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愛,真的會瘋狂長出血肉

2023-11-02   果殼網

原標題:被愛,真的會瘋狂長出血肉

最近在網上衝浪,看了好多收養流浪動物的視頻。被收養後的小動物們都像「大變活物一般,長成了美麗、可愛又健康的樣子。

視頻下經常會配的一句話是,「被愛會瘋狂長出血肉

被愛著,可能真的是一件有魔力的事,對動物如此,對人也同樣。

被愛,真的有助於癒合傷口

被愛,真的會有助於傷口癒合嗎?

羅切斯特大學一項持續了 15 年的研究可能提供了一些依據。這項發表於《 Health Psychology》的研究證實了,在接受心臟手術的患者中,那些有伴侶且關係美滿的人術後成功率和存活率會更高

研究人員招募了 225 名在 1987-1990 年間接受心臟搭橋手術的參與者,參與者們需要回答自身的婚姻情況並對關係的幸福程度進行評估。

在之後的 15 年內,研究人員對這些參與者的存活情況進行了持續的跟蹤,並調整了年齡、性別、教育程度、吸煙、糖尿病和抑鬱症等變量。

結果表明:

有伴侶的人與沒有伴侶的人相比,搭橋手術後存活的可能性高出 2.5 倍;

對關係滿意度高的人與關係滿意度低的人相比,搭橋手術後存活的可能性高出 3.2倍。

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是因為感情好的伴侶不僅會為對方提供充足的情感支持,同時更能鼓勵彼此採取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戒煙戒酒、選擇更健康的飲食、進行更多運動等。

《蠟筆小新》

人們感到「被愛的時刻,相同嗎?

在什麼時刻,你會感到自己被愛著呢?

或許有很多朋友會認為,那些普遍讓人覺得自己被愛著的時刻,應該是在擁抱、觸摸、接吻這些浪漫的場景中發生的。

《花束般的戀愛》

但克萊蒙研究大學發表在《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在一系列比浪漫關係更廣泛的場景中,都會感受到愛

這項研究招募了 495 名參與者,評估 60 種可能感受到被愛的場景,對 60 種浪漫場景(比如:擁抱、性生活)、非浪漫場景(比如:孩子依偎在身邊、有人向你傾訴)和中性場景(比如:陽光明媚)的日常場景進行了評分,以確定參與者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感到被愛。

結果表明:

與傳統的擁抱親吻等浪漫行為相比,人們在一些充滿情感支持的非浪漫事件中更能感受到被愛的感覺,例如:孩子依偎在身邊、狗狗在主人回到家時表現出興奮、有人在困難時期表現出同情心等;

有控制行為的人際場景,不會讓人感受到被愛,比如:有人告訴你什麼對你最好、有人想隨時知道你在哪裡、有人對你有占有欲等;

根據性別、種族、性格特徵和關係狀態的不同,人們感受到被愛的共識存在差異。更具體地說,男性參與者感受到愛的共識要少於女性參與者;

如果某個場景讓人不確定是否感到被愛,戀愛中的人們更願意回答「是或「不是,而不是回答「不知道。可能因為,戀愛中的人們會將他們的關係看作「什麼讓人感到被愛的答案知識庫,因此他們更願意給出意見,而不是表現的不確定。

這或許說明了,「愛是一種能力,而感到「被愛也是一種能力。

《復仇狗聯盟》

「日常之愛比「浪漫之愛

更能讓人感到幸福

在許多愛情影視劇里,有大量的情節都是在為一個刻骨銘心的「高光時刻做鋪墊。這可能會讓我們以為,只有在那樣的時刻里,才會產生被愛的幸福眩暈感。

《惡作劇之吻》

然而,賓夕法尼亞大學發表在《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的一項研究發現,那些幸福感更高,心理健康水平也更高的人,反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體驗到更多「愛的感覺」的人

在這項研究的兩次實驗中,研究人員通過智慧型手機技術,收集了 212 名參與者日常生活中的數據。在四個星期的時間內,參與者一天中會收到六次隨機提示,以評估感受到的愛和幸福感。

結果表明:

在日常生活中經歷過較高「愛的感覺」的人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其中包括目標感和樂觀感;

對於心理健康來說,重要的不僅僅是浪漫關係,還有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歷的其他形式的積極共鳴

愛的感覺較高的人往往有較高的外向性人格得分,而愛的感覺較低的人更有可能表現出神經質的跡象。

主要研究人員齊塔·奧拉維茨 (Zita Oravecz) 認為,「日常之愛比「浪漫之愛要廣泛得多,它是指生活中你與某人產生共鳴的那些微小時刻:

「就像你的鄰居表達了對你的關心,你可能就會產生共鳴,並把它當成一種愛的感覺

可能這就是所謂的:

當你老了以後

友情可能會特別重要

我們總以為,被愛的幸福感更多是來源於愛情。

但當你老了之後,友情對幸福感的構建可能會變得特別重要,甚至會超越伴侶和家庭。

《我親愛的朋友們》

密西根州立大學發表在《Personal Relationships》的一項研究表明,友誼對人的健康和幸福感而言同樣具有巨大的作用,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

這項研究分為兩項實驗進行,在實驗 1 中招募了 271053 名年齡在 15~99 歲之間的參與者。參與者需要評估家庭和朋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他們自身的主觀幸福感和健康程度。

實驗 2 招募了 7481 位老年人參與,參與者需要回答在不同關係中(配偶、孩子、家庭成員和朋友)獲得的支持與壓力,還需要接受八種慢性疾病和主觀幸福感指數的評測。

結果顯示:

重視和接受來自不同關係的支持,都與更好的健康和更高的幸福感有關;

友誼對老年群體的影響非常大。 當參與者感受到更多來自友誼的壓力時,患慢性病的可能性會提升;而當參與者感受到更多來自朋友的支持時,患慢性病的可能性會降低,並且會感覺到更加快樂;

伴侶、子女和朋友關係與更大的主觀幸福感相關。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兩項研究中,家庭(非配偶、非子女)關係都不會影響健康或主觀幸福感。

對於那些不想結婚但又害怕孤獨終老的人來說,這或許是個好消息:當你老了,擁有一群老姐妹,可能比有一個老公要更能令你開心。

好啦,這期 weekly 就到這裡,希望你了解到一點新的心理學知識。我們下期再見!

「願我們都能擁有被愛的體驗,無論是人,還是動物

參考文獻

[1]Kathleen B King, Harry T Reis. (2012). Marriage and long-term survival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Health Psychol. DOI: 10.1037/a0025061

[2]Saeideh Heshmati, Zita Oravecz, Sarah Pressman, William H. Batchelder, Chelsea Muth, and Joachim Vandekerckhove. (2017). What does it mean to feel loved: Cultural consensu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felt love.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17724600

[3]Zita Oravecz, Jessica Dirsmith, Saeideh Heshmati, Joachim Vandekerckhove, Timothy R. Brick.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personality traits are associated with experiencing love in everyday lif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20; 153: 109620 DOI: 10.1016/j.paid.2019.109620

[4]WILLIAM J. CHOPIK.(2017). Associations among relational values, support, health, and well-being across the adult lifespan.Personal Relationships. https://doi.org/10.1111/pere.12187

作者:青豆

編輯:江湖邊

封面:《流浪貓鮑勃》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ID:jdxl2000),如需二次轉載請聯繫原作者。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