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養殖業、漁業正在發生巨大轉變

2019-07-19     e網聚鮮

隨著中國民眾對水、海產品需求的增加,大家普遍認為漁民的工資很高,實際上對於普通打工漁民來說,工資並不高。

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漁民(包括水產養殖工人)的平均年收入為18450元(2,685美元,2,390歐元)。比中國的工業平均工資低很多——而這也成為中國的漁業勞動力現在萎縮的原因之一,從而使很多以往世代從事漁業的家庭中的年輕一代退出這個行業。

由此直接造成了海產業養殖、加工、捕撈業人工成本的上升。

據統計中國共約有1870萬人從事漁業,包括相關產業。其他數據顯示有500萬人直接參與水產養殖。但不清楚這個行業中的許多小企業以及龐大的員工隊伍會持續多久。

幾個因素或明或暗的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漁業和水產養殖業。

其中最重要的是全國性的環境整治和國內市場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關注,以及在當地水產養殖生產中過度使用化學品和抗生素。

除了取締非法水產養殖池塘外延長國內捕魚禁令和收購小型漁船,中國更加積極地執行電脈衝捕魚禁令。

在2019年打擊家庭水域非法捕魚的年度「閃亮之劍」運動中,對非法「電魚」的嚴打是首要任務。沒收的「電動漁具」在許多情況下是簡單的汽車電池已經在全國各城鎮公開展示。

由農業部地區辦公室發起的這場運動,也針對中國漁民在朝鮮和俄羅斯邊境的河流中非法捕魚。該部的一份文件指出,2018年,在34500起案件中,起訴數量同比增長174%,增幅為130%。

加強監管的效果正在水產養殖部門的結構中顯現出來。去年,中國水產養殖面積為720萬公頃,其中淡水養殖面積為514萬公頃,海水養殖面積為204萬公頃。淡水湖的產量下降了15.8%,占中國總產量的14.5%。

2018年中國生產6450萬噸水、海產,增長0.19%,其中水產養殖4990萬噸,比上年增長1.73%。遠洋捕魚占總量的3.5%,為225萬噸。

中國水產養殖的大部分(51.8%)來自占地260萬公頃的土池塘,同比增長5.5%。然而,水庫中的水產養殖量明顯下降,目前為140萬公頃,占總產量的28%。河流中的水產養殖產量下降幅度更大——下降了16%,現在占總產量的3.49%。

許多中國研究報告預測,未來四年中國水產養殖產值將增長約4.4%。隨著海鮮總量開始企穩價格繼續超過總量生產率很可能會提高。

即便如此,蝦等關鍵物種的產量似乎仍將受到擠壓,因為中國正尋求建立一個統一的全國灘涂管理計劃,以保護自然保護區和飲用水供應。

中國農業部漁業管理局水產養殖司司長表示,該計劃將灘涂分為「禁止」、「允許」和「限制」三類 ,用於水產養殖許可,優先考慮生態問題。

此外,煙台附近的養魚戶表示,抗生素的過度使用壓低了淡水海產品的價格,他們指出困擾他們行業的三個問題:使用孔雀石綠等非法抗菌劑;銷售前未遵守停藥期而使用合法藥物;以及在海鮮運輸過程中過度使用藥物。

鑒於許多供應商正在退貨或不為不合格產品付款,對海鮮市場的一系列檢查給農民帶來了壓力。生產者微信群向廣東省農民發送了一系列信息,警告水產養殖生產者要確保達到抗生素標準,否則將面臨不付款。

今年,中國水產養殖農民已經被蝦和羅非魚加工者警告使用抗生素。「2019年全國水產獸藥殘留監測計劃」將於2019年重點關注貝類和種苗。

「閃亮之劍」運動是中國更大規模環保努力的一部分,其效果是將小型和兼職(有時是肆無忌憚的)企業趕出水產養殖業。

中國農業部長最近在一次地區和國家漁業官員會議上表示,鑒於中國政府越來越嚴格地執行一系列環境和監管法律,成為中國漁業的小角色變得越來越困難。自2012年以來,中國已經淘汰了4萬艘拖網漁船。

中國把環境標準放在優先地位的同時,其過度密集的捕魚和水產養殖活動對沿海和內陸水域造成了廣泛的破壞。

隨著中國轉向有利於大公司和政府支持的企業集團的政策,努力實現海產品行業的標準化,越來越多的小規模經營者將被推到一邊,不管是好是壞,他們讓中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產品生產國。由關係、金融和創新支撐的新一代可能會取代他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PyfK2wBmyVoG_1ZQqo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