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基金定投收益的三個因素
1/5、對基金定投影響最小的因素——何時開始
上周推出了我的「定投需要信仰」基金組合後,很多人的問題是,現在是開始定投的好時機嗎?
答案是任何時候。因為定投是長期的,剛剛定投時,每一期投入的資金占總份額比例比較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份額占存量份額比重下降。定投的成本會趨於穩定。
看下圖定投模仿圖,金黃色的是你的基金買入平均成本,土黃色的是指數或基金現價。
2007年的牛市,因為這個定投計劃剛投了兩年,成本快速上升,但到了2015年的牛市,成本幾乎沒有什麼變化。
事實上,無論何時開始定投,到了幾年之後,成本都會趨於固定。
那麼,只要指數在上漲,「收益=市值-成本」,你堅持的時間越長,投入成本與市值的差也就越大,即總收益率越高。
所以,定投的收益跟你何時買無關,跟你買的基金中途上下波動也無關,但跟它的總趨勢是不是上漲,有很大關係。
這是就決定基金收益的第一個因素:成長性
2/5、影響長期收益的第一因素:成長性
歸到上面那張圖,之所以能賺錢,並不是因為中途的波動,而是這十二年,指數本身一直在向上漲,「道路是曲折的,方向是往上的」,我畫了一條線,這個線向上的斜率才是你決定你收益的第一因素。
相反,如果像下面這種本身沒有方向性的隨機波動指數,再好的定投策略,再長的時間,也不能提高你賺錢的機率。
這正是基金小白要選擇寬基指數的原因。有時候行業很可能不再增長,或者成長性很弱,而跨行業的寬基指數覆蓋了多個行業的優秀公司,一定是向上的。
所以,我在「定投需要信仰」這個組合中選擇行業指數時,只選擇了消費、科技、醫藥、高端製造和金融這五個行業,這是美股過去二十年上漲最大的幾個行業。我將用「行業輪動」策略,作為上證50指數基金的補充。
如果從上升斜率的角度看投資,那中途兩波大牛市對於定投而言,如果沒有賣出計劃的話,是不是就沒有意義了呢?
這就涉及影響指數基金定投收益的第二個因素:波動性
3/5、影響長期收益的第二個因素:波動性
從長期定投的角度看,2007年和2015年這種萬眾歡騰的向上的大幅波動,結果只是讓你獲得了「紙上富貴一場」(下圖灰色線是累計收益),反而提高你的基金持有成本。
相反,中間從2010到2014年長達四年向下的波動,雖然過程特別煎熬,但好處是向下的波動控制成本,讓你虧損的波動可以降低成本,這樣才能讓你最終獲利。
從投資的角度講,梅花香自苦寒來,向下的波動是好波動,所以很多基金公司在營銷產品時,都會拿出下面這張「基金定投微笑曲線」,通過先跌扣升,降低定投成本,超過整投的收益。
但實際上從人性的角度看,無論向下或者向上的波動性都是不好的,原因在於人對於短期收益比長期收益更看重。向下的波動很可能讓人對投資失去信心,或者激發人的投機心理,停止定投,希望在更低的時候買入。
上圖中,這位上證50基金的定投者,在定投4年後,第一次收益歸零,最慘的是投了近10年後的2014年初,收益率再次歸零,而且這次是用了兩年的時間,一點點地逼近零收益。
整個定投的12年,大部分時間你都在看著收益率慢慢下降,真實的定投,才不會像廣告里說的那麼輕鬆呢。所以,大部分人更喜歡每年漲一點,而不是用幾年的煎熬來換取突然的一大筆收益。
所以我把波動性的因素,放在成長性之後,微笑曲線就變成了向右上傾斜的「成長微笑曲線」,
而最好的贏利模型是只有一半的「右側成長微笑曲線」。
但人是不能做準確抄底逃頂的,最好的方法是基金組合,利用各種指數漲跌的不均衡性,利用「行業輪動」的機會,減少波動程度。
當然,還有懶人適用的更簡單的佛系定投方法,如果你對一個指數的長期成長性有信心,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個跨越幾十年周期的超級大的「右側成長微笑曲線」。
大部分人一定會想,那我只要堅持無腦定投,在大牛市的頂峰賣掉,不就可以把「紙上富貴」變成真實的財富了嗎?
這就是「止盈」,理論上可行,而且最牛的投資者就是這麼賺錢的,但實際上很難,這也是我把它歸為第三個因素的原因。
4/5、影響收益的第三因素:止盈
之前寫了一篇文章《為什麼指數基金定投,任何時候都不要「止盈」?》,我發現有點標題黨了,因為「不止盈」有兩個前提,第一,這筆錢暫時不用;第二,你是投資小白。
止盈需要很豐富的投資經驗和心理承受能力,弄不好就會兩邊挨耳光,所以,對於投資小白來說,不如不止盈,放棄超額收益,享受指數上漲本身的紅利。
所以,止盈就分為兩種情況。
第一種止盈,你需要用錢,此時的止盈實際上是「退出」。
這裡有一個「定投終止期」的概念非常重要,我們的每一筆定投,最好都要假想一個用途,並且有一個不少於五年的期限,比如為期五年的首付金、婚嫁金,為期十年的子女教育基金、創業基金、改善型置業基金,為期二十年的子女婚嫁金、退休養老基金,等等。
很多人在定投的初期,隔三岔五就上來看看賺了多少,其實此時投入金額尚少,不管大漲還是大跌都不影響根本。反而有些人自動扣款養成習慣後,長期不聞不問,殊不知你積累的投資金額越大,離「定投終止期」越近,風險也越來越高。
以滬深300定投為例,同樣是投入三年的時間,如果你的到期日是2015年5月30日,你的年化收益是47%(典型的微笑曲線收益),但如果再多投兩個月,年化收益將猛降到28%。
所以,臨近「終止定投期」是整個定投過程「臨門一腳」的時候,特別是五年以內的定投,賣得好不好,決定了你的最終收益,最好的方法是提前一到兩年開始「收網」。
比如你為孩子準備了一份由長期基金定投計劃組成的「教育基金」,那麼,到了他上高二時,你就要提前準備退出計劃,將股票基金轉為債券型基金或銀行理財。甚至如果高一時,恰逢一波大牛市,達到了你的預期收益率,你也可以執行退出計劃。
只有超過20年以上,而且不是一次性兌現的投資計劃,比如養老基金,才可以完全不考慮止盈。
具體的退出步驟,我在《為什麼指數基金定投,任何時候都不要「止盈」?》一文中有詳細闡述。
第二種止盈,為了獲取更高收益的「戰略性止盈」
如果回頭看這張圖,我們會覺得很容易,07年的6000點以上,15年的5000點以上,泡沫明顯, 當然要先賣出。
但這只是「後視鏡效應」,如果你置身於其中,你就會發現,你不可能剛好賣在最高點,要麼你賣早了,要麼賣晚了。此時,人性的非理性一面就會在恐懼和貪婪面前,暴露無遺。
賣早了,你會錯過牛市利潤最豐厚的一段,而且此時整個經濟通常不錯,給人一種還能再繁榮十年的感覺,在這種懊惱情緒下,再天天看到下面權威媒體的標題,很多人都在止盈後,選擇追高再次買入。
如果賣晚了, 很多人出於比價效應,不能果斷止盈,他們會想:我賺了3萬塊都沒走,現在只剩2萬了,再等等看吧,說不定還能創新高。
還有一些人喜歡按照大盤的估值來判斷高低,這個方法不見得好,因為中國從2013年以來,進入了一個可能長達數十年的L型經濟下行期,之前的估值體系都被打破了,歷史估值區間的參考意義非常有限。
不要覺得自己足夠聰明,不會犯上面的錯誤,90%的投資者都是上面這幾種類型,所以才叫人性的弱點。
止盈不是幾個規則,而是一門藝術,經驗豐富的職業投資者可以主動止盈,因為歷經幾輪牛熊,置身於市場,感受多空情緒微妙的變化,而且,一旦發現做錯了,他們也會立刻糾正。
但對於投資小白,止盈最好的方法是「我不管你賺了多少,我要我賺了多少」。
投資的目的是超過銀行的收益,如果不止盈可以做到5-7%的長期年化回報的話,那麼如果用「止盈策略」,肯定是要更高的,你可以定年化8~9%,作為階段性的投資目標,比如五年或者十年一期的投資目標。
然後,關注你從定投初期到現在的年化收益率,一旦超過8~9%(至少三年以上),你就停止定投,把已投入的份額分成幾份,分批贖回,中間如果指數掉到8%以下,就停止贖回。
投資中會面臨各種誘惑與恐懼,一定要相信常識,樹不會長到天上去,每年GDP就是幾個點,你一不花大力氣研究,二沒有專業團隊打理,怎麼可能長期獲得8%以上的收益?
有一句老話,你已經贏了,為什麼還要在賭桌上呢?
那為什麼要分批轉換呢?這是基於人性,而非投資的角度考慮。因為泡沫一旦形成,也許很快破滅,也許會持續很久,而且那些持續很久的泡沫,往往最後漲幅驚人。
投資不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穫,而是量力而行的遊戲,如果你定8%的目標,而且嚴格執行,那麼大機率你會得到超過8%的收益。
有一點要注意,用這個方法止盈,一定要超過三年的定投期,因為定投的一開始,收益率波動大,但投資額太少,止盈無意義。
首發於「思想鋼印(ID:sxgy9999)」微信公眾號,講述價值投資的理念和方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u8xlW4BMH2_cNUgGmj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