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寧鏡誠
《追夢赤子心》又名《魯迪傳奇》
現如今人們提起《追夢赤子心》,首先想到的大多是GALA樂隊演唱的那首歌曲。但鮮為人知的是,其實早在1993年,美國就上映了一部名為《追夢赤子心》的電影。
這部影片由真實故事改編,主要講述了身材瘦小且並沒有任何運動天賦的青年魯迪,經過8年的努力,最終進入夢寐以求的聖母大學橄欖球隊,並從陪練一路成長為正選球員的故事。
和大多數勵志電影不同,除了塑造「追夢」這個單一的主題之外,男主角魯迪歷經8年蛻變,最終換來27秒的寶貴出場時間背後,值得我們深思的內容其實還有很多。
01
認清自我的前提之一,是「我們曾經拼過」
詩人紀伯倫曾說:「智慧的基礎,就是認識自己。」
很多人執著於所謂的「夢想」,臥薪嘗膽的同時卻忘了問問自己:我走得這條路是否真的適合自己?
老實講,看《追夢赤子心》的這113分鐘,最讓我感動的並不是最後魯迪替補登場的那27秒,在筆者看來,那只不過是一群人帶有自我感動意味的狂歡。
而這種攜眾人之勢的狂歡,卻也掩埋不了一個殘酷的事實一一一魯迪根本不適合打橄欖球。
看看魯迪的隊友們,個個體格壯健、身手敏捷,熟悉籃球的朋友肯定聽過這麼一句話:「如果說籃球界只有一個奧尼爾,那麼橄欖球界每個都是奧尼爾」,可見橄欖球對球員的身體素質要求極高。
在拼天賦的體育運動中,努力固然重要,但前者決定了你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是重中之重。
其實魯迪深知自己其實不是打橄欖球的材料,這從他請求教練讓自己好歹上場一次的言語中就能看出:
「今年我認識到很多,其中之一就是無論我多努力,都只能永遠留在陪練隊。我知道上天決定了一些人成為橄欖球運動員,但不是我。」
讓魯迪繼續選擇待在球隊的原因只有一個:他想爭取一次上場的機會,並把這份榮耀送給父親做禮物,同時也讓當初認為自己辦不到的人,都睜大眼見瞧瞧,魯迪可以做到!
那麼,既然魯迪不適合打橄欖球,那麼他的追夢歷程為何會引發了無數奮鬥者的共鳴?
原因其實很簡單一一魯迪為了自己當初的夢想,曾經捨棄一切,用盡全力拚過。
作為聖母大學橄欖球隊的鐵桿球迷,他在高中畢業後的8年是這樣度過的:
4年工廠打工經歷,掙得錢攢起來作學費;
兩年聖十字學院預科學習,先後4次申請聖母大學,終於在第4次如願以償;
4年球場打工生涯,只為熟悉自己心心念念的場地;
兩年效力於校橄欖球隊,並擔當陪練,無數次被隊友撞飛、受傷;
8年沉澱,最終換來了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登場,雖然只有短短的27秒。
有誰願意為了那27秒,付出自己8年的光陰?魯迪用行動告訴我們,他願意!
球隊獲勝後,魯迪被隊友抬著離開賽場,1975年後的40多年時間裡,聖母大學隊再沒有人被抬著離開,魯迪成為了聖母大學的傳奇。
誠然,一個人因為自我認知的偏差,而執著於一項自己本沒有任何天賦的事業,這看起來何其荒謬!但我們中的大多數,也只是蜷縮在他人的評價體系之下,不敢為心中的理想放手一搏。
當鬢邊見白,弓腰曲背之時,也只能感嘆時光易逝,自己終歸還是沒能逃脫平庸的一生。
敢對夢想說抱歉,心中不留遺憾的人,從來都是那些讓歲月縱情燃燒過的人兒,他們拼過,他們哭過笑過,當認清自我做出妥協之後,我想夢想不會怪他。
正如影片中一直鼓勵魯迪的後勤大叔福蒂納說得那般:
「你這輩子不用對任何人證明什麼,除了對你自己。在經歷了這麼多之後,如果現在還不能實現夢想,那麼它永遠都不會成為現實。」
02
一聲不吭的堅持VS自甘墮落的屈從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這麼一句話:「鷙鳥之擊也,必匿其形」,筆者深以為然。
這句話其實可以這麼理解:要想成事兒,一聲不吭的堅持是必不可少的。
影片中男主魯迪,高中時是個不折不扣的差生,高中畢業時學校組織去聖母大學參觀,本欲報名的魯迪竟然被老師羞辱道:「不是每個人都需要上大學。」
魯迪聽罷,憤憤離去。
不得不提的是,好友皮特的意外去世,讓魯迪打定了心中的主意,他和即將談婚論嫁的女友分道揚鑣,毅然決然地踏上了前往聖十字學院的預科學習之路,以便為今後報考聖母大學做充分準備。
正如橄欖球隊教練評價魯迪的那般:他不是資質最好的,但他是最努力的那一個。
因為身上的錢全部交了學費,魯迪只能偷偷去後勤大叔的辦公室蹭地方住;
為了提升自己考學的成功率,他和助教成為好友,在食堂吃飯時仍熱火朝天的討論功課;
當他拿著幾乎全是「B」,只有一個「A」的成績單回家時,卻發現家人並不是十分看好自己的求學之路。
4次申請入學的考試,終究被魯迪一聲不吭地攻克,當他最後一次從620信箱中取回自己的信件時,並沒有像往常一樣立即撕開,而是找了一把湖邊的石椅,顫抖著翻開聖母大學的回信。
看到魯迪嘴中蹦出「被批准」的字眼的那一剎那,我這才明白:人生之中總有一些苦難,只有靠自己才能破繭成蝶,而自甘墮落只會讓我們重新跌回失敗的深淵。
回過頭來,這段經歷已然融入我們的血液,成為我們自己。
此刻,我不禁想到了桌球運動員張繼科,和影片中的男主魯迪相似的地方在於,張繼科的職業生涯也是從陪練開始的。
時間回到2008年,當時20歲出頭的張繼科並不引人注目,他在國家隊更多的是擔當馬琳、王皓等主力隊員的陪練。
張繼科後來回憶說:「那段時間,也是我漲球最快的一段時間。當時我的實力,肯定比不上王皓、馬琳,2008年是不屬於我的,但作為陪練和他們打,我覺得總有一天,我也能打奧運會的。」
張繼科
歷經日復一日的堅持,張繼科終於在2011年5月15號舉辦的世乒賽男單決賽中擊敗隊友王皓,贏得自己職業生涯首個世乒賽男單冠軍;僅僅6個月後,他又加冕世界盃賽男單冠軍。
2012年8月2號,在倫敦奧運會男單決賽中,張繼科4-1完勝王皓成就大滿貫。
後面的劇情我就不多贅述了,張繼科從第一個世界大賽冠軍到奧運會冠軍僅僅一年多的時間,是完成大滿貫用時最短的球員。
而在天賦的背後,一聲不吭的堅持顯然是他的最大助力。
影片中魯迪在上場前曾說:「為迎接此刻,我一生都時刻準備著」,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我們又為之準備了多少?
03
奮鬥的痕跡,總是擦拭不去
影片給我的最後一層思考,是關於「奮鬥痕跡」。
當得知新來的教練並沒有為自己爭取一個上場的機會,魯迪終於崩潰了,他不顧隊友的挽留,憤憤地離開訓練場,獨自一人望著球場發獃。
這時,後勤大叔福蒂納走了過來,問罷原因,福蒂納恨鐵不成鋼地勸解道:
「你沒有絲毫的運動細胞,但卻在世界上最好的大學橄欖球隊里待了兩年,而且你會得到一張聖母大學的文憑……我曾經是板凳球員,因為得不到上場機會就選擇離隊,但不到一周我就後悔了。
如果你今天放棄,我保證不到一周,你也會為選擇離開而後悔,而讓那些人超越你。」
是啊,退一萬步講,魯迪最後即使沒有得到上場的機會,但是這4年來他在大學接受的教育無疑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將他塑造成了一個嶄新的模樣。
他結交了一幫摯友,學到了專業的知識,拿到了令人艷羨的文憑,和過去那個在工廠之中渾渾噩噩的魯迪相比,他完成了自我的蛻變。
奮鬥的痕跡,總是擦拭不去。即使最終的結果不能令我們滿意,但收穫無疑是巨大的。
最近考研成績已出,我相信大多數為之付出過心血的孩子,還是能體會到筆者上述這番話的含義,魯迪的高中老師曾說:
「夢想家的問題在於,他們常常不是實踐者,他們的成就僅存在於腦中,但說到實際的,他們就不行了!」
而對於那些為自己的未來拼盡所有的孩子,你們無疑都是實踐者,都說:「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我想對那些為了夢想,曾經拼盡全力的人說:
繼續跑
帶著赤子的驕傲
生命的閃耀不堅持到底怎能看到
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縱情燃燒吧
有一天終會發芽
一一END一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wOQlXABgx9BqZZIWvE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