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接連遇冷,好萊塢大片不香了?

2023-09-05     電影通緝令

原標題:票房接連遇冷,好萊塢大片不香了?

今年的暑期檔,是一個久違了的奇蹟。

截至2023年8月26日晚,暑期檔的電影票房已經超過了200億元(含實時預售),刷新了中國影史暑期檔的最高票房紀錄,是名副其實的「史上最強暑期檔」

其中,國產電影的表現尤為亮眼,光是票房破20億的電影,就出現了四部:《消失的她》《孤注一擲》《封神第一部》和《八角籠中》(按票房高低排序)。

對於電影行業,無疑是一支強心針!

國產電影的強勢和進口片、尤其是好萊塢大片的票房疲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截至目前,今年內地上映的好萊塢大片,連一部票房破10億的作品都沒有。

票房9.84億的《速度與激情10》,即便在一眾好萊塢大片中拔得頭籌,但這樣的成績依然令人不能滿意。

要知道,在中國內地,《速激》是唯一一個能和漫威電影相抗衡的頂級分帳IP。《速激7》的內地票房是24.2億,《速激8》的內地票房是26.7億,儘管《速激9》在疫情期間上映,院線低迷,可它的內地票房仍高達13.9億,位居2021年進口片內地票房榜的No.1。

《速激8》《速激9》在中國內地獲得的票房,甚至超過了在北美本土拿下的票房。也就是說,曾幾何時中國內地成了《速激》系列在全球的最大票倉。

《速激》系列的沒落,就像是一個巨大的隱喻,投射出了好萊塢大片現如今的尷尬處境。它讓我們不禁懷疑:曾經叱吒風雲的好萊塢大片,難道真的不香了?

今年在國內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幾乎都具有強烈的IP屬性:要麼是IP續作,要麼是由經典IP衍生。

從年初上映的《阿凡達:水之道》算起,後續上映的《黑豹2》《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潮》《變形金剛:超能勇士崛起》《超級馬力歐兄弟大電影》《小美人魚》《蜘蛛俠:縱橫宇宙》《碟中諜7:致命清算(上)》《巨齒鯊2:深淵》等電影,便都屬此列。

成熟的IP,意味著巨大的知名度和龐大的粉絲基礎。

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電影的投資回報率,讓影片的投資收益更為穩定。

但換個角度來看,這也意味著一定程度的「故步自封」:

當好萊塢將視線聚焦於挖掘成熟IP,便也隨之失去了冒險的勇氣,原創力日漸趨向於保守。

類型上缺乏創新,很容易就會招致觀眾的審美疲勞。

換言之,「好萊塢大片成也套路,敗也套路」。

好萊塢大片講故事的方式,並非無中生有,而是經電影市場長期檢驗得出的公式。

但一旦落入套路化、模式化的窠臼,就很難突破瓶頸、大膽創新。

以至於觀眾最終看到的,就成了千篇一律的英雄主義、敘事套路、政治正確。

以暑期檔的《碟中諜7》為例,這個延續了27年的經典IP,在這個暑期檔敗得一塌糊塗,不僅被《長安三萬里》反殺,而且連「東北話」動畫片《茶啊中二》都沒能打過,只拿下了區區3.48億票房。

相較《碟中諜6》12.45億的內地票房來說,縮水的不止是一星半點。

《碟中諜》系列最大的賣點,就是阿湯哥。

不用替身、不用特效,雖然拍攝的過程很艱難,但呈現出的視聽體驗,卻每況愈下,無法讓觀眾持續震撼、持續買帳。觀眾的審美需求逐漸攀升,但阿湯哥的年紀,卻與日俱增,與觀眾的審美閾值「成反比」。二者背道而馳,令《碟中諜》IP最終「失勢」,再不復當年盛況。

這個暑期檔,《碟中諜》系列又意外撞上了《巨齒鯊》系列。

它們是宿敵,也是勁敵。

它們有過兩次「狹路相逢」:第一次是在2018年,《巨齒鯊》和《碟中諜6》同在暑期檔上映,兩部電影都賣出了10億+;

第二次就是在今年的暑期檔,《碟中諜7》明明搶占先機,搶先占據暑假檔開端,但卻出師不利,而《巨齒鯊2》上映遲了20天,卻保住了票房(8億+,年內僅次於《速激10》)

《巨齒鯊2》的票房穩健,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它骨子裡的中國基因。

直白點說,就是更接地氣。

男主角傑森·斯坦森,外號「郭達·斯坦森」,是中國觀眾的老朋友了。而吳京的加盟,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大片」與老百姓的親密度。

其實從類型豐富度來說,國產電影的門類並不遜色於進口片。

當下的好萊塢大片,主要局限於動作、特效方面,只有極少數能觸動觀眾,無法提供情緒價值,缺乏共鳴感與吸引力。

而國產電影卻深耕現實,拉近了與老百姓的生活距離與心理距離,比好萊塢電影更具吸引力。

隨著國力的強盛,物質文化水平提高,中國觀眾的文化自信也隨之提升。對於好萊塢電影,及其背後的美國文化,觀眾不再是抱著仰視的心態去看待了。

所以,為了獲得中國觀眾的青睞,好萊塢大片必須另闢蹊徑。

另闢蹊徑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效仿《芭比》,把女性主義這樣的熱門話題發揮到極致;

或者也可以效仿《巨齒鯊2》,引入中方資本和中國演員。

前者依靠原創劇本的精細打磨,後者依靠「坐地戶」的熟人效應。

就操作難度很來說,後者更好操作,也更具普適性,便於推而廣之。

其實,好萊塢大片雖不乏熟悉的中國面孔,但大部分時候,這些華人演員只是充當了電影里的點綴,要麼演著出場三五分鐘的「醬油角色」,要麼是符號化的工具人,承載了西方觀眾對東方人的空泛想像。

而在《巨齒鯊2》里,吳京卻與傑森斯·坦森並列男主角。

他飾演的張九溟,角色重、戲份足,同時他還能突破好萊塢規則的程式化束縛,對劇本、表演都獲得比較寬鬆的發揮餘地。這對華人演員來說,是前所未有的體驗。

《巨齒鯊2》由CMC華人影業主控,中方資本的滲透,讓影片從故事背景到台詞、道具,都帶上了顯眼的中國元素。

以往,華人演員在好萊塢都是向外輸出,靠征戰國際影壇,提升國際影響力,打開自己的知名度。但到如今,吳京能參演《巨齒鯊2》,卻是向內輸出——倚靠他的影響力,提升電影的人氣與票房。

於是,對《巨齒鯊2》來說,吳京成為了那個扭轉了「國際大片」的票房頹勢增量。

這種「反向輸出」,意義非凡——其一,是中國電影市場作為世界影壇重要的票倉之一,占據著非凡的地位,它迫使好萊塢創作者不得不放下身段,來為其服務、考慮中國觀眾的觀影需求;

其二,是我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好萊塢電影的文化輸出,而是「反向輸出」,通過主控國際大片,提升自身的文化影響力。

在進口片全軍覆沒、IP電影票房攔腰斬斷的年代,好萊塢電影要想改變頹勢、重回巔峰,就勢必要在議題、類型、資本運作和演員陣容上求新求變。

未來,好萊塢六大電影公司、外國片方要想與中國合作,勢必要改變思路與做法——

接納中國基因,尊重中國藝人、中國角色和中國觀眾,讓中外片方形成勢均力敵的合作。

這是未來好萊塢影視創作的大勢所趨。也唯其如此,好萊塢大片才能擺脫創作瓶頸,立足中國市場,紮根中國土壤,走到更廣闊的天地里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a04132b3a29cfc74e255f5a380fb7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