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身體告訴我,他看見過什麼

2022-03-29     丑故事

原標題:他用身體告訴我,他看見過什麼

姍姍而行 第7站

時間:2022.3.19

地點:杭州西湖茗篁居

「姍姍而行」是什麼
它是一次旅行嗎
它是一次茶會嗎
它是一次雅集嗎
還是一堂寫作課
還是一場朗誦會
還是一場私密趴
都是,又都不是
一切都是熟悉的
每個人好像都經歷過
一切又都是陌生的
因為過去不曾這樣安然

以下,是參加丑故事「姍姍而行」第7站活動的朋友們,現場即興揮灑的文字。都不是專業的寫作者,但是在經歷六個小時後,他們了解了寫作和生命的奧秘。

爸爸時常會在我背後,讓一塊帶魚從天而降

作者 / 梅雲芬

春寒三月,來到一個極美的處所。放眼望去是深深淺淺高高低低的綠,採茶人的身影點綴其間,高低長短的鳥鳴聲伴我們止語品茗。

漫步茶園,見到「真如亭」,駐足清澈的小河邊,與一棵水邊大樹聊天。

他用身體告訴我,他看見過什麼。他看見過狂風暴雨劈斷過他的兩根枝椏,他看見茶農把蔭到茶樹的一大枝鋸掉,他看見上漲的溪水把藥瓶和蛇皮袋擱在他的枝椏上。

他都看見了,但他沒有拒絕。他所站立的地方需要他讓出一些空間,那沒有關係,空間總是有的,只要他努力向上。

他的根系也被人踩過,為了到小河裡取水,洗手。可以,沒問題,只要他繼續向下,受過傷會更強壯。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每一個四季輪迴他都沒有停下向上和向下,沒有停下變黑和變綠。

他告訴我,人們從他身邊走過,是來看桃花,是來看茶園,不是來看他。

但他看見了人們,看見到桃花,也看見飛鳥,陽光和風雨都讓他歡唱。他可以自己認真地立在那裡,已經忘記都過了多少年了。

我跟他說,空間都是有的,有時候偏讓一下,很好,很美。

中午吃飯,聽木木講小時候盛飯,生怕吃不夠,第一碗少盛點,趕緊吃,搶在別人前面盛第二碗。想起自己小時候,爸爸都沒有缺過我的食物。

在我6歲前懵懂的年歲,爸爸時常會在我背後,讓一塊帶魚從天而降,落入我的小碗中,告訴我說,因為囡囡太好了,小貓叼了小魚與我分享。

讀到高中,媽媽把糯米黃豆炒熟磨粉,配上一罐麥乳精讓我帶著,我成了同學裡吃得最好的人。

後來弟弟說,爸媽總讓姐姐(我)吃米頭,他們吃米腳,讓我想起我曾經占了多少空間,他們偏讓出多少空間。

如今,我願意砍去一些枝椏,偏讓出需要的空間來給需要的部分,而事實上,向上還是向下,空間從來沒有缺過我。

在這鳥語茶香的時節,來到這麼一個認「真」美好的處所,與一群認「真」美好的人一起,生活就是如來如去,姍姍而行,剎那皆奇蹟,心中常感激,感謝這段緣聚的時光。

人世間,就是你自己的獨特世間

作者 / 鄭曉芬

近二十年的金融行業職業生涯,每天關注經濟數據、行情K線。先生戲說我「不識人間煙火」。

今天,就只和自已一起,姍姍而行於人世間,看看數據和邏輯之外最真實的存在。

周末的景區,一早就開始熱鬧,楊公堤上騎行的人們,茶村裡叫賣的小商販們,無不透露著杭州春天的味道,閒適而又生機勃勃。

第二次參加姍姍而行。和上次安靜的半坡生活莊園不同,這次是在熱鬧的景區,裝修聲、叫賣聲、採茶人的吆喝聲交織在一起,非常鮮活而豐富。

在這樣的環境中安靜下來,認真喝茶,認真聽音樂,認真走路,認真寫字。認真和自己呆在一起,居然莫名的感動,為任何的存在而感動。

走出茶室,走向山間,看小溪流水,或盪開波紋,或撞擊一處,或傍著石頭而行,或在小草間纏綿。我一時著了迷,擇一石頭坐下,就這麼靜靜地看著。

流水不緊不慢,按照它自己的方式流著,與你有沒看它無關。人何嘗不是一樣,每個人都在過自己的日子。

《人世間》這部片子,裡面有一句話:人這一輩子,真正的世界其實很小,家人和身邊的幾位朋友,就是你的全部世界。

寫到這裡,我釋然了,不再糾結自己是不是太不食人間煙火,是不是每天跟冰冷的數據打交道。又有什麼關係呢?

沒有關係,真正的人世間,就是你自己的獨特世間。

就如莫言所說:「我想人生的意義就在於你是人。就在於你是一個按照奇特的配方,用各種無生命的普通物質,生產出來的有生命而且有思想,並且可以認識自己和周圍的環境的個體。相對於那些沒構成人的元素,我們真是慶幸。」

歷經滄桑又如何

作者 / 江奕朴

小狐狸今天起得很早,他想撿一片樹葉回家。

他經過小溪,又翻過石堆,來到了一片樹林中。

林子裡的葉子太多了,小狐狸看花了眼,不知該帶哪一片樹葉回家。

就問一下葉子們,他抬起頭,還沒開口,一陣風吹過,整片樹林沙沙作響,晃來晃去,似乎都在拒絕他。

小狐狸受傷極了,他十分沮喪的低下頭。

地上有一根枝條,光禿禿的,只有頂上有兩片葉子倔強的疊在一起,那已不是樹上翠綠鮮嫩的葉片了。

遍布葉面的暗紅,葉脈上些許的黑斑,似乎訴說著它們歷經的滄桑,但是這又如何呢?這不妨礙它們都是好葉子。

又一陣風吹來,整片樹林沙沙響起,可我手中的這兩片葉子沒有出聲。

小狐狸翻過石堆,經過小溪,帶著它回了家。

陪著一片葉子慢慢枯萎

作者 / 鄭晶晶

吃完午飯,大家又圍坐在大長桌邊。我拿起了上午自己摘的那片葉子。

它是一種不知名植物的葉子。此刻看著它蔫頭蔫腦的樣子,我內心有點自責。

上午,我搜尋了一圈後發現了它,長在溪水邊。

喜歡它是因為它們聚在一塊,大家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努力地向上生長。

它讓我想起小時候放學路上隨處可見的「膠水草」。

小朋友折斷它的莖,看著黏糊糊的液體冒出來。如果用瓶子去收集,也能收到一些。

我走近它,是因為它和童年的「膠水草」很像。我摘下一片葉子,帶回來。

路上看到其他好看的葉子,我也有想過是否另外摘一片換一種,但腦子裡有個聲音說:「既然你摘了它,就要對它負責,被丟棄的感覺是不太好的。」

隨著水分的流失,在走回來的上,它開始有了頹廢的感覺了。我有點自責:「如果讓它待在它該待的地方,也就不會發生脫水的情況,我這是害了它呀。」

吃過午飯,我重新拿起它。

它已慢慢失去了原有的光澤,不再灼灼其華。在這樣的一個午後,我陪著這片承載了我兒時記憶的不知名植物的葉子,慢慢地枯萎,終於釋然。

他每天能讓我笑無數次

作者 / 麥苗

年後開始,我不止一次和老魚兒說:我自由了,自由的感覺真好!

我要好好地享受這來之不易的時光,內心也非常感恩老魚兒,是他讓我有了久違的自由。

有了自由,但也怕自己虛度,也羅列些要做的,而且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剛好又遇見了:姍姍而行。

看茶園裡兩位阿姨雙手飛快地採摘著嫩綠的新芽,看著她們的平靜神態,畫面特別的靜美舒服自在,自己邊走也忍不住微笑起來,有種輕鬆自在的喜悅。

不止一次看到「止語」兩個字,就想笑。想笑余先生能止語到多久。因余先生是我們家裡的氣氛製造者。

他每天能讓我笑無數次,每天「小麥麥」會叫無數次,有時候我嫌煩,就叫他別吵,他就會說:那我不說話了。可不到1分鐘又開始了。

有時候他還做一個拿膠布封住嘴的動作,可過不了一會兒,他又開始哇啦哇啦叫了。

今天的「止語」對他是考驗!

走到茶園小溪邊,就像走在老家鄉下的農村,樸實的野花野草,還有小溪邊上最最常見的水芹菜。

春天的水芹菜特別的香嫩,小時候經常採摘回家,給並不豐富的餐桌增加一碗下飯菜。

在鄉村小道,聽到有位爸爸和兒子的交流,兒子說:爸爸你剛剛為什麼批評我?爸爸說:你亂扔垃圾,爸爸要告訴你,這邊沒有清潔阿姨,你扔下的這些垃圾要很久才能化解。

再往前走,有很多小朋友在亭子裡寫生,又聽到一位媽媽說:凱凱,你把垃圾和書包整理好,邊說媽媽也自己整理收拾。也不知道小朋友有沒有聽到媽媽說話呢!

我想靜能生定,定能生慧,接下去的步月,溫潤有力、自在前行。

做自己

作者 / 牛牛

來到振鶴亭,這個四四方方的小亭子已被一群孩子和家長占據了。我找了一個角落坐下。

老師帶著孩子們,走出亭子,到小溪邊觀察,家長們在亭子裡談論著。

五六個孩子圍在老師周圍,老師介紹著亭子和石橋。一個孩子說:我發現一隻蜘蛛。另一個孩子說,我是蜘蛛俠。孩子好像在聽,又好像不在聽。

一位老父親終於忍不住了,從亭子的柱子邊探出頭去說:某某某,你仔細聽老師講話!

十分鐘後,孩子們跑跳著回到亭子。老師一聲令下。原本嬉鬧的孩子們,突然以一種非常專注的狀態開始作畫,他們專注地握筆,專注地畫圖。好像周圍的一切都不能打擾他們。

一位孩子邊畫邊說:我要在這條水裡,畫一條鯊魚……

我心想:這小溪,還沒我的腳脖子高,哪來的鯊魚?念頭一出來,我就露出了微笑,是我自己太沒想像力了。

一個男孩最先完成,把畫遞給身後的爸爸。爸爸說:「這就畫完啦,再整兩筆。」

男孩說:「我覺得可以了。」

亭子邊,微風撥動著長滿新芽的樹枝,樹枝晃了晃,又擺回原位。

小溪以一個固定的方向流動著,在哪裡拐彎,哪裡有障礙物,它都門清兒。

世間萬物都有它運行的規律。樹枝在做自己,小溪在做自己,孩子也在做自己。

今天,我就是一個小女孩

作者 / 余鳴潔

每次姍姍而行的文章出現在朋友圈,就會有朋友私信我,你怎麼又去參加姍姍而行的活動?

這是個好問題。

我每天忙忙碌碌。在公司里,我是一個負責人,為所有的事情負責到底。

在家裡,我是一位妻子,也是一位母親,時而要關心到孩子的成長,時而要表達對先生的理解和支持。

有時候覺得很久沒去看媽媽了,於是趁著女兒畫畫的空檔去看一下老母親。周日不能忘了和兒子約一個視頻。是幸福也是忙碌。

「姍姍而行」,就像我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是我暫時休整的地方。

在這裡,我就是我。

在這六個小時里,喝茶就是純粹喝茶,吃飯就好好吃飯,走路不緊不慢,想看風景就停下腳步來好好欣賞,聽音樂也要聽出不一樣的旋律。

「姍姍而行」第7站,久違的日子悄然來臨,我內心寧靜而喜悅。

這次是在西湖景區里雞籠山「茗篁居」,我來趕場姍姍而行的約會。

陽春三月。和風染青色,綠意漸盎然。桃花灼灼,雀鶯喈喈。

我們在一條古道上漫步,左邊是連綿不絕的群山,右邊是潺潺流淌的小溪。我們置身於錯落有致的茶園中,空氣清新,茶香拂面。

從山腳下仰望山峰,逶迤起伏,叢林莽莽。

路邊,碧綠的草叢中,一簇簇紫色的小花在跳躍。

每走幾步,它便探頭探腦地與我打招呼,著實可愛。我蹲下來,靠近它,雖然叫不出名字,它卻如此吸引我。

瞧,它的葉子有點像芹菜,翠綠翠綠的,葉面上鋪著一層細細的絨毛。

紫色的花朵非常特別,外型像一隻張著嘴巴說話的小鳥。花冠是小鳥的頭,往下是小鳥的肚皮和高高翹起的尾巴,從頭到尾漸變成淡紫色、淺白色。一個枝頭有好幾朵花,像幾隻小鳥在開討論會。

換個角度看這花朵,它又像一個紫色的冰淇淋蛋筒。

今天,我就是一個小女孩。我嘴裡哼著小曲,手裡采著一捧野花,頭上還戴著一朵花兒。

今天我告訴自己:

做自己,無需被人定義。溫柔是你,天真是你,堅強也是你!

做女人,歡愉自在就好。活出優雅,活出快樂,活出精彩!

敞開懷抱,擁抱春天

作者 / 藝萱

龍井茶山的茗篁居,是上一次姍姍而行來過的地方。

同樣的地點,在陽春三月,風景卻是不一樣的。

遠處的群山一片青綠,一片嫩綠,一片墨綠。腳下的路,一片鵝黃綠,偶爾夾雜著星星點點的淡紫色。

難怪,朱自清在《梅雨潭的綠》中,用到了一個詞叫「女兒綠」——不知道該用什麼詞來形容這個綠,所以就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女兒綠」。

走著走著,一個可愛的小姑娘迎面走來,我還沒看清她的臉,只聽到她嘴裡說了句「春天來了」。

是呀,這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一片片綠,就是春天啊。

一片歡聲笑語傳來。原來是一行採茶的阿姨們,她們戴著斗笠,穿著雨衣,背著竹簍——我湊近看,裡面裝著剛剛採摘下來的綠色芽尖兒。

我不禁想起《詩經》中的「采采芣苡」。初次讀它要靠字典認字,再次讀它單單理解字面意思,今天想起它,竟是現實中的場景。

這幅畫面,有聲,有色,有動作,是普通勞動人民歡聲笑語的畫面,是田間山頭收穫的畫面。這一畫面其實並不陌生,它已經流傳了幾千年。

繼續沿著青石板向前,我被一棵高大的樹木吸引,它抽出的嫩葉,像千手觀音。我把它帶了回來,它身上的每一瓣葉片都像一根根纖細的手指。

從側面看,嫩枝像一隻手。從正面看,它又像一個人敞開的懷抱,向藍天、向白雲、向陽光敞開的懷抱。

低頭看這棵碗口粗的大樹,我震驚了。它直直地長在一塊大石頭上!

不,是它的樹幹直愣愣地鑽透了這塊長滿青苔的大石頭。

它是怎麼長的啊?也許在它很小的時候,看到石頭上有一個很小的縫隙,就把腦袋擠上來了。雖然在石頭中的那一段擠成了細細的脖子,但絲毫不影響它在長出石頭之後越長越粗壯。

因為經歷了黑暗中的掙扎,所以它長出石頭以後,更加珍惜自由的空氣和陽光了,從它身上抽出來的葉子,都像千手觀音一樣,熱情地敞開懷抱,去擁抱這春天。

它是一片美好的葉子

作者 / 丁紀銘

春回大地,我們姍姍而行,在自然中嗅著花香,聽耳畔划過鳥鳴,看小溪里水流翻騰,身心是如此踏實安寧。

在那五顏六色、大小不一的樹葉中,我一眼看中了這片最大的黃葉。

雖然是春天,它卻是濃郁的黃褐色。它是秋天留下的影子嗎?

它看上去毛茸茸的,兩頭舒展地翹起,像在展示瑜伽的蝗蟲體式:葉柄像蝗蟲的頭部高高昂起,葉子兩邊寬大的鋸齒像蝗蟲的翅膀向外飛展,葉梢像蝗蟲豐潤的尾部延伸向上。

抓著葉柄,把它翻轉過來,我忍不住驚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多美的顏色呀!

沿著金黃色的葉脈,左半邊從葉柄到葉梢由明黃色漸變成深褐色,右半邊從葉梢到葉柄由淺褐色漸變成深褐色,整片葉面點綴著或深綠色或咖啡色的斑點,仿佛是太陽留下的痕跡。

端詳著這片自然的傑作,看見葉片兩邊的脈絡有的對稱,有的錯落,襯托得頁面越發飽滿挺拔。撫觸它,好像觸摸到歲月的痕跡。

這斑駁美麗的葉子,一定經歷了冬雪夏日的洗禮,迎接過春風秋月的洗禮,不論四季如何更替,它只默默生長,從小小的嫩葉,長成寬大葉片。

它不講究對稱,不跟花兒爭艷。它只做自己。它在春天裡碧綠,接受陽光雨露的潤澤;它在秋風中金黃,在樹上成為果實的底色;它在冬天擁抱大地,化作春泥滋養土地。

它是一片美好的葉子。而今往後,它的獨特留在了我的心裡。

在「慢」中完成人生進化

作者 / 余中武

慢下來!

認真體會每一步走路。從來沒有傾聽腳步的聲音,感知腳掌與地面摩擦的聲音,感知肢體有機配合完成每一步,體會認真走路的美妙。

慢下來!

認真觀察每一片樹葉。沒有一片樹葉是完全相同的,每一片樹葉競相生長,努力呈現自己最美好的樣子。每一片樹葉都很美好。

大至天地山水,小至樹葉紋理,是如此的和諧統一。慢下來,才在不經意中發現自然是如此的美好。

慢下來!

認真咀嚼每一口米飯。閉上眼睛,認真仔細體會每一種食物不同的味道。

有些食物你不喜歡吃,但是一旦慢下來,你能體會到每一種食物的美好。其實都挺好吃。

我們慢一點,不辜負每一顆味蕾,讓它們也充分體會食物爆漿的美味。

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忙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今天的姍姍而行,讓我們更多的去體會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

今天我第一次感受特別慢的節奏,體會在「慢」中完成美好的人生進化。

葉落不止於歸根,也可以歸於遠方

作者 / 蔣海炳

葉,終歸是要落的,假於人手,或者,自己飄落。

葉,落時往往是絢爛的,大口呼吸著,乘風翩翩。

背景音樂響起,是鳥鳴,是風吟,翻轉著,盤旋著,安靜地雄壯著,像一團火,炙熱的,它在跌落的瞬間,試圖去點燃所有的落葉。

葉,終歸是要落的,自己飄落,或者,假於人手。

摘下它的瞬間,它不曾被告知,它不知所往。其他的樹葉顫抖著,也不知它將何往。

我凝視手中的葉,不摘,它也許也快自行脫落了,因為它開始爬滿了老年斑。但是知道得太多,少了多少悲憫的樂趣。啊,那深褐色的斑是色素的沉澱。

葉,終歸是要落的,但有一片,努力掙扎了一下,飛到了溪流上,仰望的瞬間,滿眼是透過舊時夥伴的陽光,也許是目光。刺眼。

但也看不清老夥計們的表情,來不及想像,它已經漂遠。

在徹底乾癟之前,它決定去遠方看看,於是縱身一躍。

葉落不止於歸根,也可以歸於遠方。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a3d84a99b139530ee3138d0bba2a6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