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的16條收藏真經

2020-02-22     宜興紫砂之家

提起馬未都,玩收藏的無人不識,他被稱為「第一收藏家」。

在上海中心的地下,有一家私人保管庫,與大廈一體澆注而成,有3萬多個保險箱和24間庫房,總投資超過148億元。這座名為「觀復寶庫」的私人保管庫,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就是由著名收藏家馬未都與上海的商業地產商合作,創建的上海觀復博物館。


美國著名財經雜誌《福布斯》曾經估值馬未都身價100億,這個數字主要是針對他的藏品。不過,以他縱橫收藏江湖多年的斬獲,加上自身的名望和學問,身價又何止百億。

馬未都的成功,見證了三十年來中國民間收藏的勃興與發展,並且給上千萬收藏愛好者提供了夢幻一般的鮮活樣本。

事實上,馬未都並非坐擁萬貫家產後才玩起收藏的,而是憑藉每月菲薄的薪資超前切入,最終成為了京城一大玩家。

他開始收藏的時候,正是中國藝術最不值錢的時期。

那時全國人民的收入都不高,每月才四十多元錢。不過當時東西也便宜,年輕的工人階級成員馬未都,就把錢省下來買藝術品。


馬未都的第一件藏品是在1982年花一千六元買的四扇屏,也稱鈞瓷掛屏。當時他剛成家,積了一點錢,看到這件東西後,繃不住了,就將準備買彩電的錢,買了這件寶貝。

這件藏品對馬未都後來的收藏影響很大,它既是瓷器又是家具,既是藝術品又兼具實用價值。


馬未都的收藏非常廣泛,字畫、陶瓷、家具、紫砂壺……


說起紫砂壺,馬未都更是有著獨特的情感。

年幼時,馬未都就看見姥爺一直用紫砂壺泡茶。他的姥爺用了半生的紫砂壺,天天拿著,把壺摸得非常亮,有一種幽暗的寶光,即「包漿」。

隨著時間的積累,紫砂壺代表了一個人的感情。這已經不是一把普通的紫……砂壺,除了自身的收藏以及價值之外,更代表著他對姥爺的一份思念之情。

作為聞名海內外的收藏家,馬未都對於紫砂壺的研究以及喜愛是十分專注的,對紫砂壺的鑑賞也很有發言權,他曾經總結了關於紫砂壺收藏的16條建議:


點擊查看 佘燕敏 原礦底槽青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1.紫砂收藏並非一件容易的事、輕鬆的事、可以「一夜暴富」的事,而恰恰相反,它是一件困難的事、艱苦的事、長期的事。

2.給人看老壺一般不說它是假的,說假的人家比較容易急,怎麼假了?我這難道不是紫砂壺嗎?所以一般說它是新的。有多新?買了有多長時間它就有多新。底下還故意寫著「時大彬」「陳鳴遠」,過去你要是個文人,拿這東西喝茶,說這是誰誰誰的,基本是要被文友們笑掉大牙的。

3.食品藥品都造假,就別指望紫砂壺了。自打有收藏的意識以來,造假一直伴隨著收藏。收藏練的就是眼力,玩的就是心跳。


點擊查看 許華芳 紫朱泥

4.收藏紫砂壺的最高境界,不只是交易,更是在交心。

5.玩壺要做好嚴格理論準備,切忌走捷徑,量力而行。嚴格的理論準備就是要大量、廣泛閱讀嚴格的理論著作。

6.玩壺沒有捷徑,所有人告訴你的捷徑一定是個彎路,是個陷阱。不要認為任何一個簡單的知識就可以判定這個東西的全部。

7.推薦好壺給別人,不要低三下四的委屈自己,能合作就合作,不能合作就下一個。這是個合作共贏的時代:你若信任我,三言兩語就可成交;你若不信任我,拍場電影也是徒勞!把時間分給靠譜的人!你剛好需要,我正好專業,僅此而已!


點擊查看 王福君 羊脂泥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8.哪怕你有再多的錢,也不可能僅憑一次拍賣會的斬獲,就成為著名紫砂收藏家。還是要待以時日,通過多年的收藏才能成功。

9.希望能「撿漏」固然是人之常情,不過「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世上只有把假的當真的騙你「撿漏」賣給你的,沒有把真的賤賣讓你「撿漏」的道理。

10.紫砂收藏進門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相關門類的書讀一遍,若是不去學習收藏的相關知識,只帶著錢去收藏,那麼必死無疑。

點擊查看 嚴志軍 大紅袍


11.淚水和汗水的化學成分相似,但前者只能為你換來同情,後者卻可以為你贏得成功。

12.有閒錢、閒暇和閒心,同時又經過深思熟慮已經下定決心,那麼就可以大膽的步入紫砂收藏的領域,去「砂里淘金」。

13.買了新壺就有一毛病,必須得給別人看,買了東西不給別人看那就不過癮。

14.紫砂壺收藏也是「思路決定出路」,收藏的策劃與戰略定位是關鍵。沙志明、許四海這些收藏家的成功如今已經很難複製,他們賴以成功的條件已經不復存在。


點擊查看 唐紅平 紫茄泥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15.收藏紫砂壺要先會享受文化,超越「物役」「物累」,走入收藏化境。

16.越是名頭大的器具,越要當心,越要觀察得仔細,越要多問幾個為什麼。


亂世黃金,盛世收藏。

馬未都說過這樣一句話:「我搞收藏這麼多年,見過唯一貶值的東西就是人民幣。」

相對於人民幣的貶值,藝術品收藏的保值增值功能是有目共睹的。藝術品因其稀缺性、大師的藝術價值、大事件題材背景等等因素,隨著時間推移,只會變得越來越物以稀為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qxyenABjYh_GJGVe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