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包頭及自治區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對古城灣古城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時間來研究。
古城位於九原區古城灣村,現在已劃歸東河區管轄了。由於流水沖刷、農業耕作、取土等原因,古城城牆大都遭破壞,地面上現存的只有北牆和東牆較明顯。
年考古記載:存北牆 610 米,最高處約 5 米,平均高度 2 米左右;存東牆長 360 米,殘高約 3 米。現在只看到東牆大概 20 米左右的一小段了,一塊文物保護石碑隱藏在了雜草叢中。
考古學家依據發現的古城遺物判斷,古城存續時代較為複雜,上至戰國,下至兩漢、三國,最晚至元代。由此推斷,古城築於戰國,當時是長城的一個塞上城堡,到漢代擴建,大概可夠得上一個縣城的規模,三國以後城址被廢棄,到元代在城垣上又添築牆土。
從地理形勢看,古城處於背山臨水的地理要衝地帶,北為大青山,南為黃河,山和水在這裡形成一條僅數里寬東西向的咽喉狹道,古城灣古城便控制在山河走廊的東段,成為控制土默川和河套平原之間通道的重要城堡,表明古城當年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殘存古城灣古城東牆
對於這座古城,現已基本形成共識,認為是西漢五原郡 稒陽縣。《漢書•地理志》記載西漢五原郡下轄 16 縣,其中 稒陽縣同時為五原郡東部都尉治所。戰國魏惠王 19 年(公元前 351 年)建 稒陽城,西漢設稒陽縣,王莽時改為固陰縣。固陽縣也由古稒陽而得名。
班固著《漢書》惜墨如金,用 200 余字記述兩漢五原郡,卻用了 50餘字約四分之一的篇幅記述稒陽縣,可見兩漢時期 稒陽縣在五原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於這座古城的研究和結論,直接關係著包頭和周邊區域以及從秦漢以來中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的地理研判,影響著對《漢書》《水經注》相關記載以及古代稒陽古道、石門古道的正確認識。
但我不解的是:一是古城灣古城在陰山南麓,而現在的固陽縣在陰山北麓,兩者地里位置相差甚遠,西漢稒陽縣和今天的固陽縣有怎樣的歷史淵源呢。二是《漢書•地理志》記載: 「 稒陽,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頭曼城,又西北得呼和城,又西北的宿虜城。」石門障在哪裡及這些系列城又在哪裡呢?三是古代石門古道即今天的昆都侖溝谷為何被稱作稒陽道呢?《漢書》記載的稒陽縣和《水經注》記載的 稒陽縣為何在地理上存在著明顯的空間差異呢?
帶著這些疑問,我反覆行走在古城灣古城及古城周邊,行走古城東北的五當溝溝谷古道,行走西北的昆都侖溝谷古道,行走阿善溝溝谷,行走水澗溝溝谷,試圖從溝壑中掀起一角塵封的歷史,還原一段真實的秦漢五原。我感覺,如果昆都侖河谷為古稒陽道,那麼稒陽道的起點應該始於古城灣古城及漢代稒陽縣城。
最近,約海斌、雲暉、建新等數友反覆穿行在五當溝溝谷中,從古城灣古城東北沙爾沁溝口進入,一路向北直抵固陽下濕壕鎮三岔溝口下古城灣古城。溝谷僅一部分為狹窄路段,其他均為坦途。
從名稱上分析,東河古城灣古城也叫上古城灣古城,固陽古城灣古城叫下古城灣古城,下古城灣古城附近有個村城灣村,這顯然是這條古道的起點和一個節點,在溝谷段應該是起點和終點吧?
在這條古道上發現了眾多漢代以來的歷史遺蹟,包括遺址、烽燧、古城、當路塞、駝隊商道等。在溝谷中有一個叫「腮大壩」的村子,雲暉說,這是蒙古語,意為「山中好路」,我對這村名暗自點贊了。從古道口下古城灣古城西行,途經明燈村北一段漢代長城,我感覺那是一段當路塞。
我分析,五當溝溝谷古道應該是真實的稒陽道,現固陽縣的來歷應該是這條古道的延伸。位於昆都侖溝的石門古道不應該是 陽道,僅是石門古道。昆都侖溝谷古道作為 陽道繞遠了,古城灣古城到昆都侖溝南口約 40 公里,而東北出五當溝口約 10 公里,同樣可以過陰山到達北部邊塞和草原大漠,古人沒有必要舍其近而求其遠吧。
稒陽古道與石門古道在懷朔或現在的固陽縣城交匯了。我感覺兩條古道在歷史上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從地理位置分析昆都侖古道即石門古道可能更為重要。
五當溝古道也是一條從古 陽縣城北出陰山,通往秦漢長城及各邊塞、通往草原大漠的通道,是運兵通道,是民間往來的通道,是過往商賈的通道,是連接陰山南北的大通道。
古城灣古城是這條通道的起始點,這是一個有故事的古城,一個曾經經歷繁華和喧囂的歷史古城。但故事是什麼呢,那些曾經歷繁華和喧囂的人們沒有留下任何可以遐想的信息,都消逝在歷史的風雨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