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石光銀種下的6萬畝林場被納入生態林場,禁止砍伐。這樣一來,石光銀手握幾千萬的資產不僅掙不到錢,每年還得倒貼幾十萬,就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轉機出現了......
1952年,石光銀出生在陝西定邊縣海子梁鄉四大壕村,地處毛烏素沙漠南緣,而且正是個風沙口。
在蒙古語中,「毛烏素」意為「壞水」、「寸草不生之地」……
漫天的黃沙,幾乎是石光銀童年的陰影,為了躲避流沙侵害,石光銀的父親曾舉家搬遷9次。
「地炕爛草棚,四季冒黃風,糠菜填肚皮,十戶九家窮」,這是當時毛烏素沙地邊緣群眾生活的真實寫照。
石光銀曾回憶:「一陣風刮過來,沙子就上了房梁,昨天還高高的麥子被埋得什麼也不剩了,那樣的環境一畝地只能產一二百斤糧。」
因此,他說:「不給大家把沙治住,這個地方的窮根兒就拔不了,我那個時候下定決心,以後就干治沙這一件事。」
石光銀15歲加入當地生產隊,18歲成為生產隊長,並加入共產黨。
也是在這一年,他去榆林學習了沙漠栽樹技術。
20歲,石光銀擔任了大隊隊長,開始帶領村民在荒沙里種樹,成功造林1.4萬畝,讓家鄉出現了第一片綠洲。
1984年,國家鼓勵農民承包荒地治沙,時任海子梁鄉農場場長的石光銀,毅然放棄鐵飯碗,同鄉政府簽訂了合同,承包治理3000畝荒沙,成為榆林承包治沙第一人,也是全國首位承包沙地治沙的農民。
這在家人和鄉親們眼裡,簡直是「瘋了」,好多人嘲笑他是傻子、是「石灰錘」。
但治沙是石光銀一早就認準的事,他賣掉了家裡的84隻羊和1頭騾子,帶上幾戶村民就干起了戰天鬥地的治沙事業。
這一年天公作美,雨水給石光銀幫了大忙,栽下的樹苗成活率高達80%以上,這讓石光銀倍感鼓舞,充滿信心。
1985年,他再次立下軍令狀,要承包治理5萬餘畝荒沙。
但這5萬畝荒沙中,有個叫「狼窩沙」的沙梁。
那裡夏天氣溫60多攝氏度、冬天零下40多攝氏度,要想把樹栽活,難度可想而知。
果然,在狼窩沙植樹的第一年,遭遇重創。
連續十幾天的風沙,將90%的樹苗損毀殆盡;第二年,80%的樹苗沒能存活。
跟著石光銀乾的村民,紛紛打起了退堂鼓,但石光銀卻沒有灰心。
他到北京尋訪專家,專門請教科學植樹的方法,這才知道在沙漠要喬木、灌木混合栽種才行。
第三年,石光銀用學到的「障蔽治沙法」,搭設了800餘公里的沙障,兇猛的流沙終於得以鞏固,九成樹苗都活了下來。
進入90年代,石光銀治沙的腳步越來越快。
可在1998年,保護林地的政策出台,石光銀種下的6萬畝林場被納入生態林場,禁止砍伐。
這樣一來,石光銀手握幾千萬的資產不僅掙不到錢,每年還得倒貼幾十萬。
剛開始,石光銀一籌莫展,但很快他便帶領村民轉向種植、養殖項目。
在他的帶動下,當地先後開辦百頭肉牛示範牧場、3000 噸安全飼料加工廠、千畝樟子松育苗基地、千畝脫毒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千畝辣椒種植基地和5萬畝生態林等十多項經濟實體,惠及農戶1000多戶,使沙區群眾年人均收入過萬元。
其實,早在治沙公司成立時,石光銀就對貧困戶傾注了特殊的關愛。
在他吸收的127戶農戶中,一多半屬於特困戶。
昔日的沙漠變成了物產豐富的水鄉,石光銀治沙的過程,也是海子梁鄉騰飛發展的過程。
如今,這裡盛產各種蔬菜,辣椒遠銷全國各地,成了定邊縣有名的農副產品主產區,被榆林市命名為小康鄉。
石光銀曾對兒子說:「我這一輩子治沙13萬畝,你再治沙13萬畝,將來等你兒子長大了,再治沙13萬畝。我們三輩人下來,就能形成一片『綠色長城』。生命不息,治沙不止。治沙要有後勁,要一代壓著一代人干。」
他的子孫,踐行了老人家的志願。
但是2008年植樹節那天,石光銀的兒子在從銀川調運樹苗的歸途中,意外發生車禍,不幸去世。
兒子離世後,一向快人快語的石光銀,在一段時間裡變得很沉默。
但他很快振作起來,繼續投入治沙事業。
如今,石光銀學習林業技術的孫子,大學畢業後也回到了家鄉,成為榆林第三代治沙人。
這位年輕人說:「我爺爺出生在沙漠中,我父親沉睡在沙漠裡,現在我又回到了這片沙漠,就是要把治沙這根『接力棒』拿穩了。」
很多人都問石光銀投入那麼錢,吃那麼苦,到底值不值得?
他的回答一直沒變過:「人不能算這個帳,治沙是根本,生態好了才能種地,才能致富,這個地方沙子治不住就什麼都幹不了,這是為子孫後代考慮,這個事不能算帳。」
參考資料
陝西日報《石光銀:治沙是我唯一的事業》
中國人大《石光銀:「惡沙不除,窮根不拔,我枉活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