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談品牌,不談型號,也不談套路,只是對近期各品牌之間的輿論攻防戰倍感煩躁。主旨就一個,結合這次新冠疫情的應對方式,簡單聊聊手機界的瑕疵、BUG、缺陷、輿論、罵戰風波。
新冠疫情的恐怖峰值期,就是貼出信息公告板之前的那段時間。
不管是新冠病毒還是疫情傳播,說白了這玩意兒不是老百姓想要的,更不是國家想要的。誰想要?敵對勢力和幸災樂禍者。
不管是葫蘆孔還是錯位的貼紙,說白了這些玩意兒不是用戶想要的,更不是廠商想要的。誰想要?「友商」和品牌敵視者。
知道誰是敵人,以及如何應對,這就是公開、公正帶來的公信。
既然問題擺出來,應對方式其實很簡單,和國家應對疫情的舉措一樣:
剩下的事情很簡單,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辦。老百姓要做什麼?根據政策規定做力所能及的、不做無意義和有礙控防大局的,然後等著打勝仗就完了。
敵人不是最可怕的,攪屎棍才是
翻過來一樣,手機出了問題除了友商們和品牌敵視者開心之外,企業本該做什麼?
做完上面這幾點,葫蘆孔、貼紙bug還算事兒?你所做的上述這些事情,結果就是為了讓每一例有瑕疵的手機,主動地、自覺地出現在品牌自持的信息公布渠道之中,而非雨後春筍般流散在X度、論壇、X博以及友商之手所能觸及到的各類所謂「公共平台上」。
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確保每一例問題手機,不管曾經出現在上述哪一條「公共信息途徑」,最終都能「三碼合一」對應到手機品牌自己的「瑕疵公告板」上。待信息渠道暢通、公開之後,炒作價值和成本產生越來越大的不對稱,自然會令事件朝品牌方有利的方向發展。
然而,管事兒的老闆們在做什麼?╮(╯╰)╭
很簡單:面子、里子、票子。
承認錯誤需要道德儲備,解決錯誤需要技術儲備,控制錯誤需要資金儲備。三者相比之後,某品牌缺什麼一目了然。
然而,很不幸的~ 人口基數優勢對一個國家來說,即是意味著內需充沛、生產和消費力雙重旺盛,也意味著對人群劃分之後進行的對點營銷——事半功倍:
簡單來說,應付數億用戶的潛在客戶,制定幾套營銷方案,就能帶來回報率(包含且不限於產品銷量)極高的營銷效果。而這其中最為高效、也是毒性最強的,恰好就是輿論營銷。
不管哪個品牌,我們可以很容易從老百姓的第一印象中找到它們的關鍵詞(我不說品牌大家也都懂):
上述各條裡面,大家可以很容易分辨出哪些關鍵詞是品牌方自己努力營造的,哪些是友商努力渲染的。這一結局在正常的商業競爭環境中無可厚非,存在即合理嘛~
只不過,2020年的冬末春初,或許是老百姓都被憋瘋了(其實更像是各品牌的老闆們,被業績和特殊時期的經營現狀憋瘋了),所以把這一季輿論攻防戰推向新的、幾乎不可逆的、全面戰爭的高潮階段。
類似X年浩劫一般的人際交互隔閡再次降臨。
不管是自媒體還是門戶,抑或是朋友、同學、同事之間:站隊即敵對,發聲即開戰,討論即收錢,辯論即黑線。
所有原本正常的、普通的對某一產品某一方面發表態度的內容,換來的不是正常的、普通的討論,而是諸如「你收錢了吧」、「你X軍吧」、「你X黑吧」、「你不愛國吧」、「你... ...」... ... 至於大家本來應該交流的問題,根本沒人在乎了~ 即便有在乎的,也都淹沒在吐沫里了。
更慘的是:品牌老總們天天帶頭搓火藥頂著懟來懟去。╮(╯╰)╭
煽動的目的和營銷的目的一致,都是火。
因此,當煽動性成為營銷主體的時候,道德、品質以及真相都將成為粉末化的含硝材料,不論身處其中的品牌、媒體還是消費者,都將為之感到爆燃、炙熱。只不過,各個角色的熱源不同:
有的是手,有的是心,有的是血,有的是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