概可以解決98%的問題,但是會漏下2%,這部分就需要通過人工精修來完成,尤其是一些重要的影片,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需要人工再反覆核查。」蔣紫東表示。

2020年,愛奇藝與廈門大學共同成立修復聯合實驗室,其主要的運作模式,就是由愛奇藝ZoomAI將原片基本修復後,再交由廈門大學師生組建的17人團隊,在不影響課業的情況下進行人工精修。廈門大學音像文獻中心負責人、人文學院副教授張艾弓提到,「學生在修復過程中對電影的認知和理解也有了質的提高。」

而在這次《香魂女》的修復過程中,導演謝飛也曾兩次與修復團隊溝通,為影片最終呈現效果提出自己的建議,「之前《香魂女》1K版本放映時,就有觀眾提到,一到夜景的部分會有些看不清楚,於是我跟愛奇藝這邊的修復團隊專門強調了,將夜景部分適當調亮,他們完成得很不錯。」

除了畫面上的調整,聲音部分更是謝飛導演多年以來的遺憾,這次也在4K修復版本中得到了完善。謝飛表示,「我從《黑駿馬》之後的作品都採用了立體聲,但《香魂女》當時用的是單聲道,像歌聲就比較尖扁,想要再把它弄柔和一些就很難,當年要是多花點錢是可以做立體聲的。」

《香魂女》4K修復版便藉助人工精修聲音,將單聲道提升為雙聲道立體聲,彌補了《香魂女》在聲效層面的缺憾。同時,在如《穆桂英挂帥》等老電影修復的應用中,愛奇藝音效技術也增強原始單聲道音頻到 5.1環繞立體聲效果,實現了對老電影音效的自動增強。

然而,並非每部老片修復時都能有主創親臨現場指導,對於大部分無法聆聽主創修改意見的作品,愛奇藝團隊總體保持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儘量不做猛烈的二次創作,儘可能還原電影作品原本的模樣。

這是老片修復的特殊之處,它不僅僅是一項技術命題,同時也是一項藝術命題,每一部影片的最新修復版本,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次再創作。從《香魂女》的修復成果來看,在價值驅動的前提下,AI技術是可以承載更多人文價值的。

不只是電影節

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謝飛導演,打算趁著身體尚且硬朗,繼續為老片修復工作奔走,「修復作品就應該進入文化市場,特別是文化教育市場,我要爭取把修復後的影片帶進學校,甚至免費給學校做文化放映,甚至到國外進行文化放映。」

這是老片修復行業需要直視的另一重命題——修復後的影片除了其作為文化遺產保存的價值之外,也應有更大範圍的傳播,從而帶動教育和商業價值。

電影節固然是欣賞經典影片的絕佳場域,但如果經典影片的傳播僅僅圈定在電影節的框架中,那麼註定抵達不了更多受眾。愛奇藝不僅僅是作為老片修復工作的參與者,其另一重關鍵身份,便是幫助老片煥發新生的播出平台。

在愛奇藝的「經典老片修復專區」中,用戶可以隨時觀看包括《香魂女》在內的150部修復影片,其中的90%都已經達到了4K清晰度。數據顯示,該專區累計觀影人次已超4400萬,用戶觀看總時長較專區上線初期提升了52%。在觀影用戶中,25-40歲之間的青年群體占比超過了50%,00後的觀看時長也在逐年上漲。

過去只是在教科書上學到的一個個名詞,如今以最清晰的方式直觀地呈現在青年人的眼前。誠如謝飛所言,「雖然這些都是很老的片子了,但是我們用最好的視聽質量讓現代的觀眾看到它,才能理解這個作品它的價值在哪裡。」作為連結新青年與經典藝術之間的重要橋樑,老片修復工作能帶來的教育意義不可估量。

除此之外,市場化一直是老片修復產業發展的一大難題。謝飛表示,「中國的經典影片的修復還是落後於全世界的步伐,核心原因在於沒有按照市場規律來進行。經常是電影修復完了以後,又沒法進入市場,而且原廠家又沒有權利。」

而此次愛奇藝與天津電影製片廠、長春電影製片廠的合作,恰恰是在謝飛看來有益的嘗試。愛奇藝在修復之後能獲得《香魂女》等經典影片的網絡播出版權,作為平台填充內容護城河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典藝術作品能帶來的「長尾效應」難以估量。

未來,經典影視作品如何進入市場,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和努力,但這項與時間賽跑的工程已得到更多有生力量的加入,正是老片修復行業的曙光初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b51f2b6543fe4bac3d53b5f0bc4b6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