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我國參觀俄潛艇,對方卻提出 「六不」條件,並開價10億美元

2023-10-27     文史風雲

原標題:1993年我國參觀俄潛艇,對方卻提出 「六不」條件,並開價10億美元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上世紀90年代,基洛級潛艇的引進,成為中國海軍的一項重要舉措。

當時,中國海軍正面臨著日益加劇的水下威脅。

而與此同時,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面臨嚴重的經濟困境,亟需資金緩解其困境。

按理來說,這正是中俄軍事合作的大好局面。

可是在這次引進的過程中卻仍是出現了諸多問題,使整個項目進展艱難。

合作背景

上世紀80年代初正值冷戰高峰,世界範圍內的政治和軍事格局都在發生變化,給國際合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與一些歐美國家之間產生了一些武器裝備的合作。

然而與西方的「蜜月期」很快就結束了。

到了90年代初,東南沿海地區的緊張局勢逐漸升高。

同時由於政治因素,西方國家再次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這導致與西方的合作逐漸中斷。

然而在這個時期,中國面臨著日益嚴重的水下威脅和嚴峻的軍事技術挑戰,急需彌補裝備空白。

可是,剛剛建造完的091型核潛艇性能並不理想,數量也十分有限。

而大量的035型常規潛艇難以勝任重要任務,新型的039型常規潛艇又還沒有成功研製出來。

與此同時,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也面臨著嚴重的困境。

他們的國防工業幾乎陷入了停滯,急需資金來緩解經濟和軍事方面的困境。

於是,在這樣一個中俄軍事合作的大好局面下,中國海軍決定引進俄羅斯「基洛」級常規潛艇。

1974年,蘇聯紅寶石設計局開始了一項新一代常規潛艇的設計工作,即877型潛艇。

1980年,阿穆爾共青城造船廠開始建造編號451的潛艇,該潛艇被命名為B-248號,並在同一年完成建造投入服役。

在隨後的一年,美國首次拍攝到了B-248號潛艇,將其命名為「基洛」。

「基洛」在軍事界得到了廣泛關注。

與以往的蘇式常規潛艇相比,「基洛」級潛艇在技術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步。

這些潛艇採用了雙殼體結構,具有強大的生存能力,其儲備浮力高達32%,最大潛深可達400米,裝備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能夠發射多種型號的魚雷。

這使得潛艇能夠應對不同的海戰任務,包括反潛作戰和反艦作戰。

潛艇採用壓縮氣體式發射魚雷,配備快速裝雷設備。

這意味著潛艇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發射多枚魚雷,六枚魚雷可以在15秒內發射完畢。

潛艇還裝備了防空飛彈系統,包括一部防空飛彈發射架,搭載6枚全天候、中近程SA-N-8型防空飛彈。

這種飛彈使用紅外製導頭,具備作戰距離在600到6000米之間,可用於自衛和對抗敵方的艦載和飛行器威脅。

總體來看,「基洛」級潛艇的性能是相當出色的,其中靜音效果尤其引人注目。

靜音性能對於潛艇在水下活動中的隱蔽性和生存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為了增強「基洛」級潛艇的靜音性能,設計局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這使得「基洛」級潛艇,成為當時世界上靜音效果最好的常規潛艇之一,甚至被稱為「海底黑洞」。

初次考察

90年代初,中俄兩國開展了一系列,引進武器裝備和技術轉讓方面的軍事合作。

為了有效推進這一合作,兩國共同成立了混合委員會,涵蓋外交、經濟、軍工和軍隊的主管,定期召開會議以確定合作項目的方向和計劃。

中國還專門設立了專項領導小組,負責協調引進工作。

在合作的過程中,中俄兩國派遣了大量專家前往對方國家進行考察,探討技術合作、裝備引進等事宜。

其中,中蘇首個引進項目是蘇-27戰鬥機,這個項目為中俄合作的開端,成為兩國合作關係中的重要一步。

1991年,海軍的合作也緊隨其後。

中國海軍派遣了一個70多人的高級考察團前往俄羅斯,到莫斯科、聖彼得堡和下諾夫哥羅德等地的俄羅斯海軍研究機構和工廠,進行為期近一個月的考察活動。

這次考察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和研究「基洛」級潛艇、獵豹級輕型護衛艦以及艦載武器等相關情況。

然而此時的俄羅斯正處在困境之中,國防工業幾乎停滯。

聖彼得堡造船廠雜草叢生,空無一人,當初熱鬧的車間工廠,如今卻荒涼到無法開工。

部隊的領導也是首次前往俄羅斯考察潛艇,對工廠的衰敗狀況感到十分吃驚。

第一次看到潛艇時,他內心也充滿了疑問。

他難以理解這潛艇究竟有何先進之處,傻大黑粗,看起來十分笨重,還不如國內研發的潛艇精緻。

實際上決定引進裝備,一方面是考慮到東南沿海的問題,急需彌補裝備空白,提高海軍實力。更重要的是,通過引進其他國家的先進裝備,來學習、吸收,提高自己的水平。

儘管俄羅斯的潛艇研製時間較早,但其中仍有許多東西是我們尚未掌握、難以實現的。

在蘇聯解體之前,國防工業領域的投入是巨大的。

比如,「基洛」級潛艇的降噪技術,不僅經過理論分析和計算,還經過大量實驗驗證。

研發減震浮筏、安裝各種設備,然後投入實驗室中在不同條件下的反覆測試,這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

甚至艦上的模型也按一比一的比例製作,在疲勞試驗機上24小時不停加載,通過十幾萬次加載來檢測結構是否存在問題。

包括艦艇電子設備的電磁兼容性問題,不僅有理論分析,還進行了科學實驗。

從頻譜的劃分開始,經過細緻的工作,確保了如此多的天線和雷達設備,能夠同時運作而互不干擾。

這些工作對於確保裝備的性能和穩定運行至關重要,而我國在當時的情況下,難以達到這些高水平的要求。

好在俄方的工作人員除了一些保密內容外,對中方提出的技術問題都進行了詳細解答。

通過實地考察和與俄羅斯專家、工程師的交流,中國海軍更深入地了解這些裝備的性能、技術特點和製造工藝。

艱難談判

1993年,關於引進「基洛」級潛艇的首次談判開始。

然而由於中俄兩國在行事和溝通方式上存在差異,這場談判的過程異常艱辛。

儘管當時蘇聯已經解體,但俄羅斯在談判中仍然殘存著「大國沙文主義」的味道,一副大哥對待小弟的態度。

甚至還有人把這場平等互利的交易,當做是對中方的「援助」,就像上世紀五十年代蘇聯在許多領域對華支援一樣。

可是此時中俄雙方的地位已經趨向平等,這種態度顯然不再適合雙方平等地溝通。

與此同時,中方的溝通方式也讓俄羅斯人難以接受。

相比於俄羅斯的直截了當,中方傾向於委婉的表達方式,喜歡拐彎抹角地表達觀點。

有時也容易把簡單的問題複雜化,讓更喜歡直奔主題的俄方感到困惑不解。

截然不同的溝通方式,使得雙方在談判過程中,產生了困難和誤解。

俄方認為中國方面的表達不夠明確,而中方則覺得俄方的交流方式過於強硬。

在潛艇採購的過程中,又出現了一系列的困難。

起初俄方一直在推銷的是基洛級877型潛艇,然而中方在得知636型潛艇更為先進後,就改變了採購目標。

這讓俄羅斯方面頗為為難,因為由於當時國家的財政問題,俄羅斯海軍都尚未裝備這款最先進的潛艇。

在這種情況下出口到中國,讓中國的海軍先他們一步裝備上636潛艇,這讓他們很不愉快。

因為這些原因,在首輪會談後,中方多次要求,俄方卻一直沒能提供滿足要求的技術規格書。

他們最初提供的技術規格書內容過於簡單,僅涵蓋了一些總體概況指標,與中方的要求相去甚遠,顯得有些傲慢敷衍。

一份詳盡的技術規格書,對於確保雙方在合作中達成準確的共識和明確的合作細節,至關重要。

面對這種情況,中方不得不強調雙方合作的商業本質,堅決地表明中俄之間的合作,是基於"平等互利"的貿易原則。

雙方在合作中保持著平等的地位和權利,而不是單向的援助關係。

好在中俄雙方有著共同的目標,而且兩國之間的政治互信也相對較高。

所以儘管談判過程中出現了磕碰和障礙,但談判一直都朝著積極的方向推進。

「六不」條件

1993年6月,中國海軍第二批考察團前往俄羅斯,專程考察基洛級877型和636型潛艇。

由於當時636型潛艇還不能登艇參觀,中國海軍代表團便提出,希望可以參觀俄羅斯海軍現役的877型潛艇。

然而俄方似乎並不太願意配合,導致具體的參觀計劃拖延了很長時間,也沒有給出安排。

畢竟海軍潛艇在技術和性能方面,涉及很多機密內容,不能輕易允許別國代表進入內部參觀。

但考慮到中國海軍是他們的重要客戶,俄方在經過一段時間考慮後,還是同意了參觀的要求。

不過,考慮到技術保密和安全的因素,他們在同意之際還提出了 「六不」的條件:

參觀派員人數「不能超過兩人」,兩位代表在潛艇內「不能互相討論」,參觀時間「不能超過一小時」,參觀時「不能帶翻譯」,參觀時「不能記錄」,參觀時「不能提問」。

條件有些苛刻,但中方還是答應了。畢竟,這次的參觀是非常有意義的。

俄方出口的潛艇,想必在性能方面會有所保留,而此次參觀的目的,就是儘量發現「差距」。

不出所料,中方一位技術人員敏銳地察覺到,俄方可能存在一款新型號的魚雷。

這是基洛級潛艇配套的魚雷,但從始至終,俄方都沒有展示過。

雖然這樣的「隱瞞」完全可以理解,但中方還是希望這個配套的魚雷,也能加入出售之列。

在向俄方求證後,他們從最初的否認到後來的承認但不同意出口,似乎一直在猶豫不決。

可當時俄羅斯的經濟也頗為艱難,那家魚雷廠所在城市的經濟也需要發展。

而軍工企業作為支柱,能否持續運作對於經濟和軍事發展都具有關鍵意義。

在種種考量下,俄方終於還是做出了出售這款魚雷的決定。

然而就在俄方代表團長接到高層通知,決定正式出售魚雷時,他的一些下屬卻表達了強烈的反對意見,他們並不知道這樣的決定出自於高層。

其中一位職員在公開場合與團長發生了爭吵,甚至打電話給政府高層表達異議。

在合同簽署後的歡送宴上,俄方那位代表團長單獨找到了中方的同志敬酒。

這位俄羅斯漢子一向剛強,此刻卻眼圈泛著淚花,可見他此刻的心情多麼複雜。

涉及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決策,從來不會單純地基於軍事規劃,還有對政治、經濟等各方面的戰略考量。

因此也可以想見,在這樣重大的抉擇背後,俄羅斯政府和軍工企業所承受的壓力。

尤其此時,是這個國家最為艱難的時期。

這一次的談判雖然困難重重,阻礙頗多,但還是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1994年7月底,價值十億美元的四艘基洛級潛艇採購合同,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正式簽署。

根據合同,中國將引進兩艘877型潛艇和兩艘636型潛艇,以及這些潛艇所需的配套設施。

同時,最終簽署的合同金額,也比預算預期低了十幾個百分點,為國家節省了數千萬美元的資金。

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先裝備基洛級636型潛艇的國家,而一度陷入荒廢的聖彼得堡造船廠,也因中國的採購重新振作起來。

在整個談判採購的過程中,既有斤斤計較的無奈,也有棋逢對手的樂趣,而遇到更多的還是朋友。

在艦艇的交付儀式上,一位聖彼得堡市政府的高級官員,發表了深情的感言:「感謝中國朋友,你們不僅僅是救了一個船廠,更是挽救了半個聖彼得堡。」

參考資料

[1]俄羅斯海軍深藍之路[J].軍事文摘,2018(21)

[2]購進基洛級潛艇對中國海軍的影響[J].艦載武器. 2004(03)

[2]「基洛」級潛艇深層探秘[J].當代海軍. 2005(05)

本文由「文史江山」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e30b6493993a7cd8634fec758f9e37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