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讓文物自己「說話」!

2023-10-27     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原標題:科技考古,讓文物自己「說話」!

撰文/高蒙河(復旦大學考古學教授)

考古學是通過田野考古獲取資料,對出土的遺蹟和遺物進行研究,從而探索人類社會發展歷史的學科。科技考古是考古學的重要分支,它是應用自然科學等相關學科的方法與技術開展考古學研究,能進一步深化考古學的研究領域和內容。

隨著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科技考古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更廣闊、更幽微的世界,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世界領略一番吧!

遙感考古和物探考古

不用進行考古發掘,而是藉助遙感衛星和地球物理的探測方法,並結合計算機圖像處理技術,尋找地面、地下的考古遺存。這兩種方法的最大優勢是不會破壞考古遺存。

在明長城附燧(燃烽設施)遺址考古中,工作人員利用無人機沿長城超低空飛行拍攝,進而獲取海量圖像,並運用低空遙感技術測繪形成三維模型,建立了「明長城全線實景三維資料庫」,再現了明長城橫亘萬里的歷史場景。

在山東威海灣定遠號戰列艦(清朝北洋水師主力艦之一)遺址水下考古調查中,基於此處水體能見度差、遺址主體為鐵質文物等情況,考古隊應用側掃聲吶(利用回聲測深原理,探測海底地貌和水下物體的設備)和多波束測深系統(同時獲得數十個相鄰窄波束的回聲測深系統),探查出了遺址海底環境及定遠號戰列艦遺存的掩埋深度。

考古測定年代

目前,使用最廣的有碳十四法、樹木年輪法、熱釋光鑑定法(古陶瓷鑑定的一種方法)等多種測年方法。其中,碳十四法是確定絕對年代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即通過採集動植物遺存或其他含碳物質,利用碳十四的半衰期規律,測定生物體死亡或沉積物形成的年代,從而推測考古遺址存在的絕對年代(遺物和遺蹟形成時距今的具體年代)。樹木年輪法是藉助樹木年輪的分布規律與時間順序,判斷木製遺物年代的測年方法。

研究人員對三星堆遺址文物進行修復

在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考古中,為解決「祭祀坑」的年代問題,研究人員對4號「祭祀坑」開展了碳十四測年工作。他們採集了15份碳十四測年樣品,經過超聲波清洗、弱酸-弱鹼-弱酸處理、氧化等,在加速器質譜儀(一種用於地球科學領域的分析儀器)上得到6個碳十四年代數據,測定其屬於商代晚期。

出土於青海都蘭的絲綢殘片

在青海都蘭古墓群(研究中國西北民族史、中西交通史及柴達木盆地環境演變史的寶藏)考古研究中,工作人員對發掘出土的木材做了3個方向的切面,放在體視顯微鏡(兩隻眼睛分別從略有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這樣由不同的像點成像於視網膜上的相應點而引起立體感覺的雙目顯微鏡)下觀察並確定木材種屬,進行測量和定年,還結合降水量和年輪寬度指數的關聯建立了年輪年表,為確定古墓群的年代提供了重要參考。

古DNA研究

古DNA是指從古生物化石、生物遺體、考古遺蹟及沉積物中獲取的古代生物DNA分子。研究人員藉助分子生物學的技術分析,研究古代生物的譜系、生物的家養和馴化過程、人類的起源和遷徙。

殷墟婦好墓。婦好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考的第一位女將軍

在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商朝晚期都城遺址)發掘過程中,研究人員對出土的狗骨進行線粒體DNA分析,並將研究結果與日本考古的中世紀家犬DNA序列進行比對,證明了日本家犬的一些祖先來源於中國。

科技考古給考古學者「一雙慧眼」,讓考古遺存「開口說話」。在未來,隨著更多先進技術的湧現,科技考古還將為考古學提供更多助力!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原標題《科技考古 讓文物自己「說話」》,撰文高蒙河,有刪改,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47e000135a6379ded9fca4cd18a8e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