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西安咸陽一體化,誰贊成誰反對

2020-07-15     西一安鮮

原標題:2020年西安咸陽一體化,誰贊成誰反對

近日,因為有網友在人民網留言板提問「西安有沒有城市區劃調整擴容的打算」,並得到西安市民政局「已經開展調研、擬定方案工作」的回覆,從而「西安合併咸陽」、「西咸一體化」這個已經提出近20年的規劃再次引起網友熱議。

同時我也收到不少粉絲和網友的私信,希望我談談西咸合併或兩市一體化實質性進展的可能性。

實際上關於西安咸陽兩市合併,一直都存在內部和外部兩種截然相反的聲音。

其中內部是指陝西省內各地市市民的觀點和意見,這其中尤其以咸陽本地部分市民的反對聲音最為強勁;

外部則是指將視角放眼全國主要城市,尤其是近年來出現的諸如合肥、濟南等省會城市合併周邊地級市的舉措,以及成都、長春、煙台等城市不斷擴容的步伐,使得部分網友憂患意識觸發,從而鼓勵支持西安加速西咸一體化、合併咸陽。

在部分陝西人民眼裡,西安與咸陽是否合併,這是我們陝西省自己的事情,無需其他外省人建議和操心。

關於這一點筆者並不認同,我記得《哈佛中國史》的作者卜正民(加拿大人)曾為自己並非中國人,但卻走向了一條成為一名中國歷史學家的道路感到迷茫時,享譽海內外的知名歷史學家朱維錚這樣對卜正民說:

你想像中國是一個僅有一扇窗戶的的房間。我(朱維錚)坐在房間裡面,屋裡的一切都在我的目光之中,而你(卜正民)在房間外頭。我可以告訴你屋內的每一個細節,但無法告訴你房間所處的位置。這一點只有你才能告訴我,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歷史研究需要外國學者的原因。

相信看完上述這段對話,很多人可能已經轉變了思維。

是啊,城市是否需要擴容甚至合併周邊地市,不僅僅把眼光聚焦在省內方面,還要把眼光放在全國範圍來看去考慮規劃。

但是部分反對西安合併咸陽的聲音也不無道理,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近年來陝西省內各地市的經濟、人口發展中得到啟示。

這裡我們就以始終「被合併」的咸陽市為例。

2017年-2019年,咸陽市GDP分別達到:2340.65億元、2376.45億元和2195.33億元,名義增量和實際增量均出現了不增反降的發展趨勢。

常住人口方面,由2017年的437.6萬人下降至2019年的435.62萬人。實際上以過去三年全國主要城市不斷放寬的落戶條件及獎勵政策來看,對於一個地處西北經濟逐年下降的地級市來講,1.98萬的外流人口並不算多。

然而雖然外流人口不多,但是咸陽市的人均GDP已由2017年的53546元下降至2019年的50338元,足以可見經濟下行趨勢影響之深切。

咸陽市的GDP也由2017年的全國第100名,下跌至2019年全國第122名

那麼臨近的西安市2017-2019年經濟人口又取得了哪些成績呢?

2017-2019年西安市GDP分別達到了7469.85億元、8349.86億元和9321.19億元,平均增速達到了7.63%。

常住人口方面表現更加出眾,由2017年的905.68萬人(戶籍人口)增長至2019年末的1020.35萬人,年均增長約22萬人,位列全國前列。

雖然常住人口極速增長,但在GDP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西安市人均生產總值也由2017年的78346元增長至2019年的92256元。

同時,2017年1月西安市正式代管西咸新區,其中託管了原先咸陽市的15個鄉鎮街道,人口60.59萬人。之後的2018年2月《關中平原城市群發展規劃》得到批覆,《規劃》中明確支持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自此我國第九個國家中心城市正式確立。

自己所生活、工作的城市經濟、人口不斷下行和流失,全國經濟排名下跌,部分街道和人口又被西安市所代管,從而出現了更多反對西安合併咸陽的聲音

以上就是過去三年發生在陝西省內兩座相鄰城市之間的真實數據和聲音,下面我們再把視角放寬到全國範圍,尤其是與西安經濟相近城市範圍來看待。

2017年西安市以7469.85億元的GDP位列全國城市第21位,在省會城市排名中也高於全國排名第24的合肥、第25的濟南和第27的福州;

然而到了2019年末,受四普終核影響西安市9321.19億元的GDP僅位列全國第24位,下降3個位次。同時濟南GDP全國排名上升至第20位,合肥上升至第21位,福州上升至第22位。

濟南GDP全國排名上升的背後離不開2019年1月,山東省撤銷地級萊蕪市,將其所轄區域劃歸濟南市管轄,設立濟南市萊蕪區,也就是媒體所報道的「濟南合併萊蕪」。

對於濟南合併萊蕪這一行動,又再次激發了部分支持「西安合併咸陽」的聲音。

進入2020年,先後有成都、煙台、邢台、贛州、蕪湖以及荊州等多個城市進行了城市區劃調整和擴容。同時長春市更是在2020年6月代管了原本由四平市代管的公主嶺市。

面對其他城市如此密集的城市擴容操作,也就不難理解文章開頭那位熱心網友公開的提問了。

為何有如此多網友這麼熱衷和關心「西咸一體化」和「西咸合併」呢?

因為這個頭最早就是由官方提出並實施推進且寫進了多個發展規劃之中的,與其說部分網友熱衷「西咸一體化」,不如說是部分網友在要「西咸一體化」的發展成績單

14年前,2006年9月15日,彼時的手機還達不到人手一部,更談不上移動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這一天,西安和咸陽實現了電話併網,兩市之間通話結束了「長途」之旅,實現同城化。

更早之前的2002年年底,西安市與咸陽市就已經簽訂了「西安——咸陽一體化協議書」,兩市目標實現規劃統籌、交通同網、信息同享、市場同體、產業同 布、科教同興、旅遊同線、環境同治的「八同」思路,和城市一體化、經濟一體化、交通一體化、環保一體化的「四個一體化」目標。

彼時的西安咸陽民間輿論中,大多是以支持的聲音占據多數,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可謂大勢所趨。

隨後的2009年,《關中——天水經濟區發展規劃》獲批,雖然在《規劃》中首次提到了西咸一體化規劃發展,但是在經濟區內城市排序中,寶雞、銅川均位列在咸陽之前。

按照《規劃》的發展目標,截止到2020年,實現西咸經濟一體化,城鎮群集聚發展,城鄉統籌取得突破,以及城鎮化率達到60%。

截止到2019年底,西安市城鎮化率已經達到74.61%,超過目標近15個百分點;然而咸陽市城鎮化率只達到了52.14%,且過去三年的增長率均低於1%,結果很明顯,咸陽市2020年或將大機率無法實現《規劃》目標。

2014年西咸新區正式獲批,成為我國第七個國家級新區。然而在2017年1月西安市正式代管之前,西咸新區存在定位模糊、分工不清晰、招商引資不足等發展問題,彼時的西咸新區無論是GDP產能和增速均表現不足。

2017年1月西安市正式代管西咸新區,同年7月,陝西省發布《關於深入推進西咸一體化的若干政策措施》,其中發展目標中強調到2020年,西咸一體化取得實質性進展,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萬億元,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然而截止到2019年,西安市+咸陽市GDP共計11516.52億元(西安9321.19億元、咸陽2195.33億元),按照過去三年西安的經濟增量1212.67億元、880.01億元、971.33億元,應該能實現2020年兩市共1.3萬億元的目標。

但是反觀過去三年咸陽市的經濟增量:-55.42億元、35.8億元和-181.12億元,其對於地區經濟發展並未起到積極推進作用,反而是在基本盤上不升反降。對應的經濟增速也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因此通過以上內部和外部兩個視角,以及近年來西安、咸陽兩市的經濟、人口發展趨勢,「西咸一體化」、「西安合併咸陽」從實際意義上來看,已經由早年的全民支持演變為中途的反對聲音不斷直到如今的是否合併咸陽對於西安已經沒有太大影響

截止到2019年底,西安市共下轄11個區、2個縣,總面積10752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729.14平方千米。

從城市面積來看,西安市已經足夠規模,與全國其他省會城市具備競爭力。

然而西安市下轄的兩縣周至縣和藍田縣因為地處秦嶺山脈,難以實現工業現代化發展,而現代化、規模化工業發展恰恰是西安同其他省會城市發展中存在的最大短板

實際上西安市城區經濟發展並不弱且比較強勁,2019年西安市雁塔區GDP達到2271.01億元,在中西部地區僅低於成都的高新區,且差額僅有14億元。

雖然成都下轄區只有12個,比西安僅多1個,但是成都還下轄3個縣以及代管5個縣級市;鄰省的省會鄭州同樣也代管了5個縣級市。

在縣域經濟發展方面,西安與成都、鄭州被拉開了太大差距。而相鄰的咸陽市下轄3個區、2個縣級市以及9個縣,縣級行政單位是西安5.5倍。因此西安要想取得經濟發展,補齊工業產業短板,最實際、最便捷的方法就是通過代管咸陽市北部的下轄縣,如三原縣、涇陽縣,與西安市高陵區形成西安北部地區的工業大走廊,同時將西安市北部區域版圖進一步擴展和完善。

咸陽市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這樣的歷史名城應該得以保護和繼承;同時咸陽市總面積達到了10189.4平方公里,比部分省會城市面積都大,這樣的地級市難以實現直接合併。

因此隨著近年來西安、咸陽兩市的經濟、人口兩極化發展趨勢,結合民間的部分反對聲音,筆者認為一方面面向全國經濟發展目標、另一方面面向西安經濟短板,最合理、最現實的方法是由西安代管咸陽現有的11個縣市中的部分縣市,既補充西安工業發展的短板,通過招商引資和合理布局帶動原有咸陽部分片區的經濟、市場、人口發展。

以上的西安咸陽一體化發展建議,各位網友誰來贊成又誰來反對,歡迎評論留言你的寶貴意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3C4VnMBiuFnsJQV9qZ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