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寧鏡誠
潮州會館
清康熙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684年的一個冬天,天剛蒙蒙亮,廣東的樟林港就聚集了一百多名青壯年,港口頓時人頭攢動,好不熱鬧。
這些人大多來自潮州府,因為家中生意難以維持,所以只好被迫下南洋,討一份生活。
他們乘坐的船隻被當地人稱作「紅頭船」,「紅頭船」多為三桅帆船,長約40米,船頭按官府的規定特意塗成紅色,用於區分來自不同地域的船隻。
比如蘇州黑,浙江白,福建綠,而潮州是潮州紅。
因為只有在冬季,當地才會刮東北季風,順風而下方能抵達東南亞的各個國家,所以潮州人下南洋多選在冬季,幾百人乘著船最少要在海上漂40多天,才能到達距離樟林港700多海里的越南西貢。
至於要去到更遠處的泰國和新加坡等地,一船人這一路上更是風雨飄搖、生死未卜。
他們深知,當自己坐上船的那一刻,就是在拿命賭,就賭自己能安全上岸,博得一個遠大前程。
紅頭船
誰也不知道,就是在這麼一批批潮州先輩下南洋的歷程中,300多年後的今天,潮州商幫竟發展成縱橫我國商界的一股巨大勢力。
細數潮商中的商界大佬,無論是長江實業的李嘉誠,還是騰訊控股馬化騰,亦或是正大集團謝易初、謝少飛兄弟,他們身上都帶著潮商那股子敢拼敢闖但又低調務實的勁頭。
據統計,僅2014年就有16位潮商登陸福布斯中國富豪榜,總身家高達2218億元;到了2015年,潮汕人登陸福布斯全球華人富豪榜的人數上漲至34人。
值得一提的是,與晉商和徽商在明清盛極一時,但在近代迅速衰敗的現狀相比,潮商近幾百年來一直屹立不倒,商賈巨富遍及海內外,真的是應了那句「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
那麼,潮商是在怎樣的境遇中起家,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01
海的味道,潮商知道
談及潮商的起源,就要從移民說起。
潮州人多是來自躲避戰亂的中原移民,潮人遷徙的主要路線是從中原遷至江南,再入閩。大約在宋元年間移民大量遷入潮州,最後在地處省尾國角的潮州定居下來,繁衍至今。
此後,中原移民與南越土著在長期的不斷融合同化下,發展成現今的潮州人。
關於潮人經商的記錄,《宋史》中就有關於潮州「岸海介閩,舶通甌吳及諸蕃國」的記載;
到了元代,《潮州志·交通志》中記載道:「元時三佛齊(今印尼巨港)已有閩粵人足跡」,由此可見潮商經營足跡之廣,古已有之。
明清之後的民國初年,《清稗類鈔》農商類潮人經商一文寫道:
「潮人善經商,窶空之子,隻身出洋,皮枕氈衾以外無長物。受僱數年,稍稍謀獨立之業,再越數年,幾無不作海外巨商矣。」
寥寥數字,就將潮商白手起家,通過艱苦奮鬥發家致富的經歷描述出來。但就算再怎麼寫,恐怕也寫不盡當年潮人下南洋的辛酸。
下南洋的出發地一一樟林古港
放著家眷老幼不顧,潮人為什麼偏要下南洋求生活?
原因其實很簡單,潮州府雖地處潮汕平原,但隨著明清時期移民人口不斷增加,人多地少的矛盾與日俱增,截止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潮州府每平方公里就有151.45人。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統計的數據顯示:人均耕地面積低於0.8畝視為生存警戒線,低於0.5畝視為死亡線。而潮州人均可耕面積是0.3畝。
這種情況隨著移民人數的增多變得愈發嚴重,再加上潮汕平原三面環山,東南臨海的緣故,下南洋就成為無數潮州人改變命運的首選。
借著下南洋的契機,潮商不僅養成了敢拼敢闖,商者無域的海洋性格,潮州人也藉此廣布於東南亞各個國家,並對當地的社會和經濟構成了深遠影響。
潮州府三面環山,東南臨海
《潮汕大百科全書》記載,潮汕籍的海外華僑有1000多萬人,80%集中在東南亞,其中泰國最多,有305萬人,其他依次為印尼50多萬,新加坡40多萬,馬來西亞40多萬。
據悉,東南亞11個國家約70%的資產掌握在華人手中,而潮汕人更是占據其中半數;東南亞、歐美各地華人首富幾乎全部是潮汕人。
潮商因海而興,加上自身勤勞節儉以及天生的商業嗅覺,這才成為我國海外商業拓展史上的絕對主角。
02
因糖而興,「家己人」終成氣候
潮商商船
我們都知道,晉商和徽商早期是憑藉販鹽起家,前者借著明朝初年開中制的東風,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積累;而後者則是趁著明孝宗時期推行的折色納銀法拿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潮商和上述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晉商和徽商多是藉助朝廷的有利政策發家,他們多是通過結交朝廷官府,走官商合流的致富之道。
這一特點,尤以「賈而好儒」的徽商所推崇,而潮商則不然。
潮商多是從貧苦家庭的草衣庶民白手起家,從起步到發跡基本都處於朝廷和官府的壓制之下,他們一步步從打工仔做到老闆,過程雖艱苦,但勝在主動權一直在自己手中,不會隨著朝廷政策的改變而遭到傾覆。
主動權一直在自己手中,這也是潮商為何能夠幾百年屹立不倒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他們堅持商界無域,在商言商,不依靠官府走捷徑,逐步形成了對於商機的明銳嗅覺和自強自立的經商秉性,這一點從近幾年的潮商大佬身上,都可以感覺到。
除此之外,晉商和徽商是販鹽起家,而潮商則是通過販糖發家致富。
我們都知道,甘蔗在北緯25°以南的地方更適合種植,而潮州簡直就是種甘蔗的絕佳之地,除了供人們日常食用之外,甘蔗的最大用途就是用做製糖。
糖,作為一種在各地都有廣泛需求且附加值也很高的商品性經濟作物,成為了潮商經營的首選。
雖然潮州府三面背山,但好在有一條長達470公里,流經粵、閩兩省的韓江給了潮州生機,發達的海運無疑替潮商的騰飛插上了兩根翅膀,只要時機成熟,定可一飛沖天。
商品有了,運輸問題也解決了,但朝廷的海禁卻一直讓潮商頭疼。
明朝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自元朝開始的海禁政策,即禁止國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我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
明朝海禁
這一情況雖然到隆慶年間有所改善,但明朝覆滅後,清朝的順治皇帝為防止沿海民眾通過海上活動接濟反清勢力,繼續施行海禁,並下令沿海省份「無許片帆入海,違者立置重典」。
在這種惡劣的經商環境下,潮商更是苦不堪言,只能默默承受,等待機遇。
公元1684年,即清康熙二十三年,潮商終於等來了這個機會。
這一年,三藩之亂早已平定,台灣也於去年被清廷收復,剛過而立之年的康熙眼看威脅已除,於是說:
「百姓樂於沿海居住,原因海上可以貿易、捕魚。先因海寇,故海禁不開,今海氛廓清,更何所待?」
康熙一句話,潮商由此崛起,這才出現了文中開頭,潮州人浩浩蕩蕩下南洋的片段。
海禁解除後,潮商很快將生意做到東南亞,更是開闢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借著這條商路,一代代潮商載著大米和紅糖,將自己「東方猶太人」的名號徹底打響。
當然,依靠販糖發家的潮州人十分注重宗親,這一現象隨著去往異鄉謀生的潮州人日益增多,變得愈髮根深蒂固。
在潮商眼裡,「家己人」(自己人)出門在外,單打獨鬥可不行,潮州人要相互扶持才能共同進步,「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一觀念,深入潮人內心。
這一點從20世紀80年代,李嘉誠拿出巨資籌建汕頭大學就可見一斑;
2013年潮汕發生的 「8·17洪災」,也能看到潮州人對「家己人」的情懷,洪災發生後,大量粵A、粵B牌照的援助車輛出現在潮汕受災地區,深圳各大超市的食物被掃蕩一空。
那是因為身在附近中心城市一一廣州和深圳的潮汕人,直接開車把物資送去了災區。
潮州人300多年前因糖而興,借下南洋起勢,靠「家己人」穩步發展,如今終成氣候。
03
低調務實,善藏富
說起潮商低調務實的特點,我首先會想到一個人一一馬化騰。
在去年的福布斯中國富豪排行榜中,馬化騰以2545.5億的身價位居第二,作為我國網際網路巨頭騰訊的掌門人,馬化騰則表現得十分低調。
這一點通過和四處演講的馬雲相比就能看出,馬化騰幾乎很少出席大型的演講場合。
當然,這和馬化騰自身的性格以及他程式設計師的出身有關,但不可否認的是,潮商低調務實的基因,從馬化騰身上還是能夠看出。
潮商信奉越低調,越務實,就越穩妥,他們深知樹大招風,只有謙虛謹慎才能走得四平八穩。
馬化騰
筆者在準備此文的過程中發現,網上以及書中對於潮商的發家史以及相關的記載十分稀少,和晉商、徽商豐富的史料相比,關於潮商的文獻記載則顯得有些單薄。
但這也從側面證實了,潮商低調且務實的特點。
大文豪蘇軾曾在《賀楊龍圖啟》中寫道:「舉大體而不論小事,務實效而不為虛名。」潮商將這一觀念貫徹的很徹底,也頗有成效。
因為深知愛拼才會贏,藉助1684年朝廷取消海禁的契機,潮商依靠販賣紅糖和大米等必需品富甲海內,但是因為不依託官府,潮商只能自力更生,不斷打磨自己的商業本能。
也正是因為把命運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潮商才沒有和晉商、徽商一般隕落,直到今天,商界依然活躍著無數潮商的身影。
04
潮商發家啟示錄
相比於晉商重視故土,徽商注重教育,在潮商身上我看到的是主觀能動性。
有位哲人說過,把自己能夠把握的事情做好,我們就能活得很好,很多人之所以煩惱,是因為他們總是將自己的命運交給他人安排。
晉商和徽商的覆滅,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過於依賴朝廷的資源傾斜,換句話說,命脈一直在別人手裡抓著,掙再多的錢也不踏實。
潮商則不同,他們沒有過多地和官府打交道,而是在商言商,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做好生意上,他們習慣自己把握命運,這放在任何時候都是自立自強的表現,也是穩定性最高的做法。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格力的宣傳語是「掌握核心科技」,因為董明珠明白,不掌握最核心的東西,格力只能在空調業做一個局外人。
董明珠
企業如此,個人如此,國家亦是如此。
縱觀史上那些有所成就的人,無一不是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將人生的主動權緊緊攥在自己手中:
朱元璋,16歲的時候還在皇覺寺當和尚,如果任由歲月流逝,也就沒有了日後的明太祖,9年後,朱元璋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兵反元,最終建立明朝;
愛新覺羅·玄燁(康熙),8歲登基,15歲用計扳倒鰲拜,奪回朝政大權,從此開始親政,此後他平定三藩、收復台灣、親征噶爾丹、保衛雅克薩,終成「千古一帝」。
去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最讓人熱血沸騰的一句台詞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影片的核心其實就是告訴我們,命運還是要自己掌控。
如若命運不公,就和他斗到底。
一一END一一
Reference:
1.潮商500年不衰的財富密碼,主講李聞海
2.確認過眼神,是惹不起的潮汕人,作者黃怡晗
3.潮商與晉商、徽商之異同,作者不眨眼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AmPo-28BjYh_GJGViH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