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學術出版中心主任 楊宗元
學術編輯當然必須有學術素養,但學術素養並不只有學術編輯才應該具備,它不是編輯的「奢侈品」,而應該是每個編輯必備的素養。
人們常常認為編輯是「雜家」,但我在多年的編輯業務實踐中常常感到,編輯固然應該擴大知識面,提高整體的文化素養,但專精一門,提高學術素養,對做好選題策劃和圖書出版也是非常重要的。
用紮實的學術根基把握選題方向
出版是文化產業,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和教育的功能,對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價值和作用。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副局長鄔書林曾經對各國GDP增長與學術出版的數據進行對比研究,他得出的結論是,GDP增長與學術出版的繁榮是正相關的。既然二者正相關,那麼提高出版物整體的學術質量,就會有力地推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因此,編輯需要有紮實的學術根基,判斷哪些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哪些是我們急需重點解決的問題,圍繞這些問題去做選題策劃,才能策劃出符合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精品。
我策劃的《中國哲學創新方法論研究》一書比較有代表性。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同年12月30日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意見》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強調要不斷推進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提升學術原創能力和水平,推動學術理論中國化。
在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和《意見》的同時,我發現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姚新中在一段時間裡先後發表了《推動當代中國哲學向「大哲學」轉型》(載《人民日報》2016年4月26日)、《當代中國哲學的返本與開新》(載《光明日報》2016年11月9日)、《當代中國哲學的結構困境》(載《哲學研究》2016年第3期)等重要理論文章。當我關注到這些研究之後,感覺這應該是在一系列紮實研究基礎上對學術理論創新的重要探索,通過跟姚新中的接觸,我了解到他確實正在做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項目「當代中國哲學創新研究」,我認為這樣的選題不僅站在學科、學術前沿,而且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和《意見》的精神極為契合,於是我果斷地向社裡提交了選題論證報告。該書後來入選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出版後列入2019年中華學術外譯圖書目錄,韓文和德文兩個語種得到了全國社科規劃辦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的支持。
因此,在選題方向的把握上既需要了解黨和國家的發展戰略,了解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也要具有一定的學術根基,了解各個學科的進展和學術的前沿,這樣才能把握好精品選題的大方向,從而策劃出具有文化傳承價值、能夠代表我們這個時代、有助於推動中國出版走出去的精品力作。
用獨到的學術眼光判斷出版價值
出版人常常被稱為「文化守望者」「知識擺渡人」,承擔著為大眾精選和出版優秀書籍的責任。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精選」,而精選就需要有深厚的學術底蘊,需要有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獨到的學術眼光,要能夠判斷出我們手上可能要出版的內容是不是真正有文化傳承價值的精品。不僅做學術書需要學術的眼光,做大眾書也需要有學術的眼光。
《放下心中的尺子——莊子哲學50講》就是一本有深厚學術底蘊的大眾書。我們通過網上的信息得知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師林光華在優酷等網絡平台做了視頻直播,講解莊子哲學。她的講解通俗易懂,很有感染力。但關於莊子哲學的通俗讀物已經很多了,林光華也並不是一個非常知名的暢銷書作者,如果從做暢銷書的角度做這個選題未必是一個好的選題。但林光華是一位專業研究者,她是文學與哲學的雙博士,是首都師範大學文學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是莊子研究專家劉笑敢教授的高足,曾經擔任另一位莊子研究專家陳鼓應教授的學術助手,與陳鼓應合作撰寫了《莊子解讀》。我認真審讀了林光華的講稿,覺得她的講稿和其他講莊子的大眾書相比有非常鮮明的特點,那就是它有著深厚的學術底蘊,深入淺出,文字精美,而且句句有根基,因此我們決定做這個大眾書的選題。但我們在首印量上還是比較保守的,只印了5000冊。沒想到,該書僅一周便銷售一空,我們緊急加印。2019年10月該書入選中國圖書評論學會「中國好書」10月榜。
雖然編輯所做的選題並不都是學術選題,不一定都要從學術的角度來判斷其價值,但圖書是不是具有一定的學術含量,往往是我們的圖書有沒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無論是做學術選題,還是一般圖書選題,學術質量都是圖書恆久價值的重要考量。因此,編輯需要有一定的學術素養,把握好選題的質量,才有利於出精品佳作。
用精益求精的學術精神紮實做精品
編輯是內容的鑑賞者,也是把關者。作者提交的書稿總是由編輯來審讀。編輯必須對書稿的思想性、學術性及藝術性乃至行文的流暢性和規範性作出果斷及正確的判斷,稿件中經常會涉及一些比較專業的領域及知識等相關內容,對此,編輯能否很好地判斷、甄別來稿的質量和價值,能否改正書稿中的錯漏,主要是看編輯的學術素養。
《摩尼教與古代西域史研究》就是一部非常專精的學術書。這部書的作者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的馬小鶴綜合利用語言學家們對粟特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亞文、巴克特利亞文、婆羅謎文、回鶻文、科普特文、希臘文、拉丁文等多種語文資料的研究,深入分析漢文史料,跳出單純考據的藩籬,吸收符號學的理論,從摩尼教的宗教符號出發,與基督教、佛教進行比較,觸類旁通,深入分析其義理,為華人學者對摩尼教的研究增色不少。
這是我編輯加工過的最難的一本書,因為馬小鶴特別注重研究第一手資料,比如穆格山粟特文文書、吐魯番新出摩尼教粟特文文獻、阿富汗新出巴克特利亞文文書、噘噠錢幣、隋唐支氏家族碑銘等,其中含有梵文、帕提亞文、粟特文、回鶻文等多種罕見文字,涉及的內容是我從未接觸過的領域。對這本書的編輯加工幾乎全靠我多年來從未放棄的學術訓練,以質疑、審視的目光研究它的每一步論證,每一個材料,以精益求精的精神不放過每一個疑問。遠在美國的馬小鶴對我完全不懂粟特文、帕提亞文等文字卻能夠看出《摩尼教與古代西域史研究》中的許多專業性錯誤感到非常驚訝,並借回國之機專門當面道謝。
出版本身是一個專業領域,大部分編輯求學時也有自己的專業領域,而編輯的書稿內容還有一個專業領域,這3個專業常常並不是重合的,雖然書稿的內容會大致局限在一個專業領域,但有時也並不盡然,書稿內容存在著相當的不確定性,而且即便書稿內容集中在一個領域,遭遇難稿的可能性幾乎百分之百。因此編輯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術素養,要以自己的專業領域為基礎,結合編輯實踐,加強對出版業務的學習和研究,以應對不確定的書稿內容,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
以深厚的學術底蘊助力中國出版走出去
觀察精品出版,要放到世界和我國發展的大歷史中去看。出版的精品應該成為中華文明發展歷程和人類文明發展歷程中能夠代表當今時代的作品,換句話說,是要有國際水準的、能夠走出去的東西。我們在這方面確實還有很大的差距,要真正縮小這個差距,需要提高出版的整體學術水平,需要提高編輯整體的學術素養。
《審度:馬克思科學技術觀與當代科學技術論研究》就是按照中國出版走出去的思路策劃的。在我看來,能夠走出去的原創精品首先必須在主題方面具有一定的國際性,對當今世界而不僅僅是對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一定的影響,是國際國內都共同關注的課題;其次,它所達到的研究水平是國際水平的,能夠得到國際學術同行的認同和讚譽,而這樣的作品的研究水準在國內也必定是頂尖的。我就按照這樣的選題思路一直關注著國內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
在一次偶然的學術調研中,我關注到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劉大椿在馬克思科學技術觀方面有近20年的研究。劉大椿倡導一種不同於以往的新的科學審度觀,通過多重審度以一種更富於建設性的方式去理解和應對科學技術,構建一個豐富、自由而開放的科學技術世界。科學技術已經是當代社會的支柱,是經濟發展的支撐,國家之間經濟上的較量逐步演變為科技上的較量,而哲學對科學的反思必將對科技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因此,劉大椿的這些思考和探索必定具有世界性的意義。果然,圖書一出版就受到國內外學界關注,2018年2月該書通過了世界知名學術出版機構勞特利奇出版社的同行評審,國際學術同行對該書給予了高度評價,勞特利奇出版社當即決定翻譯出版該書英文版,在世界英語主流圖書市場銷售發行。
要善於提煉標識性概念,打造易於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引導國際學術界展開研究和討論,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的,劉大椿的《審度》正是這方面的典型案例,但要抓住這樣的典型案例同樣需要編輯有一定的學術素養和學術底蘊。
中國編輯學會會長郝振省在2017年第1期《中國編輯》的改刊詞中說:「一個品牌出版社的最核心資產其實就是其以資深編輯、專家型編輯為領軍的整個編輯團隊或群體,而這個團隊或群體的學術理論素養如何,對編輯業務、經驗教訓總結提煉得如何,其發現力、策劃力如何,從小里講,決定一本書、一種刊的命運;從中里說,決定一家出版社、一家期刊社的命運;從大里看,決定整個出版業的命運與發展。」這個觀點是具有遠見卓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