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科普 | 治癒你的「情緒感冒」

2022-03-13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藏文科普 | 治癒你的「情緒感冒」

撰文 / 金穎(中國兒童基金會心理援助首席專家)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情緒在我們的身上發生著、變化著,在我們的一切活動中留下它或淺或深的印跡。情緒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力量?現在,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會「情緒感冒」,我們又該如何和情緒相處呢?

什麼是情緒?

首先,我們要一起來認識一下情緒。情緒是人信念和思維反應的產物,是心理活動的代謝物。人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與外界的人事物產生交互作用與各種聯繫。在這個過程中,現實事物對人或多或少具備了相應的意義,人對這些事物也就擁有一定的態度。而人對客觀現實的這種態度,是以帶有某些特殊色彩的體驗表現出來的。

比如,順利地完成任務會感到輕鬆,取得好成績會心生愉快,失去機會、朋友或親人會體驗痛苦、悲傷,看到美好的事物會去喜歡、愛慕;遇到危險或困難會緊張、驚恐等。這些情緒都是人在不同場景中所表現出來的對事物的不同反應。因此,情緒可以簡單地說成是一個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態度和體驗。

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有人說,我天生就多愁善感,認為情緒是與生俱來的;有人說,我不知什麼時候才能驅走這份惆悵,他對情緒是無可奈何的;也有人說,我被同學誤解了,所以很不開心,他(絕大多數人)認為情緒是由外界的人事物造成的;還有人說,最近沒有什麼心情,我什麼都不想做,很顯然他被情緒控制了。

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指出,人不會受事物的干擾,干擾人的是他們對事物所採取的觀點。如今這一觀點被發展成為「認知療法」。這種療法認為,你所持有或選擇的觀點左右和支配了你的情緒,當觀點是非理性即不合理時,便產生了消極的情緒。那麼,有哪些非理性想法呢?

災難式的心理過慮

總愛挑出某個事件的消極因素,並把它不著邊際地誇大,將問題朝最壞的方面去想。如「我不受歡迎」,其實只是某個人批評了你,而你卻連其他人的微笑也看不見了。

以偏概全

將偶爾發生過的消極事件看成是無止境的,認為它會經常發生,如「我從來就沒考過好成績」「我總是運氣不好」。給好事打個折扣拒絕積極的經驗,認為它們「不算數」「沒什麼」。即使自己完成了任務,仍以為僅僅是自己的運氣好,自己還不夠好,別人也能做到甚至做得更好。

胡亂預測結果

事情還沒有發生或還沒有結果,就主觀臆斷地對事態發展作出消極的推測與斷言。如考試還沒考,就說「我肯定完了」「要是我不及格怎麼辦」。

以己度人

總以為自己知道他人內心的想法,如「他們都不把我當朋友看」。

誇大其辭

過分誇大自己的問題或缺點的嚴重性,或過分輕視自己寶貴的品格。如「我太害羞,誰都不願同我做朋友」。以上列舉的只是一部分非理性信念。其實,讓自己變快樂的方法很簡單,那就是意識到,是觀點左右了情緒。我們改變所想的,就可以選擇所感覺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cd364463a7bc7dd4698fe02d3554b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