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離易現的16個心理反應、6個問題和6種解決方法|心理諮詢

2020-04-05   心之愛心理諮詢


居家隔離的家庭成員容易出現哪16個心理反應呢?以及由此會帶來哪6種問題?又有哪些解決辦法呢?我們請專家來談一談。


一、隔離在家,容易出現的16種心理反應


1、失眠。

疫情期間,我們會隨時關注疫情的各種信息,所以會緊張、焦慮、心煩。就算以前沒有睡不好的這種情況,但在疫情期間,人的情緒起伏比較大,所以就會失眠。

2、情緒起伏大。

我們會因為疫情的好消息而覺得特別高興,如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建成;也會因為壞消息感到失落,如不斷上升的確診人數、救助物資不到位等,所以情緒起伏也會非常大。

3、莫名的想哭。

大年三十的晚上,一邊看著熱鬧的春晚,一邊刷著手機,尤其是看到全國各地的軍醫大夫,乘直升機去支援武漢這樣的一些照片,還看到武漢的這些醫護人員看上去得非常簡單的年夜飯,這些點點滴滴都會讓人想哭。

4、感到恐懼。

現在至少新聞上還沒有正式的告訴我們說,有特效治療的藥物出現,全要靠自己的免疫力。所以我們就會設想各種的可能性,甚至,看到很多病人過世的報道會聯想到自己,恐懼感就產生了。

5、易怒。

當我們看到有一些人發國難財,故意抬高一些救災物品的價格,就會非常的憤怒,是很正常的。

6、強迫行為。

強迫行為,就是一些你自己明明不想這樣,但是又控制不了,就這麼去做了,做完了之後心裡更加的煩躁。

想把手機放下,可是還是睡不著,就打開再看群里的各種信息。明知道這些行為不能再這樣持續下去了,但是自己控制不了,可是這麼做了之後,就越發的自責,越發的慌亂。

7、興趣喪失

開始被隔離在家,還打打遊戲什麼的,現在好像覺得這個遊戲也沒意思了,以前挺喜歡唱歌的,現在也不感興趣了,就是會出現一種好像馬上要抑鬱了,感覺到各種興趣都在喪失,在降低。

8、注意力無法集中

剛開始聽說隔離這麼多天,在家心裡挺高興的,覺得好多沒看的書終於可以看了,以前攢了很多的片子終於可以看了,但是發現自己沒有辦法集中注意力,什麼也干不下去。

9、擔心和焦慮

擔心自己的家裡的老人、孩子不戴口罩,或者說出門去超市買了個東西回來,覺得心裡特別的擔心他會不會染上病毒?會產生過多的擔心和焦慮。

10、對信息過載的煩躁

有的小夥伴已經覺得我要關閉朋友圈了,看見群里發什麼都煩,看見親人朋友給他發什麼都煩,看見任何消息都會覺得非常非常的煩。

11、對周遭世界的不信任感

我們的社區運營人員給大家轉發一些疫情相關的官方的一些消息,來自央視新聞、人民網、丁香醫生,等等,就會有小夥伴說這消息是真的假的,其實就是他對周遭的世界都開始產生不信任。

12、幻滅感

這兩天不止一次地聽到周圍有小夥伴說這個春節實在是太魔幻了,那麼魔幻這其中就是有一種幻滅感,就是確確實實是不知道。這個疫情到底什麼時候能結束?覺得心裏面有點絕望對吧?


那麼這些心理症狀我們大家,可以對照自己對照一下家人,看一看這些問題是否你也同樣存在。而除了這12個心理反應,還有部分居民會出現更為嚴重的4種心理反應:


1、持續不斷的感到悲傷

今年由於疫情的影響,全國各地都開始嚴查從湖北來的人員。所以湖北和武漢地區的小夥伴心裏面是有很深的創傷的,甚至覺得被地域歧視了。

2、加倍的無助感

到目前為止,我們每天看到的疫情的數據,還是武漢地區在不斷地增長。所以如果說我們全國各地隔離封閉在家的小夥伴,心理上是很無助的。

3、心理退行

執著於「我的問題馬上要給我解決」,好像退化到像小孩子一樣,我的襪子踩髒了,你必須要把新襪子給我,必須要給我洗乾淨,只有小孩子才會這樣。

4、嚴重的恐慌

由於疫情信息不斷的更新,一些朋友還會出現生活不能夠正常的進行,極度的恐慌。


需要強調的是,從心理學上來說,這些都不是症狀,只是一種面對災難時間的正常心理反應,你也沒有心理問題,因為它是暫時的,只是反應而已,我們每個人都有這些反應。


二、面對16種心理反應,家庭關係會出現6種問題



1、家庭成員之間的恐慌會互相傳染。

比方說一大早起來,有一個人突然大叫:天吶!昨天晚上這個數字漲了這麼多呀!這可怎麼辦?疫情看著更嚴重了。然後家裡其他人馬上打開手機說,這怎麼辦呢?這樣下去這樣不行。


2、由於過度焦慮而出現的大量矛盾。

如戴不戴口罩的爭執,洗不洗手洗幾遍的爭執,要不要出門溜達的爭執等。


3、人際距離過近而引發的持續不斷的緊張感。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與人際交往的關係是這樣的:

親密距離:15cm-44cm。(只限於戀人和夫妻)

熟人距離:46cm-122cm。

社交距離:120cm-370cm。

公眾距離:370cm-760cm。


有一個經典的比喻很恰當:人就像刺蝟,離得遠覺得冷,離得近覺得扎,過近的距離是會引發焦慮的。


孤獨和獨處是不好的,但能給人帶來慰藉。


每個成年人都是這樣,我們一方面需要親近感,另一方面也需要距離感,我們需要一定的歸屬感安全感,希望得到別人的希望支持和愛,又想獨立自由,有自己的空間,這兩種需求看起來是截然相反的,但這兩種需求其實是貫穿我們一生的。


當我們是嬰兒的時候,我們完全依賴於父母。2歲左右我們開始嘗試跟父母分開,但又不敢離父母太遠。到了青春期,我們非常想離開父母,所以就出現了叛逆期。當我們成年之後,我們就離開了父母和家庭,一個人踏上人生的旅程,所以我們需要跟另外一個人建立親密關係。所以當我們長成成年人之後,我們的需要是多層次的,是不斷變化的。


在疫情階段,我們的人際距離變得沒有變化了,不多元了,我們天天都跟家裡人待著,時間長了我們就會焦慮,因為獨處的空間被剝奪了。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心理其實都是在親密關係和在獨處的時間裡慢慢完整的。


4、舊有矛盾的爆發

原本就存在的一些矛盾,由於被隔離在家,這個矛盾就被放大了。如婆媳關係、夫妻爭執、教育理念等。家庭成員之間從來做不到好好傾聽,溝通不到位,憋在家裡之後就會更容易吵架。


5、內疚的情緒

家中責任越大的人,內疚的情緒越重。其實內疚感是特別無力的感覺,越是內疚就越做不好任何事。內疚感是心理能量層級中,內疚感是最低的能量狀態。


6、老年人特別容易產生內疚和恐慌

相信大家在新聞里都可以知道,感染這次肺炎的大多數是老年人,所以有些老人就會特別擔心自己給家人添麻煩,與此同時也會產生「萬一自己染病,家人會不會不管我?」的恐慌。所以老年人的內疚和恐慌是更多的。


三、改善家庭成員關係的6種方法


1、要更理解家人的情緒。

人在經歷一些自然災害時,會有的一些心理創傷應激反應,是相對比較專業的心理學知識,但是在疫情的當下我們每個人都要了解一些,就能夠更加的理解自己,也能夠更加的理解家裡人。

心理創傷應激反應:


否認。

這種事怎麼會發生在我身上呢?其實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因為太害怕,所以否認危險的存在。


憤怒。

「倖存者內疚」引發憤怒。其實我們每個人至少目前為止,都是此次疫情的「倖存者」,這是看到一些如混亂的管理、救災物資的去向、國難財等等,此時我們產生的憤怒便是由「倖存者內疚」引發出的。


討價還價。

面對疫情,我們突然覺得似乎什麼都做不了,便會出現一些不切實際的祈禱和交換,如用xxx來換我的家人不得病等等。


抑鬱與哀傷。

因為鋪天蓋地的疫情消息而產生的不自信、不信任、恐懼、悲傷等,會逐漸進入一個瀕臨抑鬱的狀態,但是也有一些小夥伴他的心裡自愈能力較強,所以他的抑鬱和哀傷的階段會比較短。


接受。

接受了疫情、接受了居家隔離、接受了目前災害正在發生,我們正在全力的救助和解決,這一切真的正在發生,我現在全然的接受它。


重建。

最後一個階段,我們開始重建自己的生活,重建自己的心理秩序。包括家園的重建、自己健康的重建、家庭關係的重建等等。


在災害事件當中,對於心理創傷應激反應是有易感人群的,就是女人和老人。他們的經濟來源比較少,社會資源比較少,對應急事件的情緒處理能力差,在家中承擔照料者的角色,或原本就有心理障礙。所以,疫情期間,多多地給他們一些理解和體諒吧


2、從自己做起。

讓生活正常和有序起來,該吃飯就吃飯,該睡覺就睡覺,不要把注意力全放在疫情上,生活還是要繼續的。


3、尊重家人的情緒。

不要強迫家裡人和你一樣正常有序,不必保持家庭成員的一致性,不要在這個時候做家庭的監工和警察,尊重接受每個家人的情緒反應。你只需要做好你自己,就可以改變家人了。


4、設立家庭共同時刻

隔離期間,每天固定一個時間段,設立一個家人可以一起參與的運動遊戲,或者一起做家務、談心等等


5、幫助家人重拾生活

幫助每個家庭成員找回生活的樂趣和目標,前提是他想,千萬不要冷嘲熱諷。比如說家人要現在開始減肥,或者現在起每天做100個伏地挺身在家裡。他自己想這麼做,你不要去嘲笑和奚落他,並且幫助他、鼓勵他去完成。


6、睡前聊天

一定要注意是睡前,睡前是特別重要的一段時間,在睡前關心一下每個人今天的感受,今天你覺得怎麼樣?今天吃飯怎麼樣?身體狀況怎麼樣?今天是不是看了很多疫情的消息?心裡難不難受,關注家人的感受,好好跟家人說晚安。


四、部分典型問題的處理方法



1、疫情這個突如其來的意外改變了原有的生活節奏和秩序,如何處理好自己應對它的情緒?


A:首先你接納你的情緒。現在由於疫情的發生,你的生活節奏和秩序都被改變了,這是正常的。接納你所有的這些情緒,然後逐步的恢復秩序,先從吃該睡睡開始做起。


2、家人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些未經證實的謠言容易焦慮,而且還傳播焦慮,多次勸說無果。直到官方闢謠,他們才會認為那是謠言。勸說家人不信謠不傳謠有什麼好的方法?


A:和父母談談感受,問他們原因,並認同父母的感受,他們的恐慌就會降低一大半。也可以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比如我我的父母把這個轉發給我,或者我看到他們特別關注這樣的消息,我就會告訴他說,不要轉,千萬別轉,轉發後你的微信號就被封號了,他們一聽嚇住了立刻就不會轉了。


3、家人外出賣菜或去超市時不願意戴口罩,在這個非常的時期,我提醒他們戴口罩,反而會引發他們的反感,從而產生矛盾,這時該怎麼處理?


A:其實這是一種不成熟的心理防禦機制,盲目自大,自我合理化,會覺得「沒事兒,我又沒有接觸武漢來的人。」對此,首先要理解他。其次,對他做好科普。


4、有些親戚朋友不重視疫情,仍然到處串門。對於是否拒絕心裡特別矛盾。這種矛盾心理該如何處理?


A:首先,不要太愛面子,直接拒絕,命比面子更重要。其次,理性的幫他分析,傾聽他的恐懼,也可以讓他睡前的聽聽音樂或者是聽一聽我們免費的音樂療愈心理課程。


圖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