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那一場被司馬遷誇大的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是對的

2020-02-10     船夫聊歷史

他本應青史留名,卻因為手下的背叛而提前退場,他是秦末的卿子冠軍

項羽,是為數不多能夠在中國歷史畫卷中留下濃墨重彩的傳奇人物,易安居士的那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銷售的很多人對悲劇英雄的懷念和同情。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項羽的成名之戰便是這場釜巨鹿之戰,但在這場戰爭的背後,卻有一位同樣十分優秀的人物,與歷史的舞台擦肩而過,成為了西楚霸王項羽成名的墊腳石,他便是宋義。

我們都知道項羽的祖父是我楚國的名將項燕,而宋義的身份則是楚國令尹,這是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最高官位,文武百官,軍政大權都要聽其號令,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來形容也不為過,雖然宋義坐上這個位置的時候,楚國已經亡國在即,權勢難免會大打折扣。

但從客觀上來講,宋義原本在楚國的並不比項燕低多少,所以項梁的身份,要比宋義低一些,項羽就更排不上號了。不過在戰亂的年代,槍桿子才是硬道理,像是一族是楚國義軍的發起者,所以宋毅自然退而求其次,選擇了追隨項梁的義軍。

故事的轉折發生在項梁的戰死,此時的項羽還尚未擁有足夠的威望,不只是宋義,就連英布客觀上都要比項羽更有威望,這也是為何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時,英部會被封為九江王的重要原因。此時的宋義看準時機,與楚懷王聯合,共同架空了由項氏一族發起的楚國義軍。

這便是那道有楚懷王所下的旨意:宋義為上將軍,號稱「卿子冠軍」,任命項羽為次將軍,范增為末將軍。其中宋義的名號「卿子冠軍」,便是後世「冠軍」一詞的由來之一。對於由名將章邯率領的風頭正盛的秦軍,宋義採取的策略是作壁上觀,想要通過秦軍消耗已經羽翼劍鋒的其餘五國義軍。

客觀上來講,這是一個十分有遠見的策略,因為此時各國義軍雖然表面上是聯合抗秦,一旦秦朝被消滅,各國義軍必將相互征伐,決出最後的贏家。只可惜宋義的想法被自己的下屬,次將軍項羽一劍斬為泡影,項羽也因此為自己的最後悲歌埋下了禍患。

被後世誇大的鴻門宴,其歷史背景要複雜的多,項羽最大的敵人另有其人

正所謂虎父無犬子,項燕能有項梁這樣的兒子,項羽這樣的孫子。曾經擔任楚國令尹的宋義自然也不會差到哪裡,他的兒子宋襄在六國起義時擔任的是齊國的宰相,擁有極大的權利,同時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一直是最富裕的國家,這就意味著在戰爭消耗時,齊國擁有更強的實力。

所以項羽在殺了宋義之後,雖然取得了巨鹿之戰的大勝,但宋義的兒子宋襄卻如同一根刺,深深的扎在項羽的背後。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宋襄與項羽之間勢必會有一戰。更為重要的是在面前這場戰鬥中,楚國義軍是消耗最大的,相反以齊國為首的其他幾國義軍(除了趙國義軍)則幾乎沒有什麼太大消耗。此消彼長之下,項羽就更加後怕了。

而鴻門宴正是在這樣的客觀背景下發生的,換言之,當時的劉邦對於項羽來說根本不是最大的敵人,甚至在項羽眼中是時刻可以消滅的牆頭草,只需要敲打敲打,而不需要自己花費太多精力。平心而論,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因為項羽打劉邦真的就跟玩兒一樣,即使兵力在十分懸殊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打敗劉邦,從這點來看,項羽的這個判斷並沒有太大錯誤。

與好收拾的劉邦正相反,齊國著實是一塊硬骨頭,雖然在史記中並未對齊國的戰力並未多加記載,卻不妨礙我們從兩件客觀事實中看出齊國的戰鬥力。第一件事是項羽派刺客殺了宋襄,齊國便不顧一切的跟項羽死磕到底了,以至於項羽分身乏術,使盡全力才稍微壓制住。

第二件事就是著名的田橫500士,在劉邦取得最終勝利後,也擔心齊國田氏的反叛,便下旨賜死了田橫,田橫的數百位客卿在聽聞死訊後便都自殺了,由此可見齊國人的氣節以及田氏一族的人望,如果用在戰場上將是多麼的可怕。

為何鴻門宴不殺劉邦?項羽這麼做才是最明智的

所以在駐軍新豐鴻門的時候,只真實目的只是想敲打敲打像劉邦這樣的牆頭草,潛台詞就是:乖乖聽話別瞎想,好讓老子回身收拾齊國宋襄。而且我們不妨換個角度想,給劉邦通風報信的項伯,真的會為了一個外人的救命之恩,來出賣自己的整個氏族嗎?

所以鴻門宴的版本更可能是,項羽暗中示意項伯,去給劉邦通風報信,然後又讓項莊和項伯演一場雙簧,來嚇一嚇劉邦,事實證明這個效果十分不錯,劉邦徹底被嚇破了膽,很快便讓出了咸陽,讓項羽兵不血刃的成為了各路諸侯的共主。

如果真的像范曾建議的那樣,殺了劉邦,那麼其他各路諸侯必將人心惶惶,跟著齊國反對項羽的,可就不會僅僅是趙國了,更為可能是項羽將迎來其他五國義軍以及各地方勢力的集體反撲,像秦朝一樣被眾多勢力圍攻而死。

所以說鴻門宴中項羽不殺劉邦才是最明智的,或者說項羽在鴻門宴這齣戲中才是最大的贏家,也完美詮釋了《孫子兵法·謀攻》中所描述的戰爭最高境界:不戰而屈人之兵。所以我眼中的項羽,並非是一個只能力能扛鼎的莽夫,而是一個頗有膽色和謀略的不凡之人,只不過在歷史大勢的面前,他註定不是那個笑到最後的人。

寫在最後

項羽最終的失敗,其實和劉邦或是韓信關係不大,當他揮劍斬殺宋義的那一刻,便註定他將成為諸路義軍共同討伐的下一個目標,失敗是早晚的。所以後世朱元璋起義的時候,學士朱升才會給出:「廣積糧、築高牆、緩稱王」的九字建議,如果宋義泉下有知,或許會豎起大拇指,說一句:英雄所見略同。

最後還要說一下,宋義和他的兒子宋襄雖然都死在了項羽手中,但宋毅的孫子宋昌卻笑到了最後,在劉邦建立漢朝後,宋昌擔任了代國的武官,深受代王信任。而這位代王便是後來的漢文帝,宋昌也因被拜為衛將軍,鎮撫南北軍,以功封壯武侯。

有子孫如此,宋義算是笑到了最後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dLaTK3AB3uTiws8KXUx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