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女老師辱罵家長、地域歧視的背後,一群孩子正在被毀掉

2022-06-16     小小包麻麻

原標題:福建女老師辱罵家長、地域歧視的背後,一群孩子正在被毀掉

前段時間,一個熱搜,看得我大半夜來氣……

福建石獅一小學班主任,在班級群里公開指責一學生、辱罵其家長。

她先是說這位學生:

「聽課效率特別差,紀律也不好,成績也很差。」

「我們班不歡迎調皮搗蛋的學生。」

接著就是對學生媽媽一頓羞辱:

「你戶籍不在本地,給老師同學添麻煩的話,班級不歡迎你們。」

「你家的孩子怎麼樣,都是你教的!」

「你有素質怎麼還在當工人?」

「老師不像你吃飽了撐著。」

「你本來就是一個鄉下人……」

「我很忙,陪你聊這麼久是你的榮幸。」

……

遇到學生媽媽理論,老師還以訓學生的口吻嚴厲呵斥,讓其:閉嘴!

言語中無不透露著狂妄姿態和地域歧視。

截圖一經曝光,便引來網友的唏噓和怒罵:

「師德碎了一地!」

「從聊天記錄看,沒文化的家長都比老師有素質。」

「地域歧視、職業歧視、人格侮辱,這樣的人也配為人師?」

學生在校表現不好、犯了錯,老師對學生,甚至家長可以批評教育。

但這種批評應該是基於愛、理解和包容,而不是抱怨、辱罵、詆毀,更不是人格踐踏。

這樣的言辭,深深傷了家長的心。

同時,它更像一把又一把鋒利的刃,狠狠地刺向了孩子……

負面標籤

會降低孩子的自尊

老師辱罵家長的背後,最大的受害者是孩子。

背井離鄉來異地上學,成績差、跟不上班,受到老師的區別對待和同學的排斥;

被老師貼上一系列負面標籤,還讓他滾到其他班,滾回鄉下;

因為一個如此「糟糕」的自己,媽媽也被老師辱罵、糟踐;

……

我想,那個當下,孩子心裡肯定也難受極了。

在數萬條評論中,很多網友也有類似的經歷:

有網友表示,自己小時候也曾被地域歧視過,被貼上了糟糕的標籤,這種「灰暗」的回憶,像是印刻在了身體里,長大了也很難抹掉。

心理作家黃啟團曾說:

「不要給孩子貼標籤,因為一旦認知形成,就會形成人生的劇本。」

糟糕的標籤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

2003年,有一個做法極端、讓人痛心的例子,引發了重慶教育界的集體震動。

15歲女孩丁曉婷,含淚從學校8樓檔案室外縱身跳下,搶救無效死亡……

跳樓自殺前,她由於上課遲到,被班主任汪宗惠叫到辦公室指責、辱罵近1個小時。

據當時在現場的老師和同學回憶,汪老師先是用木棍打曉婷,接著又開始辱罵:「你不看看你自己,又矮、又丑、又肥,你只能當一輩子老處女,你連坐檯的資格都沒有!」

有同學說,上午班主任的課上,曉婷在座位上整整哭了一節課,汪老師連瞧都沒瞧一眼。

在曉婷的遺書中,也提到了這件事:

「汪老師您說得很對,我做什麼都沒資格,學習不好,長得也不漂亮,連坐檯都沒資格。您放心,我不會再給您惹事,因為這個世界上不會再有我這個人,我對您的承諾說到做到……」

曉婷的家長說,汪老師對曉婷的辱罵已經不止一次了,每次都是當著師生的面,有一次說話太難聽,差點把66歲的奶奶都氣暈過去。

事後,汪老師被撤職,並因侮辱罪被判刑。

重慶教委緊急出台了《規範教育行為的六條規定》,重慶市渝中區19名教師向全市教師發出倡議,推出10句禁語。

負面標籤

還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

樊登老師在講《非暴力溝通》的時候說,這種貼標籤的行為屬於暴力溝通。

因為這個標籤是對別人的評判,它並不是一種對客觀行為的描述。

這種標籤不僅帶有個人情感,還忽略了外在情境和孩子的變化、發展,是不科學的,也是不公平的。

在知乎上看到有網友描述的真實情況:

說的是現在某些小學生,考試之後,根據成績的高低會被老師分成不同的等級,100分的統稱學霸,95到100分的是學優,90分以下的就屬於學渣。

老師還會給這三個組分別拍照,並發到家長群里。

有位一年級孩子的家長,一次聽孩子說起班上的小朋友,說誰誰誰作為一個學霸,竟然跟班上的學渣玩。

他頓時目瞪口呆,孩子這麼小就被貼標籤、定位,這是成年人乾的事?想想就後怕。

圖片來源: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

老師這麼做,那些被定義為「學渣」的孩子什麼感受?他們的家長又會怎麼想?

心理學中有個詞叫做「標籤效應」。

指的是,當一個人被一種詞語名稱貼上標籤時,他就會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所貼的標籤內容相一致。

上世紀50年代,美國加州大學的一位教授在進行藥物成癮研究時,通過大量的案例調查發現,很多年輕人的吸毒行為和社會評價有關。

他們覺得,「我這麼干,因為我就是這種人」

新加坡電影《小孩不笨》中,三個孩子被分到差班之後,就被貼上了「笨蛋」的標籤。

父母拚命幫孩子補習他們不擅長的功課,卻忽略了他們的天賦,親子關係也跌到冰點,教師對這些「笨蛋」更是放棄培養……

三個孩子過得很不快樂,其中一個孩子甚至想過自殺,直到一位新老師的到來,才徹底改變他們的命運。

在新老師的鼓勵下,三人都認識到自己並不比別人差,通過努力,成績慢慢有所提高。

生活中,這種給孩子貼標籤的行為特別常見,原因多是:我這都是為孩子好啊!

但是,如果這類標籤經常出現的話,並不一定能給孩子以努力改正的力量,反而會讓一些孩子慢慢認同自己就是「學渣」「很笨」「很調皮」……

負面標籤就像把孫悟空壓在五指山下的那張咒語,會壓制孩子們的成長。

管不住別人的嘴

我們該怎麼幫孩子撕標籤

網上有個男孩,用可口可樂做比喻,傳達了一個巧妙又簡單易懂的撕標籤方法,妞們抽時間可以和孩子一起試試。

視頻中,他和爸爸的對話是這樣的:

男孩:「一瓶可口可樂,把標籤撕了,貼上七喜的標籤,它就是七喜了嗎?」

爸爸:「當然不是!」

男孩:「那貼上美年達的標籤,它就是美年達了嗎?」

爸爸:「也不是!」

男孩:「那貼上百事的標籤,它就是百事可樂了嗎?」

爸爸:「很像,但依然不是。」

圖片來源@莊尼和爸爸

男孩:「什麼道理?」

爸爸:「可口可樂不會因為貼了別的標籤,就不是可口可樂。

男孩:「你說對了,所有標籤都不是你自己,要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不被別人左右,不為別人而活。

道理很簡單,卻讓人印象深刻。

孩子不僅在學校會被貼上各種標籤,平時在小區里玩,也總能聽到一些不負責任的聲音:

這孩子有點內向啊!見了叔叔阿姨也不敢打招呼……

你家孩子膽子有點小啊,滑滑梯都不敢玩!

這孩子心理太脆弱了,動不動就哭!

……

作為孩子媽,每每聽到這樣的評價,我都會堅決又不失禮貌的懟回去。

說實在的,不是我們不喜歡聽「實話」,而是這種評價根本就不客觀。

這種「以偏概全」的定義,可能別人只是輕描淡寫地一說,但是大部分孩子會真的記在心裡。

管不住別人的嘴,家長該怎麼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幫他們撕掉負面標籤呢?

  • 讓孩子知道,別人對他的評價是片面的

當孩子問:為什麼別人口中的自己,和爸爸媽媽口中的自己不一樣?

我們要明確地告訴他,是因為別人還不太了解他,所以做出的評價也是不正確的。

  • 發掘孩子的優點,及時給予正面評價

針對孩子被貼上的負面標籤,如「膽小」「懶惰」「笨」等,結合相應情境,對他不錯的表現給予肯定。

紀錄片《我不是笨小孩》中,因為患有閱讀障礙,群曉無法將一段話完整、準確地識別出來,閱讀速度也比普通孩子慢,雖然他極端的不自信,但卻非常努力。

群曉父母看到這一點,不斷地肯定他、鼓勵他,終於他的閱讀能力逐漸達到了平均水平。

當著外人的面,也要把這種正面評價掛在嘴上,不能因為想表現的謙虛一點,就說孩子各種不好。

  • 創造機會,讓孩子對自己刮目相看

創造機會,讓孩子學著認識不同的自己,讓他意識到:原來我也很厲害!

綜藝《媽媽是超人》中,霍思燕對兒子嗯哼各種尋求幫助,塑造了他「小小男子漢」「小暖男」的形象。

  • 幫孩子記住那些他們表現特別的時刻

記住孩子那些具體的、真實的、做的好的時刻,等到他表現不好的時候,拿出來鼓勵他。

包媽碎碎念:

特別佩服那個面對老師的謾罵和羞辱,為孩子據理力爭的媽媽,拿出豁出一切的勇氣,堅決捍衛孩子的尊嚴。

別人對孩子貼標籤的行為已經防不勝防,父母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千萬注意自己的言行,多給孩子積極正向的鼓勵和認可。

每個孩子的未來都有無限個可能,

但願你我都能「嘴下留情」,

不給孩子的成長設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738a8c900c65600a1b09a79fc924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