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審旗圖克鎮烏蘭什巴台村:「空殼村」華麗變身「百萬村」

2022-10-16     內蒙古時間

原標題:烏審旗圖克鎮烏蘭什巴台村:「空殼村」華麗變身「百萬村」

「從前,『貧困村、落後村、空殼村』基本就是烏蘭什巴台村的代名詞。現在烏蘭什巴台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成為遠近聞名的新農村建設『樣板村』和『百萬村』。」烏蘭什巴台村駐村第一書記陳志東頗為自豪。

金秋十月,我們走進烏審旗圖克鎮烏蘭什巴台村生物質顆粒廠,現場機器飛速運轉,運輸車輛來來往往,工人們把沙柳和農林廢棄物篩沙、破碎、烘乾、冷卻、制粒……

烏蘭什巴台村,地處烏審旗圖克鎮東北部約20公里,與伊金霍洛旗紅慶河鎮、新街鎮相鄰。20世紀80、90年代的烏蘭什巴台村,處處是明沙,18萬畝土地嚴重沙化,風沙肆虐的生活讓村民苦不堪言。為了生計,村民們開始向沙漠宣戰,經過30多年的苦戰,硬是在沙漠中種下18萬畝樹木,其中沙柳面積達15萬畝,讓漫漫黃沙變成了綠洲。

「柳」類植物屬於速生、多年生灌木,成活率高,起初主要用於防風固沙,發揮其生態效應,經濟效益較低。沙柳、紅柳等具有「平茬復壯」的特性,3至5年內如不進行平茬則會自然休眠死亡,平茬過後越長越旺。

「增收不等不靠,致富敢闖敢冒」。經過旗、鎮、村幾級聯動,決定在烏蘭什巴台村創辦一座生物質顆粒廠。沙柳「變廢為寶」,在增加農牧民收入的同時,實現沙柳循環利用。2019年,生物質顆粒廠建成投產,通過平茬沙柳,回收利用樹木枝條、農作物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生產加工成為新型環保生物質顆粒。隨著自身不斷發展壯大,如今,生物質顆粒廠已配備各類生產設備32台,年產生物質顆粒燃料1萬噸。

烏蘭什巴台村黨支部書記劉二飛介紹說:「生物質顆粒廠的生產原料是沙柳、檸條等木材,生產出的生物質顆粒燃燒時有害氣體成分含量極低,排放的有害氣體少,清潔衛生,生物質顆粒燃燒熱量高,殘留物少,燃燒後的爐灰可以作為鉀肥直接使用。」

在烏蘭什巴台村黨支部的推動下,2019年以來,申請了平茬沙柳項目10萬餘畝,廠方與當地農牧民簽訂定向收購協議,農牧民自己動手平茬沙柳然後以每噸160至180元售賣給顆粒廠,僅農閒時平茬沙柳一項,農牧民每年便可增收5000至8000元左右,提高了家庭收入。

同時,烏蘭什巴台村還巧用閒置資源創辦勞保手套廠,提供給附近的工礦企業,吸納村內有勞動能力的困難人口,提供技能培訓和技術支持。2021年,烏蘭什巴台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 500萬元,集體經濟純收入突破100萬元。通過循環利用,盤活資源,烏蘭什巴台村走出了一條「沙漠增綠、資源增值、農牧民增收」的新型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之路,使鄉村振興走上了「快車道」。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d5a4d207932bdcebe08838fd9fc9c9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