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文史 | 周斌——周必大與修水的淵源

2024-01-14     馮曉暉

原標題:九江文史 | 周斌——周必大與修水的淵源

作者:周斌

「九江文史」發布研究九江的文史類文章。本系列在「潯陽敘話」「馮曉暉」兩個公眾號上發布,並在國內主流自媒體網站(今日頭條、百度、搜狐、新浪、網易、微博、豆瓣等)上同步轉載。歡迎原創作者投稿,聯繫方式見本公眾號自動回復。

「北宋歐陽修,南宋周必大。」

在宋朝時期,雖然南宋偏安一隅,疆域止於淮河秦嶺一線,但其政治、軍事、文學等領域卻可以和北宋相頡頏。岳飛、辛棄疾、韓世忠、陸遊、楊萬里、江萬里、文天祥……這些如雷灌耳耳熟能詳的名字就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周必大是其中的佼佼者。周必大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還是活字印刷技術的改良人。他的政治才幹和藝術成就幾乎和歐陽修一樣,在南宋政界和文壇上發揮了和歐陽修一樣的作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周必大在南宋建立的頭年即1126年出生,祖籍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人,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中進士,紹興二十七年(1157)再中博學鴻詞科,多次在地方任職,後官至吏部尚書、樞密使、左丞相,封許國公。光宗即位,拜少保、益國公。慶元元年(1195)致仕,嘉泰四年(1204)卒於里第。在幾十年的宦途中,周必大參與處理朝廷大事,為安邦興國做出了貢獻。他還積極進行印刷出版實踐活動,是繼畢升之後第一個試驗膠泥活字印刷並獲得成功的人,對印刷術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傑出貢獻。

到了周必大時代,社會文風不正,而周必大力矯此弊。周改變文風的方式,倒不僅僅是他運用手中的權力,而是他真正做到了身體力行,徐誼在《平園續稿原序》中說到周必大的文章:「連篇累牘,姿態橫出,千匯萬狀,不主故常,何其富也!詩賦銘贊,清新嫵麗,碑序題跋,率常誦其所見,足以補太史之闕遺,而正傳聞之訛謬,又何其精也!」徐誼還說到:「及公發揮文忠之學,被遇高廟,輔相阜陵,弼成治功。於是二公屹然並著於六七十年之內。」《宋史》本傳上給他的評價是:「在翰苑幾六年,制命溫雅,周盡事情,為一時詞臣之冠。」

周必大寫出了大量的作品,其數量之多,按照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的說法:「著作之富,自楊萬里、陸遊以外,未有能及之者。」南宋時期,陸遊和楊萬里都是以多取勝,而周必大與這兩位能夠鼎足而三,足以可知周必大在日理萬機的工作之餘是何等的勤奮。

從以上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周必大的文章詞賦數量多,和陸遊、楊萬里鼎足而三;作品質量高,為詞臣之冠;矯正不正文風,用自己的文學實踐力倡清新文風,贏得了歐陽修一樣的地位和影響,「二公屹然並著於六七十年之內」;由於上述三點,周必大和歐陽修一樣成為了南宋文壇盟主,故有「北宋歐陽修,南宋周必大」的讚譽。

宋 歐陽修 《自書詩文稿》卷及周必大題跋三段 遼寧省博物館藏

從未來過修水的周必大,卻為修水寫了一篇文章,還請當時的右丞相留正為修水周姓寫了一篇周姓宗譜序。

南宋慶元末年(大概為1194——1195),周必大的忘年交徐筠為洪州分寧縣知縣,在任期間重修了黃文節公(黃庭堅)祠。徐筠請求周必大為祠堂寫一篇記,周必大欣然應允,遂有了《黃文節公祠記》這一名篇,該篇已收入《義寧州志》。

徐筠,南宋臨江軍清江(今江西樟樹)人,字孟堅。淳熙十一年(1184)與其父徐得之同登進士第。初為攸縣主簿,歷知分寧,判潭州,後擢知全州,上寬民五事,乞免本州和糴。著有《漢官考》、《周禮微言》、《姓氏源流》、《修水志》,均佚。《義寧州志·職官志·名宦》記載:「徐筠,字孟堅(一作國堅),臨江軍清江人。早歲,擢淳熙甲辰(1184)進士。慶元末,以奉議郎知分寧縣,專以儒術飭吏治。每詣校宮,必進諸生講學。見山谷先生祠宇狹隘朽敝,亟廣而新之。分寧無舊志,筠創為《修水志》十卷。後知全州。州人肖像以祀。」

從《百度》和《義寧州志》介紹來看,徐筠是一個重教化、尊先賢、創志乘的好官名宦。他專門用儒術來整飭吏治,用傳統道德來要求官吏;他看到山谷祠狹小破敗,就立即想方設法重修並予以擴大,並請求當時南宋文壇盟主周必大作記;知道分寧從沒修過縣誌,遂纂修《修水志》十卷,雖然散佚,但卻開了纂修縣誌的先河,《修水志》是後來志乘的源頭濫觴。

周必大欣然答應為黃文節公祠作記,自有其因。周必大和陸遊、楊萬里是南宋時期作品最多質量最高的三大家,並且三人交往密切。三人中,應該說陸遊的詩寫得最好,周必大也心知肚明,於是很謙虛地向陸遊請教。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說:「公(周必大)嘗問詩法於放翁(陸遊),對云:『當法子由。』」周必大在《跋蘇子由和劉共父省上示座客詩》中應證了這一說法:「吾友陸務觀(陸遊),當今詩人之冠冕,數勸予哦蘇黃門詩。退取《欒城集》觀之,殊未識其旨趣……快讀數過,溫雅高妙,如佳人獨立,姿態易見,然後知務觀於此道真先覺也。」

周必大在此明確地說:我的朋友陸遊是當今第一大詩人,他多次勸我要學蘇黃詩派的筆法。而後周必大仔細研讀了蘇轍的詩集,但初讀之下不得要領,幾遍讀下來之後,就品得了其中的妙處,於是周感嘆說:陸遊兄確實是一位真正懂詩的好友。

因為陸遊的勸說,周必大也認真閱讀了黃庭堅的詩文,因而對黃庭堅充滿了崇拜感激之情,正好分寧縣新修了黃庭堅的祠堂,加上忘年交徐筠邀請作記,遂充滿感情地寫下了情真意切的《黃文節公祠記》這一美文名篇。

「夫惟山川炳靈,世美交濟,故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周必大在祠記中借用蘇軾對黃庭堅的評價,但也充分說明了他對黃庭堅的尊敬和推崇。「初坐眉山唱酬,棲遲縣鎮;後被史禍,竄謫兩川;晚以非辜,長流嶺南,遂隕其命。中間翱翔館殿,才六年耳。右史之拜,復為韓川沮止,其生不遇如此。」周必大用充滿憤慨而同情的筆調寫出黃庭堅因和蘇軾唱酬、修史惹禍、無辜貶逐,先後被貶到涪州、虔州、戎州、宜州,最後客死宜州,哀嘆黃庭堅的人生遭遇怎麼這麼悲慘!

宋 周必大跋 《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美國波士頓美術館藏

但是,到了南宋高宗趙構時期,皇帝趙構對黃庭堅的孝友之行瑰偉之文奇絕之書非常佩服推崇,所恨的就是和黃庭堅生不同時,於是在紹興二年(1132)追贈其為龍圖閣學士,意猶未盡愛屋及烏,又提拔黃庭堅堂弟黃叔敖為戶部尚書、提拔黃庭堅外甥徐俯簽書樞密院事。同時,將黃庭堅手書的《戒石銘》重新頒布,於是《戒石銘》遍布懸掛南宋所有的州守縣令的官衙之上。

黃庭堅逝世之後,文人們重新認識了黃庭堅的詩詞,並發現有很多人自覺不自覺地在學習模仿黃庭堅的詩詞進行創作,其風格深受黃庭堅的影響,這些人中有江西的,更多是外省的,他們的作品形成了近似於黃庭堅的風格,後來呂本中作《江西詩社宗派圖》,將其總結為江西詩派,黃庭堅被尊為江西詩派宗主。

正因為上述這些原因,周必大發出感慨:「過去其生不遇如此」,「身後光榮,乃至於此,非天定勝人耶?」在記的最後,周必大斷定黃庭堅必將「巋高山與景行,極幽僻而爭睹。微岌岌乎當時,詎煌煌以終古。」

好一個「煌煌以終古」的斷言,修水近年將黃庭堅樹為文化高峰,即是對黃庭堅重新深刻認識的結果,也是對周必大斷言的最好印證。

大家有可能不信,周必大和修水周姓還是血濃於水一脈相承的宗親,其共同的祖先就是現在安葬於銅鼓縣棋坪鎮周家灣的周鑾。周鑾的父祖從浙江金華遷居分寧,先後在八疊嶺、大幽山等地居住,周鑾後遷居上崇鄉龍洞,即今銅鼓棋坪,以為官府皇宮養馬為業。後來,出產了一匹似龍非龍似馬非馬的龍馬,周鑾於後唐清泰元年甲午(934)將龍馬進獻皇宮,並呈送《上龍馬表》,該表收錄於《義寧州志》。

南宋淳熙己酉(1189)年間,分寧縣周姓周釗、周金、周鑾三兄弟的後裔合修了分寧周氏三堂宗譜,在宗譜付梓印刷之際,特派周禹臣代表分寧周氏赴都城臨安請時任左丞相的族人周必大為宗譜作序。周必大接待了周禹臣,認真地閱讀帶來的宗譜,了解到譜上所載的世代次序源流沿革和自己家族的沒有什麼區別,確實和自己家族是一脈延續下來,不過後來開枝散葉罷了。於是,將自己的官爵、世派及詩文誥命等一條條寫清楚,交給周禹臣,讓他回去載入宗譜。並且把這個事情告訴右丞相留正,請留正為周氏宗譜作序。周必大思慮周全深刻,身處右丞相高位的異姓人留正作序,比自己作序來得更有意義。留正所作之序,一直是分寧周氏歷次修譜必刊之文。周禹臣訪周必大之事被載入修水周氏宗譜里:「淳熙年間,禹臣公抱譜入京師與公支下必大公明晰源流,皆賴其功。必大公乃鑾(公)五子善之裔,謹志。」

雖然周必大沒有來過修水,但卻為修水留下了兩篇文章,說明了周必大和修水的淵源非常深厚。通過和族人周禹臣對照查究譜牒,其上傳世系和修水周氏的上傳世系如出一轍,清楚地說明周必大就是後唐清泰年間分寧(修水)周鑾第五子周善的後裔。

周必大不僅和修水淵源深厚,因其文章而為修水文化發展文脈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修水人應當記住他的名字。

附:

一、周必大:《黃文節公祠記》

二、留正:《宋淳熙己酉(周氏宗譜)舊序(三堂合修)》

一、黃文節公祠記

益國公 周必大

嘉泰元年(1201)秋,奉議郎臨江徐筠孟堅宰分寧,期年矣。專以儒術飭吏事,每詣校宮必進諸生以學。顧視山谷先生祠宇,在講堂之左,狹隘朽敝,亟廣而新之。傳象家廟惟肖。釋奠腏食,則擇族老能文者,曰嵤,主祀事。屬予識其成。參考圖牒,自唐貞元十五年,分武寧八鄉以名茲邑。西有幕阜山,其高千丈,廣袤百二十里。修水北來,東南經縣治,凡六百餘里,下入彭蠡,此山川之最勝者也。黃氏本金華人,先生六世祖瞻,嘗為邑宰。厥後,奉親卜居,歿則就葬,歷三世,家修水上。家學有聲,而先生出焉。此世家之可考者也。夫惟山川炳靈,世美交濟,故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又得眉山蘇文忠公而師之,陳、張、晁、秦而友之,是宜光顯於朝,共振斯道。乃或不然,初坐眉山唱酬,棲遲縣鎮;後被史禍,竄謫兩川;晚以非辜,長流嶺南,遂隕其命。中間翱翔館殿,才六年耳。右史之拜,復為韓川沮止,其生不遇如此,蓋人眾勝天也!高宗中興,恨不同時,追贈直龍圖閣,擢從弟叔敖為入座,寘甥徐俯於西府,皆以先生之故。宸奎天縱,至下取其筆法,戒石刻銘,偏於守令之庭。李、杜已遠,遂主詩社。身後光榮,乃至於此,非天定勝人耶?昔孔子在魯,魯人指為東家某;歷聘諸侯,伐木削跡,無所不有。孰知後世郡邑通祀,南面巍然,一履之微,猶藏武庫?聖人尚爾,先生其奚憾?予既書其大略,又系以辭,使遇祀事而歌焉。其詞曰:

嘆先生之致身,何艱難而險阻。猗先生之沒世,乃發揚而普詡。巋高山與景行,極幽僻而爭睹。微岌岌乎當時,詎煌煌以終古。久配祭其鄉社,俶奉嘗於新宇。釀修水以為醪,釣鰷魚而實俎。擷白茅於雙井,燦浮甌之雲乳。尚來燕以來寧,永范模乎故土!

二、宋淳熙己酉(周氏宗譜)舊序

(三堂合修)

右丞相 留正

分寧去京師若千里。有周姓偉臣者,今左丞相周公之緦服侄也。音耗不相聞者,凡若千年,慶弔不及者,凡若千世。茲不憚千里之遠,謹詣京師丞相府。丞相義其遠來,乃進而恭閱世次,源委不差,非強援夤附之可擬也。遂疏己之官爵世派及詩文誥命,俾之以歸。且征言於予,以紀其實。予聞昔魯季孫問於孔子曰:百世之宗有絕道乎?孔子對曰:同姓為宗,合之以族,序以昭穆,聯以次第,雖百世而婚姻不通者,以其自出同也。是故,生有慶,死有吊,安可絕乎!若茲,則偉臣與丞相尚未百世,所謂祖廟未毀,有服之親,宜其合而為一矣!彼世之以門第相高,視宗族如路人者,比吾祖周公其賢如何哉?

周斌(作者像)

【作者簡介】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書院研究會會員、東華理工大學修水創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顧問。作品散見有關平台及書籍。

【讀後記】周必大與廬山的淵源也很深。南宋乾道三年(1167)三月,周必大至南康軍(今廬山市),游廬山山南,撰《廬山錄》。十月,再至南康軍,游遍廬山南北,撰寫《廬山後錄》。後者是廬山古代遊記的代表作,至今不失其重要的歷史價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e0f05d2c50145a202cdbb68518b02c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