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布楚條約》的前奏
十七世紀,當中國正在經歷明清兩個朝代的巨大變革時,在遙遠的伏爾加河畔的俄羅斯公國,也在經歷一場蛻變。
當時的沙皇賦予了哥薩克騎兵和俄國商人不納稅的特權,前提是向東開拓荒涼的西伯利亞。當時的西伯利亞人跡罕至,寒冷時冬季十分漫長。
對人來說,這真不是什麼適合生活的地方,但在這裡卻盛產一種十分珍貴的資源,也是古人禦寒的主要工具——皮毛。
在棉花尚未普及的時候,保暖性極佳的動物皮毛是古人抵禦寒冷的最佳方式。後來隨著社會等級的分化,穿著華美的動物皮毛逐漸成為歐洲貴族的一種時尚,這促使皮毛價格不斷上漲,皮草商人的利潤空間巨大。
看準了這塊蛋糕的沙皇,一方面用「免稅」作為誘餌,促使哥薩克騎兵和商人向西征服未知的西伯利亞,同時又統一將這些人掠奪的皮毛運往歐洲,從中賺取巨額利差。
當哥薩克騎兵東征的馬蹄響徹在貝加爾湖附近時,東西方兩大帝國,第一次的較量就要展開了。
《尼布楚條約》:平等or不平等
1685年,清朝與沙俄爆發了著名的雅克薩之戰。哥薩克騎兵雖然悍勇,但尚未腐化的清軍依仗本土作戰的優勢,成功圍殲了來犯之敵,並收復了被侵占的一些領土。
在這之後簽訂的《尼布楚條約》(1689年)中,雙方約定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及外興安嶺為中俄東段邊界,烏第河地區為待議地區……
《尼布楚條約》劃分了中俄兩國東部邊界,從法律上確立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屬於中國。
沙俄之所以在戰敗的情況下,依舊保留了大部分權益,是因為當時的清朝正處於內亂四起的前夜,國內一堆爛攤子亟待收拾,自然對沙俄的要求採取了一些退讓。
實際上,彼時沙俄自己也不太平,因為二皇並立,一場政變已然在醞釀中。但當時的清政府並沒有餘力與關心歐洲的局勢。與此相反,沙俄因為地緣優勢,早已經和盤踞在新疆和蒙古草原的噶爾丹眉來眼去了,加上南來北往的山西商人,他們的消息來源真的是太多了。
所謂談判博弈,本質上就是通過試探摸清對方的籌碼,但《尼布楚條約》的這次談判尚未開始,清朝就已經底牌盡顯了,精明如索額圖也沒討得什麼好處,但相比200年後的李鴻章,他已經算是幸運的了。
康熙大帝與彼得大帝
就在《尼布楚條約》簽訂的同一年,沙俄歷史上著名的彼得大帝親政,告別了遙遠東方的槍聲炮火,年輕的彼得大帝,將全部精力投向了歐洲,以及夢想的入海口。
他先是練兵數年,然後遠征土耳其,直抵亞速海海岸,但這處水域雖然很遼闊,但出海口卻需要經過多處十分狹窄的海峽,幾乎是將咽喉交給了別人,並非彼得大帝心中理想的出海口。
於是他再次韜光養晦,甚至化妝成下士與訪問團一起出國學習歐洲先進的航海技術,經過十多年幾番征戰,最終獲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並建立了著名的城市聖彼得堡。1721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稱彼得大帝。
同樣是在《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不久,三十六歲的康熙親征噶爾丹,經過三次征伐,最終在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取得勝利,噶爾丹在眾叛親離中死去。
在《尼布楚條約》簽訂後的30年中,康熙大帝(1661~1722年在位)和彼得大帝(1682~1725年在位)經過一番努力和奮鬥,將自己的國家帶入了一個較為強盛的階段。
假若當初兩個國家沒有握手言和,而是陷入戰爭的泥潭,相信中國乃至世界歷史或許都會被改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Nfh6l3IBnkjnB-0zlV-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